摘要:当全国多数城市仍在“去库存”中挣扎,一边是大批存量住宅待消化,另一边,一种被称为"四代宅"的新产品,正以100%+得房率、“零公摊”的标签,出现在中国的各个城市。
韩国电影《柳烈的音乐专辑》剧照
当全国多数城市仍在“去库存”中挣扎,一边是大批存量住宅待消化,另一边,一种被称为"四代宅"的新产品,正以100%+得房率、“零公摊”的标签,出现在中国的各个城市。
开发商说,这是新的一场住宅革命浪潮;住宅设计师说,这是在楼市下行中,倒逼出来的“进化”。
进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进步。"四代宅"是奢侈享受?还是能真的催动住宅平权?这场由政策松绑催生的新浪潮,正在向我们展现中国楼市的未来:真正的“好房子”有关开放与平等,在于取消区隔、打破空间特权。
文|沈律君
编辑 | 贰D
欢迎来到“零公摊”时代
在广州南沙工作的洛林最近心情不错,他负责销售的楼盘最近卖得非常好。“我们是在去年12月27号开放售楼部,第一期只开了两栋楼,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全部卖完了。”
他眼下还在忙。上周六,楼盘的二期开盘,同样是100多套,“一个多小时,去化了86%”。作为对比,今年广州一手住宅的去化周期在15个月以上。
洛林9年前进入房地产行业,那时还是16年的“黄金时代”,他负责的第一个项目“一共1700套左右,也用了10个月才清盘”。
电影《寄生虫》定帧
据洛林称,楼盘最大的亮点是最高140%的得房率,和有6米挑高的超大空中露台(阳台),洛林称之为“庭院”。“出挑深度最小有3米3,大的接近4米。我们这是广州的首个‘四代宅’”。
今年55岁、在金融机构做培训的刘子衡住在佛山,通过家里亲戚的介绍,他去年就关注到了南沙的“四代宅”。“不过我现在这套房子也跌得比较厉害,南沙还是比佛山很多地方贵”。他想再等等看佛山有没有类似的产品,到时候再置换一套。
刘子衡在广州和佛山一共买过四套房子,最早的一套是1998年,在广州的天河广场;最近一套在佛山,是央企开发的。“那个产品当时觉得已经不错了,宽厅,阳台也很大。当时流行平层的,那这个又和平层不一样。平层我买的160m²,到手就也只有130m”。
电影《寄生虫》定帧
刘子衡佛山的房子买在2019年的高点,在他的印象中,是疫情之后,整个当地产下行,才陆续有这种超高得房率的房子出现。
得房率,也就是房屋使用面积和建筑面积的比。超过100%得房率住宅的出现,源于23年以来各地新的土地出让规则。
比如比如广州市2023年优化容积率计算规则,并通过“带设计方案出让”模式将开敞率超35%的空中庭院定义为不计容的“灰空间”。
根据苏州2023年修订的《建筑工程容积率计算办法》,开发商可将阳台进深放宽至3米且仅按投影面积50%计容,允许将设备平台改造为家政间或书房。苏州的的新盘由此实现了最高120%得房率。
西安24年出台也出台了新规:连续开敞率超过40%的空中庭院不计容,阳台率上限从15%提升至25%。这样一来,西安的新盘143㎡户型可以做到实用面积172㎡。
根据克而瑞的数据显示,最近3年,包括广州、长沙、西安、青岛、成都、武汉、苏州、济南在内,全国至少有28座城市出台了新规,由此催生的超高得房率新盘已经过百。
电影《寄生虫》定帧
与得房率紧密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公摊,它也一直是房产话题中长期的热点和痛点。受限于住宅建筑的空间结构,因为要留出必要的大厅、设备、管径、走廊等等空间,一栋住宅楼始终会有20%左右的公共区域。将这部分面积,加之建筑外墙所占的部分面积纳入房屋整体面积进行售卖,也就是俗称的“公摊”。
这套制度源自香港1950年代的卖楼模式,后来被内地沿用至今。对于开发商而言,公摊的好处很明显,既可以让房价看起来更低(比如100㎡的房子,如果公摊20%,单价就能标低20%),又能把公共区域的建设成本转嫁给购房者。
不过随着楼市降温,公摊面积带来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有的楼盘会把设备平台算进公摊,或者建有巨大的走廊或者门厅,由此导致一些楼盘30%公摊的夸张比例。而物业费、取暖费这些又都是按包含公摊的总面积缴纳的,长期以往,对很多业主来说,就是一笔巨款。
目前,全球90%国家都用套内面积计价,香港在2013年也取消了公摊,国内也时常有全面取消公摊的呼声。2022年开始施行的“新国标”《住宅建筑规范》(GB55031-2022),间接要求开发商优化公共区域设计以减少不合理公摊。
去年底,《中国房地产报》报道了张家口“逐步推进取消公摊”,以及衡阳自25年开始取消公摊的新闻。衡阳也由此成为继重庆之后全国第二个取消公摊的主要城市。
