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帝孙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8 07:23 2

摘要:孙休,字子烈,出生于公元235年,是东吴大帝孙权的第六子。在那个讲究嫡长子继承制的时代,非嫡非长的他,起初似乎注定与皇位无缘,只能远离权力中心,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度过一生。

孙休,字子烈,出生于公元235年,是东吴大帝孙权的第六子。在那个讲究嫡长子继承制的时代,非嫡非长的他,起初似乎注定与皇位无缘,只能远离权力中心,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度过一生。

公元252年,18岁的孙休被封为琅琊王,封地位于虎林,那是长江边沿的战略要地。孙权的用意或许是希望诸王能够成为东吴的屏障,如同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想法一般。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同年,孙权驾崩,太子孙亮继位,由于孙亮年幼,遵照遗诏,由太傅诸葛恪辅政。诸葛恪认为诸王位于战略要地存在很大风险,于是对藩王进行改封,孙休便被迁往丹阳郡。

在丹阳郡,孙休与当地太守李衡关系不睦。李衡多次以法律手段侵扰孙休,孙休不堪其扰,上奏书请求迁往他郡。朝廷于是下诏,让孙休夫妇迁至会稽。在会稽郡的六年时光里,孙休好善慕名,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他与当地太守濮阳兴和左右将督张布结交,三人意气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的命运转折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在会稽的日子里,孙休还曾做过一个奇特的梦,他梦见自己乘龙上天,回头却看不到龙尾,醒来后心中满是惊奇,却也未曾料到,这个梦竟与他未来的皇位有着奇妙的关联。

临危受命,登基为帝

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令人猝不及防。公元258年,东吴的政治局势风云突变。当时,朝政被权臣孙綝把控,年少的皇帝孙亮不甘心成为傀儡,与朝臣密谋除掉孙綝,结果事情败露。孙綝果断出手,废掉了孙亮,改立琅琊王孙休为帝。

当孙綝派宗正孙楷和中书郎董朝前往会稽迎接孙休时,孙休起初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在他看来,皇位一直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如今却突然降临,让他既惊喜又惶恐。孙楷和董朝详细地向他说明了孙綝迎立他的原因和诚意,经过一天两夜的深思熟虑,孙休才决定踏上前往建业的道路。

在前往建业的途中,孙休的表现十分谨慎。他走走停停,多次派遣心腹前往建业打探消息,直到确认情况属实后,才加速前进。当他到达曲阿时,一位老者拦住他叩头说:“事久恐生变,天下人都在仰望着陛下啊。”这句话仿佛一道警钟,让孙休意识到时间紧迫,于是他加快了行程,当天就赶到了布塞亭。

公元258年10月18日,孙休终于抵达建业。武卫将军孙恩代行丞相事务,率领百官用皇帝的御车在永昌亭迎接孙休。孙休望见便殿,并没有立刻走上御座,而是谦逊地停息在东厢。户曹尚书前趋到阶下宣颂奏文,丞相捧上玉玺、符契。孙休再三谦让,群臣三次恳请,他才说道:“将相诸侯共同推戴寡人,寡人岂敢不承受玺、符。”随后,百官按等级秩序为孙休导引车驾,孙休乘上帝辇,百官陪侍。孙綝率领士卒千人在近郊迎接,在路旁下拜,孙休下车回拜。当天,孙休正式登上正殿,大赦全国,改元永安,成为了东吴的第三位皇帝,即吴景帝。

即位之初,孙休深知自己的处境艰难。孙綝一门五侯,都掌管着禁卫军,权势滔天,甚至超过了皇帝。为了稳住孙綝,孙休对他表现出了极高的尊重和信任,不仅任命他为丞相、荆州牧,增加封邑五个县,还对他的弟弟们也大加封赏。同时,孙休对自己的亲信张布和丁奉也委以重任,封张布为辅义将军、永康侯,丁奉为大将军、左右都护,逐渐在朝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此外,对于曾经与自己有嫌隙的丹阳太守李衡,孙休也展现出了宽宏大量的胸怀。

