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起跪坐在冰冷的石阶上,颤抖的双手捧起铜爵,酒液在凛冽的风中泛起细碎涟漪。远处传来马蹄声,秦昭襄王的使者率领一队黑甲武士,手持诏书疾驰而至。
公元前257年冬,咸阳城外五十里的杜邮亭,寒风卷起枯黄的茅草。
白起跪坐在冰冷的石阶上,颤抖的双手捧起铜爵,酒液在凛冽的风中泛起细碎涟漪。远处传来马蹄声,秦昭襄王的使者率领一队黑甲武士,手持诏书疾驰而至。
“武安君白起,藐视君王,无视军令,当自裁以谢天下。”
白起仰天大笑,望向东南方,那里埋葬着长平四十五万赵卒的骸骨。剑锋划过脖颈的瞬间,伊阙的喊杀声、鄢郢的洪水声、长平的哀嚎声,如潮水般涌入耳际。
累计斩杀六国士卒超百万,列国闻之色变的秦国“人屠”,最终以鲜血洗刷了毕生的功罪。
那么,秦昭襄王为何要急切的逼死白起呢?他究竟做了什么?他与秦昭襄王的关系又如何呢?
郿邑少年:从楚国王孙到秦军利刃
公元前479年,楚国王室白公胜因政变失败流亡于秦国,从此沦为庶民,背负着“叛臣”的烙印。
白起,正是白公胜的后裔。
他出生于秦国郿邑,自幼习武,熟读兵法。成年后,白起加入锐士营,却在等级森严的秦军中难觅出头之日。
命运的转折始于秦昭襄王即位。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暴亡于东周国,芈八子与弟弟魏冉遵照遗命,拥立嬴稷为王。可为了对抗虎视眈眈的嬴氏宗族,掌权后的魏冉迫切需要培植自己的亲信。
而白起,凭借着冷峻的性情与过人的武艺,悄然进入了魏冉的视野。他将白起从百夫长破格提拔为左庶长,亲手为秦国锻造出了一柄绝世凶刃。
公元前293年,魏冉力排众议,将27岁的白起推上伊阙战场。
当时,韩魏联军二十四万陈兵洛阳龙门,秦军仅十二万。白起以“攻心离间”之术,利用韩魏两军互相猜忌的裂隙,佯攻韩军主力,实则突袭魏营。
一夜之间,魏军主将公孙喜授首,暴鸢的韩军闻风溃散。在凯旋途中,白起又将三万降卒,坑杀于新安谷。
伊阙之战,不仅奠定了白起的将星地位,也让的“屠夫”之名,响彻六国。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剑指楚国,白起率军顺汉水东下。楚军依仗汉水天险,在鄢城至郢都一线布下三道防线。
第一道以重弩手封锁渡口,第二道以战车列阵平原,第三道以精锐步兵固守郢都城垣。
白起面对层层壁垒,效仿吴起“破釜沉舟”的战略,下令焚毁所有渡船,凿沉粮船,三万秦军背水列阵,高呼“不破楚军,不归关中”。
楚将景缺见秦军自断退路,轻敌冒进,就率五万精锐出城迎战。
白起佯装溃败,将楚军诱入预设的袋形山谷。待楚军悉数入谷,两侧伏兵尽出,滚木礌石如暴雨倾泻,箭矢如飞蝗蔽日。景缺身中七箭,坠马而亡,楚军溃散如蚁。
白起乘胜追击,兵临鄢城。
此城扼守汉水咽喉,城墙高十丈,护城河宽三十丈,楚将昭阳率八万守军严阵以待。白起围城三月,久攻不下,遂生毒计。
他命士兵在城西三十里处筑堤蓄水,待雨季水势暴涨,决堤放水。
滔天洪流冲垮城墙,十万楚军溺毙于汪洋,百姓尸骸漂浮如萍。鄢城陷落后,白起为震慑楚国,竟将俘虏的楚军将领悉数斩首,头颅悬于竹竿,沿汉水顺流而下。
郢都闻讯大乱,楚顷襄王弃城北逃至陈。
白起入郢后,效仿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更将楚国八百年宗庙付之一炬,郢都大火三月不熄,楚人哀郢,百姓离散。
经此一战,白起彻底将楚国打垮,雄霸南方数百年的楚国,沦为了秦国附庸。而白起,也因功受封为武安君,成为六国闻之色变的“战神”。
