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李朴园艺术史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8 02:06 3

摘要:李朴园(1901-1956)是杭州国立艺专时期重要的艺术史论家、戏剧家、艺术评论家、编辑家,杭州艺专建校元老之一。本书对李朴园的艺术理论成果及创作与评论成果,进行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结合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文化的语境,对李朴园的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

尹子琪 著

2025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尹子琪 著

李朴园(1901-1956)是杭州国立艺专时期重要的艺术史论家、戏剧家、艺术评论家、编辑家,杭州艺专建校元老之一。本书对李朴园的艺术理论成果及创作与评论成果,进行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结合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文化的语境,对李朴园的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戏剧理论及艺术活动论成果进行深入细致探讨,揭示李朴园在中国现代艺术理论史上的重要贡献,弥补中国现代艺术史论领域关于李朴园综合研究的缺项。本书稿对建构20世纪中国艺术史学与艺术理论体系、对21世纪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学术资源与历史借鉴。

作者简介

尹子琪,中共党员,2015-202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获艺术学硕士与博士学位,2019年至2020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学。2021年9月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员。2023年-202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挂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艺术史论,中国美学。

目 录

向上滑动查看

绪 论

第一节 中国现代艺术史论与李朴园

第二节 李朴园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章 李朴园的艺术史研究

第一节 《中国艺术史概论》 之艺术史观

第二节 《中国艺术史概论》 分期方法及体例结构

第三节 《中国艺术史概论》 与民国时期各家美术史比较

第四节 《中国现代艺术史》 (《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 的开创意义

第五节 《阿波罗艺术史》 的翻译价值

第二章 李朴园的艺术活动与戏剧创作

第一节 艺术运动社与 《亚波罗》 《亚丹娜》 等刊物的创办

第二节 美术展览工作的筹备、 主持与评价

第三节 国立艺专图书馆分类法的创建

第四节 李朴园戏剧活动与戏剧创作

第五节 《朴园史剧》 分析

第三章 李朴园艺术理论研究

第一节 《艺术论集》 中的艺术理论

第二节 李朴园艺术评论成果分析

第三节 《戏剧技法讲话》 《戏剧原论》 中的戏剧理论

第四节 李朴园戏剧批评理论分析

第四章 总 结

附录A 书 目

附录B 李朴园生平简介

后 记

精彩摘录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迎来提倡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受到前所未有的思想洗礼与文化启蒙,也为此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瞿林东在《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学》一书第六章中指出,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学者对世界史的认识主要受到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影响,五六十年代,学界对苏联唯物史观的认识提高,并广泛运用它来进行研究。同时,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相辅相成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文化形态史观、进化史观也得到了一定的张扬。受到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民国政府认识到美育应与智育、德育、体育同样受到重视,对人民起到心灵启发与情感调节作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在关于民国教育的会议决议上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力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民国教育宗旨,首次将美育纳入高等教育中,使其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大批美术院校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如1912年建立的上海美专、1918年成立的北平艺专、1920年成立的武昌艺专和1928年成立的杭州艺专等,中外美术史成为学生必修科目。而中国古代的画史画论著作,如唐代的《历代名画记》,宋代的《图画见闻志》《益州名画录》《五代名画补遗》等,一般按朝代记录与品评画家,而且仅限于绘画,可以作为中国美术史古籍文献资料,却无法成为学生们作为通史性质的教材,所以,美术教育的当务之急是编撰具有现代形态的美术史教材。因此,20世纪最初的30年,中国学者在中国美术通史研究、构架中国学术史体系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姜丹书、潘天寿、陈师曾等人都编写了中国美术史教材,李朴园、郑午昌、俞剑华、刘思训等人撰写了中国美术史研究专著,滕固、傅抱石等人编撰了中国美术简史。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写中国绘画史与中国美术史,为中国美术史教材式的呈现与进一步研究作出了贡献。

早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西方人就对中国美术史进行了研究,如法国的帕连劳(MPaleologue)在1887年出版了《中国美术》,德国的希尔德(Aloys Hirt)与英国的波西尔(Bushell)的《中国美术》于1900年出版,他们最早开启了西方人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日本人也对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史做出了自己的研究,最早如1910年出版的大村西崖的《中国美术史》,1913年出版的中村不折与小鹿青云合著的《中国绘画史》。而后出现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影响下对艺术的研究著作,如俄国普列汉诺夫的《论艺术》与《从社会学观点论十八世纪法国戏剧文学和法国绘画》,弗里契的《艺术社会学》和《社会的艺术史》,伊可维支的《唯物史观的文学论》,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之社会的基础》。这些著作都在20世纪30年代被翻译成中文,对中国文艺思潮、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研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20世纪初期,中国美术史写作也学习西方与日本的写作框架、分期方法、治史观点等。如陈师曾在北京美专的执教讲义——《中国绘画史》就参考中村不折的美术史,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增删而成。1931年,李朴园的《中国艺术史概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撰写中国不同物质生活条件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的状况,并结合文化史观与唯物史观治艺术史。

1928年,国立艺术院建立于杭州西湖,1930年,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林风眠任校长,林文铮任教务长,李朴园任出版课主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建校宗旨,教师、学生都充满了爱国救亡的情怀和批判现实的精神,希望通过艺术改变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使大众理解并重视美术,艺术理论家和有文学素养的艺术家们了解到传播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艺术文章写作中。建校之初,杭州艺专就成立了艺术运动社,创办了学校刊物《阿波罗》《亚丹娜》《神车》,来宣传艺术的重要作用,李朴园是这些刊物创办者之一,也是艺术运动社的负责人之一。1930年,李朴园发起成立艺专剧社,邱玺、程丽娜等人响应,剧社组织学生去各地演出,募捐救国,李朴园又当编剧又当导演,所导演的剧目获得广泛好评,甚至超过专业剧社水平。1928—1937年,杭州国立艺专稳步发展,艺术运动如火如荼。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战火蔓延,学校西迁,许多学生、老师在战火和辗转中遇难,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也毁于一旦,这是美术史上的重大损失。1938年,国立北平艺专与国立杭州艺专在湖南沅陵合并,由于两校教学观念不和,发生多次学潮和人事冲突,后该校中的国立杭州艺专部分经贵阳、昆明、重庆、西安等地回到杭州,北平艺专回到北平。九年流离,五易校长,其间也解聘许多教师。李朴园在1939年学校迁到昆明时离开学校,后来到重庆继续从事戏剧宣传工作。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李朴园始终与国立杭州艺专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时常在国立杭州艺专和苏州国立社授课,继续戏剧及美术史的教育和研究工作,但他再也没有被正式聘用。

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李朴园在浙江省文联筹委会工作,也在浙江省文化局艺术科联合成立的戏剧工作室从事戏剧改革和剧目整理工作。上述可见,李朴园在艺术史论、艺术创作与艺术活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重要的成果,特别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写作了大量的艺术评论与戏剧理论的文章与著作,是民国时期重要的艺术史论家、评论家以及编辑家。

——摘自《李朴园艺术史论》绪论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