李衡因过去的一些事情,自我拘禁到刑狱之中,孙休不仅没有追究他的过错,还下诏说:“春秋时管仲箭射齐桓公带钩,寺人披砍断晋文公的衣袖,但齐桓、晋文当了君主后,行君主之事而不计前嫌。我也会如此。送李衡回郡,免得他忧心忡忡,自寻烦恼了。”并授李衡威远将军之职,又赠以显示官阶品级的戟。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孙休的大度,也赢得了不少人心。

隐忍待机,智除权臣

尽管孙休对孙綝礼遇有加,但孙綝的野心却日益膨胀,对孙休也越发不恭敬。有一次,孙綝向孙休进献牛酒,孙休担心酒中有毒,便婉拒了。孙綝心中不满,转而将牛酒带到左将军张布家中畅饮。酒过三巡,孙綝借着酒劲发起牢骚:“当初我废黜孙亮时,不少人劝我自立为帝,可我觉得当今陛下贤明,才迎他登基。如今我献上牛酒,他却不接受,这分明是把我当普通臣子,看来我得重新考虑一下了。”

张布作为孙休的心腹,听到这番话后,心中大惊,酒局一结束,便赶忙进宫,将孙綝的言论一五一十地报告给了孙休。孙休得知后,深感不安,意识到孙綝已经对自己产生了不满和威胁。但他深知孙綝势力庞大,不能轻举妄动,于是决定继续隐忍,等待时机。为了安抚孙綝,孙休不仅多次给予他丰厚的赏赐,还对他的请求有求必应,表现出对他的极度信任。

然而,孙綝的行为却愈发肆无忌惮。他不仅擅自调兵遣将,还经常不上朝,对朝廷事务独断专行。将军魏邈和卫士施朔见状,深感忧虑,他们向孙休密奏道:“孙綝必将谋变,不可不防。”孙休意识到,已经到了必须采取行动的时候了。于是,他紧急召见张布,与他秘密商议对策。张布思索片刻后,举荐老将丁奉,认为他忠诚可靠、足智多谋,可委以重任。

孙休采纳了张布的建议,立即征召丁奉入宫,共商诛逆大计。丁奉沉思片刻后,进言道:“丞相兄弟党羽众多,势力庞大,难以短时间制服。好在腊日即将来临,按照惯例,朝廷会举行盛大的宴会,群臣都会参加。届时,可趁孙綝入席之际,将他一举拿下。此事内可依靠左将军张布,外可仰仗老臣我。”孙休听后,心中大喜,觉得此计甚妙,当即嘱咐张布、丁奉两人,务必秘密行事,并让魏邈、施朔协助他们。

到了腊会这天,孙綝心中隐隐不安,他借口身体不适,想要推辞赴会。然而,孙休早有准备,多次派遣使者前去催促,言辞恳切,让孙綝无法推脱。孙綝无奈之下,只得前往朝堂。出发前,他忧心忡忡地嘱咐家人:“我进宫后,你们在府中放火,以火为信号,我便找借口回来。”家人点头应允。

孙綝来到朝堂后,百官早已等候多时,吴主孙休也起身相迎。孙綝入座后,宴会正式开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正喝到兴头上,突然,孙綝望见殿外浓烟滚滚,心中暗喜,以为是家人按照计划放了火,便立即起身,向孙休说道:“陛下,臣家中突然失火,臣需回去查看。”孙休却镇定自若地劝说道:“外面士兵众多,何劳丞相亲自去查看,不妨继续饮酒。”孙綝心中焦急,执意要走。

就在这时,张布见时机已到,向周围的武士使了个眼色。武士们心领神会,迅速冲上前去,将孙綝团团围住。孙綝见状,惊恐万分,想要反抗,但为时已晚。他慌忙跪地,向孙休叩头求饶:“陛下,乞贷一死,臣愿徙交州。”孙休怒目而视,厉声叱道:“你当初为何不徙滕胤、吕据等人?”孙綝又磕头道:“臣愿没为官奴。”孙休再次叱道:“你为何不让滕胤、吕据为奴?”说罢,下令将孙綝斩首。