长平血祭:四十万亡魂的修罗场
公元前262年,上党之争将白起推向命运的巅峰与深渊。
当时,赵孝成王贪图上党十七城,不顾平原君的劝阻,竟收留了韩将冯亭献出的土地。眼见到手的“肥肉”落入他人的嘴中,秦昭襄王大为震怒,亲命王龁率军二十万大军,攻打赵国。
好在,赵国也不缺乏名将。
老将廉颇利用赵军占据的地形优势,深沟高垒,坚守长平,秦军久攻不下,疲态尽显,战局陷入了胶着。
此时,白起的“死敌”范雎,正蛰伏于咸阳,暗中观察。
他深知廉颇“以守代攻”的战略已耗尽赵国粮草,于是派遣细作潜入邯郸,散布“秦军畏赵括如虎”的谣言。
赵王早已对廉颇心生不满,又在郭开等人的劝说下,心生嫌隙。因此,毫不犹豫的以“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了廉颇。
而秦军的主帅,也秘密的从王龁,换成了白起。
看着赵军阵中飘扬的“马服子”旗帜,白起对王龁笑道:“赵括熟读兵书,却不知‘置之死地而后生’需以死士为刃。”
他令秦军佯败,诱使赵军深入丹河峡谷。随即命令五千轻骑绕道百里石长城,断了赵军的粮道。
此时,长平成了赵军的饥饿“绞肉机”,战马啃食尸体,炊骨易子而食,赵军大营未经战阵,就已千疮百孔了。
而白起还命秦军士兵昼夜不间断的擂鼓,阻挠赵军的睡眠,以心理战摧垮赵军的意志。
最终,赵括亲率精锐突围,却身中七箭,不幸身亡。赵括死后,余下的四十万赵军,也纷纷跪地乞降了。
可惜,他们将面临着惨无人道的“坑杀”结局。
坑杀降卒的决策,实为秦国军功爵制的必然产物。按秦律:“斩首一级,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
四十万降卒若留,秦国需支付四百万亩土地,国库势必崩溃。史书记载,坑杀现场,哭声震野,血浸黄土,赵军尸骨填满了整个山谷。
权谋绞索:战神陨落的权力游戏
长平之战后,白起意欲乘胜追击,直捣邯郸,攻灭赵国,却被秦王拒绝了。
当时,范雎担心白起功劳太盛,会取代自己相国的位置,就在秦昭襄王面前屡进谗言,诱使秦王召回白起。
当然了,经过长平一战,秦军的实力也大为衰弱,早已外强中干了。一旦发动灭国战争,势必会引发其他五国的侧目。
因此,为了安全起见,秦昭襄王拒绝白起的建议,也无可厚非。
然而,白起却极为不解。他多次违抗秦昭襄王的命令,据理力争道:“赵人丧胆,此时不灭赵,必遗后患。”
由此,和睦相处了几十年的君臣二人,心生了嫌隙。
与此同时,范雎也在频繁的“助攻”。他抬出秦昭襄极为厌恶的权臣魏冉,将白起与魏冉绑在一起,谎称白起诋毁他怯战、懦弱,以此加深秦昭襄王对白起的怨恨。
公元前259年,秦军再攻邯郸失利,秦昭襄王强令白起攻赵。可白起却以“赵人同仇敌忾,诸侯合纵救赵”为由,拒不受命。
这番话触动了秦王最深的恐惧,当年商鞅、魏冉的阴影再度浮现。次日,白起被削去兵权,禁足府中。
不久后,秦昭襄王又连发十二道金牌,将白起贬为庶人,流放阴密。
然而,范雎并不想放过流放途中的白起。他深知,一旦秦国面临着战争的危难,白起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因此,他编造白起怏怏不服的流言,诱骗秦昭襄王相信白起会窜逃他国的信息,借此诛杀白起。
当白起的队伍行至杜邮时,秦昭襄王的使者也持剑追至了。听完赐死的诏书,白起仰天悲啸:“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于是,白起含恨引剑自刎。
来源:史笔似尘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