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不少网友向潮新闻记者反映称,自己的父母沉迷于网络“国学课”,这些课程往往打着“国学”“免费”等名义,吸引老年人领取所谓线上课程,他们再从中筛选出一批“信任者”后,对其巧立名目收取高昂费用。潮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类似违规课程混充网络,而且部分课程披着“国学”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王彬 金卓帆
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
有思想有观点,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
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知名评论员曹林。
(视频由AI共同创作)
“6万8,只上了一周课”“我妈交了1万多后,‘大师’说能保健康”……
日前,不少网友向潮新闻记者反映称,自己的父母沉迷于网络“国学课”,这些课程往往打着“国学”“免费”等名义,吸引老年人领取所谓线上课程,他们再从中筛选出一批“信任者”后,对其巧立名目收取高昂费用。潮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类似违规课程混充网络,而且部分课程披着“国学”外衣,实则涉嫌诈骗老年人养老金。
连日来,记者通过采访多名上过此类伪“国学课”的老年人子女、涉事“国学公司”前员工后,还原此类伪“国学课”及其背后利益链。代理了多起相关案件的律师也通过潮新闻记者向大众提醒,与伪“国学课”相似的,还有不少所谓的“中医养生课”“疗愈课”等,老年人辨别是否涉嫌诈骗最直观的办法是,课上是否存在虚构、夸张宣传、引导下单等情况。
“国学课”怎就成了“算命课”?起底伪“国学课”背后的圈钱逻辑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知名评论员曹林:
报道破不了诈骗茧房,需要平台强拆
“国学课”怎就成了“算命课”?起底伪“国学课”背后的圈钱逻辑——很遗憾,这种揭穿骗子把戏的深度调查,让骗局穷形尽相的扒皮报道,很难传播到老人的茧房里,“很容易成为骗局受害者”的老人看不到。平台不会向他们推荐这样的文章,算法不会以“防止老人上当受骗”作为自身的价值观,他们仍以“老人爱看什么就给他们推什么”为算法逻辑,向老人推送那些置他们于被骗险境的国学课、大师课、算命课!
每一次媒体曝光类似“国学骗局”之后,人们都会误以为,骗局如此低级,起底如此彻底,这种骗局应该很难进行下去了。这其实是一种旁观者幻觉,冷静者幻觉,不可能上当者的幻觉而已。老人普遍缺乏媒介素养的训练,活在自己封闭的圈层中,深度报道的力度突破不了茧房,到达不了老人那里。那些你觉得一眼能识别的圈钱话术,专为老人定制,他们以“贴心陪伴者”的姿态俘虏着老人的信任,瓦解着防线。
所以,不要指望“用起底报道去提升老人的警惕”,这是不切实际的期待。要有实际效果,须寄望于三个主体:其一,监管者必须果断出手,这些团伙骗老人的养老钱,榨干吃尽老人的医疗费,有办公地点,有利益链条,必须采取行动。其二,平台必须履行责任,这种黑产的起点,多是老人依赖的短视频平台,这些骗子大师活跃在短视频直播间中,并借助平台算法给老人喂养,以平台为中介的诈骗,老人在直播间被收割,平台难辞其咎!其三,子女有责任为不设防的父母设置防火墙,社交媒体的复杂超越了那一代人的认知逻辑,需要年轻人的“陪伴式设防”。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