张布迅速将孙綝的首级带出殿门,向众人展示,并高声宣布:“罪止孙綝,余皆不问。”殿内外的人听到这句话,顿时安静下来。随后,丁奉又将孙恩、孙干等人擒获,孙休下令将他们一并斩首。孙闿见势不妙,乘船向北逃窜,魏邈、施朔紧追不舍,最终将其擒获诛杀。孙綝兄弟及其家属,全部被处死。孙休还下令追夺孙峻的官爵,剖棺戮尸,以泄心头之恨。同时,他为诸葛恪、滕胤等人改葬,恢复了他们的名誉。

这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以孙休的胜利而告终。他成功地铲除了权臣孙綝,夺回了皇权,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从此以后,孙休开始亲政,致力于整顿朝政,发展经济,为东吴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

治国举措,文治武功

文化教育

孙休深知文化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执政期间,他大力推行文化教育政策,致力于提升东吴的文化水平。永安元年(258年),孙休创建国学,设立太学博士制度,并诏立五经博士。这一举措,不仅为东吴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为中国古代教育史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太学的设立,为东吴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儒家经典的场所,使得儒家思想在东吴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研究。在太学中,学子们不仅学习五经,还注重品德修养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为东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输送了新鲜血液。

经济民生

孙休十分关注民生问题,他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政策。永安二年(259年),他下诏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百姓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扶持。同时,他还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孙休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整顿市场秩序、降低商业税等,使得东吴的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在他的治理下,东吴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军事外交

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孙休也有着自己的考量和行动。永安六年(263年),蜀汉面临着曹魏的灭国之战,向东吴求援。孙休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立即采取行动,兵分三路救援蜀汉。然而,由于行动仓促,加上对魏蜀之战的详情了解甚少,东吴的救援行动最终未能成功,蜀汉还是在当年灭亡了。

蜀汉灭亡后,孙休试图趁机攻打永安,以扩大东吴的势力范围。他派建平太守盛曼假救援为借口,准备赚开永安城门。然而,这一计策被蜀汉守将罗宪看穿,罗宪果断整军备战,趁夜直扑盛曼大营,盛曼猝不及防,狼狈撤退。此后,东吴又派西陵督将步协领兵西征,结果再次被罗宪击溃。孙休大怒,派出镇守西部的大将陆抗率领三万人增援永安,将永安围得水泄不通。罗宪率领不足两千的军队顽强奋战,凭借坚固的城池和军民的团结,坚守了六个月之久。最终,司马昭派荆州刺史胡烈率兵两万袭击东吴的西部重镇西陵,陆抗见永安迟迟无法攻下,大后方又遭到袭击,只好撤兵回援。这场永安之战,充分展现了孙休的军事战略和外交考量,也让人们看到了东吴在面对外部挑战时的应对能力。

托孤之失,身后余波

然而,命运对孙休似乎格外残酷。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年仅30岁的孙休突然病重,生命垂危。此时,蜀汉刚刚灭亡,东吴的交趾地区也发生了叛乱,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孙休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紧急召见丞相濮阳兴,想要托付后事。他挣扎着写下诏书,将太子孙(wān)托付给濮阳兴,并让太子出来拜见。由于病情严重,孙休已经无法说话,他只能紧紧握着濮阳兴的手臂,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忧虑。

但让孙休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寄予厚望的濮阳兴和张布,最终却辜负了他的信任。当时,东吴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曹魏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进攻。在这种情况下,朝中大臣们认为,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需要一位年长且有能力的君主来领导,而年仅10岁的太子孙显然无法承担起这个重任。于是,左典军万彧趁机向濮阳兴和张布推荐了乌程侯孙皓,称赞孙皓才识明断,有当年长沙桓王孙策的风采。