今年2月住建部的《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二部分2.4.6条指出,“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而现在,得房率超过100%,等于是变相取消了公摊。
电影《寄生虫》定帧
“可以理解成是打折了,比如一个建筑面积100m²的房子,公摊20%,得房率100%,它就相当于是建面120m²的房子了,但还按建面100m²来买,等于是打了八折”,刘子衡说到。
不过也不能光看得房率,因为对于很多新楼盘而言,超级得房率的最大来源其实就是空中露台。相比阳台和设备间的赠送这些“传统手段”动辄才10m²的赠送面积,一个大露台就能做到20-30m²。
于是“空中花园”“空中庭院”就成了这些新楼盘的营销买点。为了给这个买点找一个更时髦、更方便记忆的名字,开发商们打出了一个概念,“四代宅”或者叫“4.0住宅”。比如“沈阳首个四代宅”、西安首个“双花园四代宅”、郑州“四代宅元年”标杆项目,泉州的一个楼盘甚至打出了5.0的标签……
洛林销售的楼盘,宣传口径也是“广州首个‘四代宅’”。在洛林的介绍中,似乎存在一套比较公认的对四个代际住宅的划分——
“第一代是古代茅草屋;二代住宅是瓦房;到了90年代之后,开始城市化,我们现在城市里面的电梯房就称为三代住宅。那第四代住宅,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把‘前庭后院’搬到上空来”,洛林说到。
不过,追溯“四代宅”,我们会发现,这个说法十年前已有,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也一度受到过不少质疑。而如今,“四代宅”却阴差阳错,成为市场不少新一代“好房子”的标签。
什么是“四代宅”?
2015年,一支地产设计概念短片就流传网络,视频把房屋形态分为茅屋、瓦房、电梯房、立体化的空中园林社区这四代。按短片的描绘,未来的城市形态是这样的:层叠的空中街巷串联起立体绿化空间,智能停车系统与户户庭院完美融合。短片还称要用“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住宅体系“终结鸽子笼时代”。
同年,短片制作方新疆天地集团推出成都七一城市森林花园项目,宣称“中国首个第四代住房”。之后四川眉山、湖南、湖北、江苏等南方各省都出现了一些顶着“四代宅”概念的项目。
B站UP主“不爱说话的庚金”在考古“四代宅”历史的视频《翻译翻译,什么是中国第四代住房啊?》中质疑了“四代宅”的所谓自主研发。原因是意大利建筑师斯特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曾在米兰设计过一个项目,2014年就已竣工。这个项目的核心要素——模块化阳台绿化系统、植物幕墙技术等,与次年在中国出现的“四代宅”如出一辙。
可以说“四代宅”是一个被拼合创造出来的概念,虽然新疆天地集团申请了一些“四代宅”相关的专利,虽然如今大家会把超高得房率和空中庭院作为“四代宅”的主要元素,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所谓事实上的“四代宅”专利规范。
米兰垂直森林双塔
图源:视觉中国
早期的“四代宅”存在于宣传不符的情况,比如成都七一城市森林花园,承诺中的层间公共空间缩水为狭窄连廊,空中停车系统被传统地下车库取代,所谓的"户户庭院"实为深度不足1.5米的绿化阳台。
同时,“四代宅”也存在不少缺点和硬伤,武汉的国博天墅曾以超过100m²的巨型露台作为卖点。不过这个楼盘全部的偶数层客厅上方是楼上的露台出挑区域,这等于是给最需要光的客厅窗户上加了一个向外延伸八九米的棚子,导致视野上非常压抑,基本只能通风而无法获得阳光。种种问题导致“四代宅”一度偃旗息鼓。
直到如今,各地开发商都想去做超高得房率,而在新的政策条件下,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做大露台面积,营造“空中花园”。于是,“四代宅”这个概念又重新被开发商使用起来,用来描述各种高得房率新盘。
成都高新区第四代住宅楼
图源:视觉中国
深圳天华总建筑师郭翰平,在住宅设计领域有二十年的从业经验。最近他和他的同事,也在全国很多城市接手了不少“四代宅”的设计。在他看来,“四代宅”在隐私、采光上的问题,很难完全避免,但可以做到一些规避。
“比如上下户如果都是两层通高的客厅,那它们的露台就可以一人一边,既不会互相看到,也不挡采光,可以做到完全规避;或者尽量不在采光的南向做露台彼此间的错落和出挑……在隐私上也有一些比如磨砂玻璃、挑檐的隔档视线办法”。郭翰平说。
