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五十年代,京剧名家李少春改编《野猪林》时,遵循了"武戏文唱"的传统精髓,他一方面保留了"风雪山神庙"里林冲舞动丈八蛇枪的经典身段,一方面在"白虎堂受刑"时加入大段反二黄唱腔,用声腔艺术展现人物内心撕裂。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改编,让老戏迷听得过瘾,新观众
两百多年历史的京剧,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线上。有人觉得它会被时代淘汰,有人尝试用新潮形式"拯救"它,有人在不经意间伤害它的筋骨。
当我们讨论京剧的未来时,真正需要思考的从来不是"改不改",而是"怎么改"。
上世纪五十年代,京剧名家李少春改编《野猪林》时,遵循了"武戏文唱"的传统精髓,他一方面保留了"风雪山神庙"里林冲舞动丈八蛇枪的经典身段,一方面在"白虎堂受刑"时加入大段反二黄唱腔,用声腔艺术展现人物内心撕裂。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改编,让老戏迷听得过瘾,新观众看得入神,至今仍是京剧改编的范本。
前辈的尝试告诉我们:真正的守正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抓住"四功五法"的魂。
梅兰芳大师提出“移步不换形”。“移步”就是创新,他主张戏曲艺术必须在创新性转化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换形”讲的是创新的方式,他主张创新不能脱离戏曲剧种的基本形态,要在传承戏曲艺术基本样式,遵循戏曲艺术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创新。
张火丁在《梁祝》中用水袖表现化蝶,创新源自程派"以袖带情"的传统技法;于魁智在《大唐贵妃》中加入现代管弦乐,始终让京胡主旋律穿透交响乐的宏大叙事,这些都是成功的创新案例。
当代一些创新已经走入了误区。某院团改编《霸王别姬》,让虞姬身着露肩戏服跳现代舞,把"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的经典唱段改为Rap念白。这种为求眼球效应进行的"魔改",把京剧当作了随意揉捏的橡皮泥。
近年来备受争议的某民间班社更暴露了另一种偏差。该剧社在改编《济公传》时,为追求剧场效果,让演员在台上与观众插科打诨,把京剧的虚拟表演变成相声式的现挂。美其名曰“跳进跳出”,却冲淡了剧情的完整性。
剧中济公摇着破扇子跳街舞,伴奏里混杂电子音效,看似热闹,实则消解了京剧"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美学原则。这种尝试,就像给青花瓷贴满卡通贴纸,表面吸引人,却破坏了器物本身的价值。
成功的创新案例往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国家京剧院排演《红军故事》时,既保留了"西皮流水"的板式,又在唱词中融入现代诗歌意象。
上海京剧院《北平无战事》用传统"三桌六椅"的写意布景,配合灯光变化营造出谍战氛围。
这些创作不刻意讨好观众,反而赢得了年轻群体的好评和掌声。
1935年,文人吴幻荪曾发表这样的评论:“富连成戏剧学社……不过随于时代,反处处合于时代也。”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就是要在遵循戏曲美学精神和艺术规律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科技成果,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观众审美相契合。
京剧就像一株百年老树,守正是守护它的根系,创新是催发新芽。嫁接异种枝条可能导致畸形生长,完全拒绝修剪也会让大树失去活力。
京剧需要的不是救世主式的改造,而是理解与尊重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就像戏台两侧一副对联: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京剧的守正创新,终究是为了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在锣鼓丝弦中看见自己的影子,这才是古老京剧永葆青春的密码。
来源:春入烧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