濮阳兴和张布经过一番商议,最终决定违背孙休的遗愿,迎立孙皓为帝。他们认为,孙皓年长且有一定的才能,或许能够带领东吴度过难关。于是,他们向孙休的皇后朱夫人征求意见,朱夫人无奈之下,只得同意。就这样,孙皓在众人的拥护下,登上了东吴的皇位。

然而,他们都低估了孙皓的残暴和昏庸。孙皓即位初期,还能表现出一副贤明的样子,他下令抚恤人民,开仓赈贫,赢得了不少人的赞誉。但没过多久,他的本性就暴露无遗。他变得骄奢淫逸,残暴嗜杀,对大臣们动辄打骂诛杀,搞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濮阳兴和张布看到孙皓的所作所为,心中十分后悔,他们私下里表达了对自己当初决定的不满。但他们的这些言论很快就传到了孙皓的耳朵里,孙皓勃然大怒,认为他们是在质疑自己的统治。于是,在公元264年11月,孙皓以谋反罪将濮阳兴和张布逮捕,将他们流放到广州,随后又派人在半路将他们杀害,并诛灭三族。

孙皓的暴行并没有就此停止,他对孙休的家人也没有放过。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孙皓逼杀了孙休的皇后朱夫人,随后又将孙休的四个儿子遣送到一个偏远的小城,不久后又派人追杀了其中较年长的两个。

孙皓的统治,让东吴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他的残暴统治下,东吴的政治日益腐败,经济衰退,百姓生活困苦。而此时的西晋,正日益强大,对东吴虎视眈眈。天纪三年(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六路大军伐吴,东吴军队节节败退。次年,王濬率领的晋军攻入建业,孙皓见大势已去,只得投降,东吴至此灭亡。

回顾孙休的一生,他从一个被边缘化的王子,意外登上皇位,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铲除权臣,整顿朝政,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展现出了卓越的治国才能。然而,他的生命却过早地结束,临终前的托孤又遭遇失败,他所寄予厚望的人违背了他的意愿,迎立了残暴的孙皓,导致东吴走向了灭亡。孙休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无奈和悲哀。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也让我们对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历史评价,功过参半

孙休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治国举措对东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孙休“休以旧爱宿恩,任用兴、布,不能拔进良才,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乱乎?又使既废之亮不得其死,友于之义薄矣”。陈寿认为,孙休因为旧情和恩情,过度任用濮阳兴和张布,未能选拔真正的良才,改变东吴的政治局面。虽然他志向美好、喜爱学习,但对于挽救东吴的混乱局势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此外,孙休对待被废的孙亮不够宽厚,兄弟情义淡薄,这也成为他被诟病的一点。

而陆机则认为“景皇聿兴,虔修遗宪,政无大阙,守文之良主也”。在陆机看来,孙休即位后,虔诚地遵循先帝的遗宪,在政事上没有大的过失,是一位能够遵守成法的贤良君主。他肯定了孙休在政治上的表现,认为孙休能够维持东吴的稳定,使国家在他的统治下没有出现大的动荡。

王应麟评价孙休“孙休之遣李衡,有汉高帝之度;其讨孙綝,有叔孙昭子之断,吴之贤君也”。王应麟赞赏孙休对待李衡的大度,以及讨伐孙綝时的果断,认为他有汉高祖刘邦的度量和叔孙昭子的果断,是东吴的贤君。他从孙休的个人品质和政治行为出发,给予了孙休较高的评价。

从这些历史评价中可以看出,孙休在位期间,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他诛杀权臣孙綝,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使东吴的政治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他推行的文化教育政策,为东吴培养了人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经济民生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然而,他过于信任濮阳兴和张布,导致这两人权倾朝野,引发了一些政治问题。他在位时间较短,很多政策还未来得及充分实施和发挥效果,东吴就面临着蜀汉灭亡、交趾叛乱等困境,这些都对他的统治产生了不利影响。

孙休是一位充满矛盾的君主,他的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东吴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故事和经历,为我们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倘若侵犯了您的原创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迅速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豫见娄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