“但如果你特别介意窗户上面有(哪怕不明显)遮挡,或者在露台被看到,那么现在的‘四代宅’确实没办法百分百解决”,他补充道。在郭翰平的过往设计经验中,他发现其实“四代宅”更适合的还是南方,特别是川渝和华南地区,川渝地区因为阴天多,对房屋日照的考量不那么重要;华南反而是需要在设计上规避日照过强的问题,更加重视通风。
深圳天华设计作品——烟台《仙苔城境 罘海云帆》剖立面图,获得2024年全国高品质住宅设计大赛一等奖
图源:郭翰平
但这股风潮已经蔓延到了北方。郭翰平认为,在可见的五六年内,它会是一个小潮流,“因为去年11月,连北京都已经出台了通高阳台不计容(指上盖高度≥两个自然层高且不封闭的阳台,其面积不计入容积率,也不收取地价款)的‘四代宅’规范”。郭翰平所在的天华,在烟台也有类似的项目,为了考虑北方城市的采光问题,这个项目的出挑露台被放置在了东西两侧。
不过大部分北方城市并不好做第四代住宅,尽管它是当下提高得房率的最优解。寒冷和沙尘是最大的问题,室外空间的实用性也成问题。“我无法想象在北京这种寒冷气候之下,怎么能有空中花园的场景,它的能耗也接受不了”,郭翰平说。
电影《寄生虫》定帧
沈阳的地产经纪人文哥给出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虽然沈阳现在也有“四代宅”,但和南方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秋天你说去露台去养点树啥,也全都是落叶,没个景儿。然后你就进入冬天了,沈阳冬天冷不?你啥也用不上。春天开始刮大风,外面草不绿,大风一刮全是灰,露台有啥用?东北讲究全部封窗户,对于普通人来讲,大露台封窗户还贵。”
文哥是个东北小有名气的房产自媒体博主。他觉得在东北使用“四代宅”的新概念,目标都是豪宅或者“改善”人群,对于真的刚需人群,大家的焦点还是地段、预算,以及开发商的口碑。“沈阳号称四代宅的都是200万冲上的,普通人预算也就100多万,有点高攀不起。”
身在广州的洛林也有提到,买“四代宅”的业主,“改善置换的会比较多,大部分是比较优质的客户群体”。
与此同时,目前广州已经全市叫停了”四代宅”。洛林解释,“你这边卖得好,别的还买不买,其他楼盘去化会更难。我们这个产品出来了之后,周边已经降了一轮两轮价格了,政府叫停也是担心会影响到整个板块的价值。”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好房子”?
房地产市场上,长期把消费者划分成“刚需”,“改善”,或者中间再加上一个“刚改”。这一波地产市场所划分出的“新产品”代际,在倒逼着“旧产品”降价的同时,似乎是在强化“什么人群买什么房子”的认识,“四代宅”不面向“刚需”。
郭翰平并不认同这个看法,‘刚需’和‘改善’不应该用4.0、5.0的产品代际去划分。“人人都值得拥有好房子。从开发商的角度看,更新住宅的品质和形态,是一个循环,问题在于不同时代的房子好不好卖。”
在他刚刚从业的05年前后,“整个行业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开发商和设计院既没有标准化体系,我们在华南地区设计过风车状、五角星状这类夸张平面,结果发现市场照单全收,反而卖得不错。”
广州祈福新村,排列式规划的洋房与高层
图源:视觉中国
而当房地产进入快速增长期,开发商首要目标是提升“货值”。利润导向倒逼出两种策略:要么通过产品溢价拉高单价,要么压缩时间成本——毕竟银行贷款利息按天计算。于是行业迅速转向标准化,开发商建立户型库,设计院流水线作业——“拿到地块后,洋房机械排布,高层见缝插针,赶紧出图省时间。”
“这个阶段的产品创新是停滞的,直到这一轮,市场完全饱和,在‘去化’的压力下又开始进入创新阶段。”郭翰平说。
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四代宅”的翻红——本质上是各地政策(如阳台计容放宽)激发开发商在“去化压力”下重启创新:当标准化产品无法刺激购房需求时,就必须用空中庭院、零公摊这些新形态激活市场。
韩剧《春夜》定帧
2023年,住建部部长倪虹在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好房子”的概念。此后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对房屋质量、层高、隔音、采光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四个关键词: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同样是3月的《好房子建设指南》,则明确要将住宅的层高标准提高到不低于3米。
那么,“四代宅”是否可以因其“迭代”的标签,而成为是好房子的标准?
