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一片简牍,回到古老的历史现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8 08:49 2

摘要:数千年前,中华先民取材竹木,始作简牍,开启华夏文明的书写时代。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直至今日,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些简牍上的文字知晓那个时代的政治策略、君臣对话乃至普通百姓的生活细节。《简牍探中华》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出品的大型文化节目,节目聚焦简牍出土地,通过“

数千年前,中华先民取材竹木,始作简牍,开启华夏文明的书写时代。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直至今日,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些简牍上的文字知晓那个时代的政治策略、君臣对话乃至普通百姓的生活细节。《简牍探中华》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出品的大型文化节目,节目聚焦简牍出土地,通过“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等多种表现形式,讲述简牍古代诞生、近代发现、当代研究传承的传奇故事。

近日,《简牍探中华第二季》播出,现在已经播出《清华简》《尹湾汉简》《五一广场东汉简》三期。比起第一季来,节目第二季创新打造舞台空间与特效空间虚实融合的多维空间场景,让观众更有回到历史现场的身临其境感,更直观地探秘简牍所蕴含的中华文脉密码。

第二季第一期聚焦大名鼎鼎的清华简。简单来说,清华简是一批记录2000多年前中华文明相关内容的竹简,其最大价值在于学术价值。如何把这样深奥的文化意蕴介绍给广大观众?节目先是用一小段舞台剧来介绍清华简。

剧中,2008年,清华大学的几名学者捧着这批从境外抢救回来的竹简十分兴奋。这批简牍约2500枚,多数字迹清晰可见。学者们讨论,清华简所处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335年到公元前275年。这是战国中后期,那时候还没有焚书坑儒,也还没有《史记》,是孟子、庄子、屈原这些先哲们所生活的时代。而因为被深埋地下2000多年,这批竹简躲过无数次劫难,奇迹般地出现在今人面前。

节目邀请了相关文化学者对清华简进行解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把清华简比喻为一座2000多年前的图书馆,着重阐述了其内容之丰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国忠则用更直观的事例讲述了清华简的价值。他说,我们都知道《尚书》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但在流传过程中却是命途多舛。历代学者苦苦寻觅,希望发现《尚书》的踪迹,清华简给了学者们巨大的惊喜,其中关于《尚书》的文献大概有二十篇,这是最接近原版《尚书》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古文《尚书》的原貌。

“整理清华简的时候,忽然在一块简牍背后发现‘傅说之命’四个字,真是太惊喜了。”刘国忠说,傅说是商王武丁时期的著名贤臣,《傅说之命》共有三篇,内容记述了商王武丁与其贤臣傅说之间的相关事迹。这是清华简中发现的第一篇真正的古文《尚书》。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故事?节目又创新增加了在“读简人”穿针引线下,舞台剧呈现这个故事的形式。

这一期的读简人是著名演员许还山。年近九旬的许还山称,自己在这批竹简面前还是个孩子,仿佛看到2000多年前的先祖向他传递一些道理。目光穿过清华简,当年的商王武丁出现在观众面前。只见武丁刚刚登上王位,便命人寻找他幼年的伙伴傅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来到武丁面前,以耕种为比喻,向商王传递治国之道。傅说说,种田要选择好的禾苗,要给禾苗铲除杂草,还要给它们充足的雨露阳光,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如此,在读简人的引领下,在舞台剧细致的演绎中,观众明白了这几片清华简的内容和价值。

节目中说,中国现在有竹简30多万片,这是深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中华文明密码。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些原本是比较遥远的深奥艰涩的文化,这样的一档文化综艺节目却可以化繁为简,用通俗明白且富含文化意蕴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这样,数千年前的简牍也就不再是难以辨认的文字,而是我们可以理解的道理和故事。

刚刚播出的第三期聚焦长沙五一广场的东汉简。这一期展现的是东汉时期郡县治理机制的智慧,尤其是司法体系的有效运作。如何给观众展示比较抽象的司法体系?节目这样讲述,比如“贼曹”相关名称在五一广场东汉简中出现约200次,这是东汉时期主内勤的治安机构,工作职责是发现治安事件后,对相关人员进行征召、逐捕、审讯等。

而“象人”则是一种法治文物,在没有影像技术的时代,木制人俑“象人”上的标记恰如影像一般记录了受害人的身体伤残状态,便于各级官吏清晰明确地知晓受害人的伤情,这表明东汉法治文明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这一期也用舞台剧呈现了东汉法治社会的一个片段。

在节目中,观众跟随一片小小的竹简,就回到古老的历史现场,认识简牍时代的生活图景和文化记忆。方寸竹简之上,记录的是中华文明绵长而深厚的文化脉络。

来源:正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