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镇江博物馆因一场“家门口看大展”特展备受关注。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炉”与镇江馆藏“小粉瓶”联袂展出,单日吸引观展人次最高达2万,相关文创产品单日销售额突破8万元。这场“泼天的流量”背后,不仅是珍贵文物的魅力所在,更是文创赋能博物馆经济的成功实践。
金山网讯 近日,镇江博物馆因一场“家门口看大展”特展备受关注。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炉”与镇江馆藏“小粉瓶”联袂展出,单日吸引观展人次最高达2万,相关文创产品单日销售额突破8万元。这场“泼天的流量”背后,不仅是珍贵文物的魅力所在,更是文创赋能博物馆经济的成功实践。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而文创则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钥匙。展览中,“小粉瓶”冰箱贴1小时售罄,印证了文创产品对文化符号的转化能力。当文物的美学价值通过冰箱贴、挂扣等日常载体融入现代生活,文化消费便从“参观行为”升级为“情感共鸣”。镇江博物馆的实践表明,文创不是简单的文物复制,而是对文化IP的深度开发——用设计语言解构文物内涵,用实用属性链接用户需求,才能真正让文物“出圈”。
进一步看,文创产品的火爆折射出公众对文化消费的深层期待。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当下,消费者更愿意为“文化附加值”买单。镇江博物馆将“小粉瓶”的少女心美学、“论语玉烛”的盛唐酒令文化提炼为文创符号,既满足了公众的审美需求,又通过“可带走的文物”强化了博物馆的记忆点。这种“以文创为媒,让文化落地”的策略,正是博物馆经济实现“多元营收”的核心路径。
更深层的机遇在于,博物馆IP可成为城市文旅产业的引擎。试想,若将“小粉炉”IP与镇江香醋、锅盖面等特色产业联名开发,或将酒令文化体验延伸至景区、酒店场景,文化资源便能转化为实打实的产业价值。目前,镇江已提出深化“博物馆+科技+教育”三位一体模式,若能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商业”“博物馆+旅游”的跨界融合,或可催生“看展—购物—游玩”的一站式消费链,让博物馆经济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今天,博物馆经济的突破口在于以文创为支点,撬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但热潮之下仍须冷思考——如何避免文创产品同质化?如何让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口碑?这需要博物馆在文物研究、设计创新、产业链整合上持续深耕。
我们希望,镇江能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更好构建“IP开发—场景营造—产业联动”的生态体系,通过“创意点燃”将博物馆从“文化仓库”变为“经济引擎”。当更多文物通过文创“开口说话”,当更多游客在体验中成为文化传播者,博物馆经济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而这,正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表达。(陶立波)
来源:金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