郭翰平并认为“四代宅”不足以划分代际。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上,中国的商品房其实可以分为几个形态。早期商品房以7层以下为主(超过7层需配电梯),空间均质化,还没有形成品质分层和市场化的分级。21世纪初,引入了西方“洋房”概念,开启商品房品质分级的先河。
“在洋房那个时代过去之后,因为大家开始反思它的容积率偏低的问题,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已经不允许去做过多的洋房,于是有了‘拉高拍低’的概念。也就是在地块边缘建高层,快速走量,在地块的内部做更高品质的洋房和别墅,形成一种隔离和划分。”
“拉高拍低”房地产时代的住宅面貌
图源:视觉中国
在这之后,随着核心地块越来越稀缺,我们又转向了高品质产品内部的“平权”——“放弃拉高拍低,开始有大面宽、宽楼距和集中庭院,这样的是品质是最高的”,郭翰平说。“目前的‘四代宅’依然是在这个模式下,在规划或者地块划分上没有迭代。”
真正的好房子可能需要融入更多的居住平权意识。单一的、封闭的、由固定人群组成的小区带来的是阶层的划分和疏离。当越来越多的小区被打上“刚需”“改善”“豪宅”的烙印之后,“好房子”的概念无从谈起,因为它建立了一个比较级,永远有比你住得更好的小区。
电影《柳烈的音乐专辑》定帧
“好房子”不应该只在小区的内部平权。阶层和价格的差异应该只体现在用料成本上,而不是空间结构上。那么,一个新的形态,也许是打开小区的封闭空间。
“我们现在会去做所谓的社区底盘,一个我们行业内自己的名词。原来我们去做商业,是沿着小区的‘边’,去守住这个边,把地尽量围到自己的庭院里。现在大家希望,我生活在这个小区里头,还有更多能社交、放松的场所,那么我们不会再去‘守边’了,会再利用街角还有一些‘凹进’和‘退出’,形成更多的‘口袋公园’,去柔化社区和城市、街道之间的关联。”
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室内空间的居住体验上,一个“好房子”是否也可以做得更加自由开放?
中国的商品房历史并不长,像刘子衡这样的、拥有过不止一套房的业主却不算少。刘子衡1995年毕业后来到珠三角,成家、生育、赡养父母,30年来,家庭成员从1人变成5人。他先后(替换)买过天河的塔楼、番禺的洋房、佛山的平层。在家庭需要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代际之间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对好户型、舒适度的需求。
韩剧《请回答1988》定帧
要不断换房子,才能有好房子。这也是我们的惯性认知,因为房屋的空间结构不能大变,所以似乎每一代人,都需要一套满足自己生活方式的新房子。对市场来说当然是好事,因为总有房子可以不断拆除和建造。但对个人而言,如果处于房价下降的时间段中,迭代其实是一个越来越艰难慎重的选择。
当空间有了高度的宽容度,容易改,容易变,就不需要再用新房子取代旧房子。日本有一个节目叫《全能改造王》,有许多对东京古早“一户建”的改造。其中可以看到,某栋房屋,可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而经过改造后,它依然可以满足一个家族从最初的第一代到当下的第四代人的需求。
郭翰平设想中理想户型的概念模型
图源:郭翰平
“其实十年前我们就讨论过,能不能让住宅的内部空间不是固定的功能分区,而是能根据居住者的要求去不断变化的。”郭翰平提出了一种他心中最理想的住宅理念——以核心筒为支撑,整个家里没有任何的硬性隔断,所有空间、墙体、家具都能自由调整,甚至卫生间、厨房也可以换地方,只要留好必要的管道、采用一体化装配式设计。
“我们的建造手段和智能化水平已经达到了这个程度了,只是还没有人去做研究和尝试。今天的中国,如果大家都想住自己理想的房子,这可能才是最终极的方案。”
(感谢元宵对本文的支持)
运营编辑:叶晨灏
三联人文城市是三联生活传媒旗下的城市整合传播品牌。以一年一度的三联人文城市奖、人文城市季、人文风土季为主线,创立了“小城之春”“你好陌生人”“光谱计划”等IP。在中国城市从空间转向人文的节点上,通过展览、论坛、演出、工作坊、报道、出版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关注城市生活,激发公众参与,重塑城市人文价值。
三联人文城市联络方式:
@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视频号:@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小红书:@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网站:http://city.lifeweek.com.cn/
官方邮箱:cityaward@lifeweek.com.cn
来源:三联人文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