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红古|经济日报:生态红古绘新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8 09:12 3

摘要:从造林绿化到城区美化,从公园绿地建设到道路景观提升。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篇章。

从造林绿化到城区美化,从公园绿地建设到道路景观提升。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篇章。

愚公移山,坚持造林绿化

走进红古区的乡村,只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红古区以“村村万树”为目标,科学规划村庄绿化工作,突出保护村庄自然生态,扎实开展“五边四旁”植绿增绿,发展富民兴村绿美产业。全区共栽植各类苗木14万株,为全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赋予了生态底色。这些苗木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下,在红古区,一场以造林绿化为主攻方向的生态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区上下聚力实施兰州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完成人造林6.5万亩。

在造林绿化的过程中,红古区注重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进行栽植。同时,加强后期管护工作,确保苗木成活率。如今,红古区的山川已经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乡村绿化(张轩昂 摄)

见缝插绿,打造宜居城市

红古区不仅注重山川绿化,还十分重视城区美化工作。按照“见缝插绿、见缝播绿”的方式,红古区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通过新建绿地、改造旧绿地、加强道路绿化等措施,高品质推进海石湾城区园林绿化各项工作。

在海石湾城区,随处可见的绿地和花坛成为市民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全年共栽补植七叶树、梓树、银杏等各类苗木、花卉34万株,种植、补植草坪、三叶草11200平方米,打造花海9200平方米。这些绿地和花坛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更为市民们提供了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此外,红古区还注重提升城区绿化品质。通过实施公园绿地工程、道路绿化工程等,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绿化景观。在海石湾公园、川海桥下两侧游园、滨河路污水处理厂西侧游园等地,红古区对原有绿化景观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增植了多种乔木、花灌木和藤本植物。这些绿化景观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更为市民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广场绿化工程(张轩昂 摄)

生态修复,重现碧水蓝天

在红古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湿地治理工作也是一大重点。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是红古区湿地治理的典范之作。该项目总投资2.59亿元,治理面积73公顷,治理长度8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护岸、生态隔离带、生态廊道等。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红古区克服了重重困难。由于项目区土壤碱性大、植被成活率极低,红古区请来了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对土壤进行检测和改良。通过施肥、微喷灌溉等措施,成功让这片盐碱地焕发出了一片新绿。如今,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二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中。绿化面积已达15万平方米,种植新疆杨、旱柳等树种4900余棵。项目的植被达到32种,有效提高了河岸水土保存率,为许多野生动物创造了栖息地。

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显著改善了红古区的生态环境,更为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集休闲、观光、科普于一体的湿地公园,是市民们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好去处。

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张轩昂 摄)

生态恢复,改善居民生活

红古区作为甘肃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长期以来面临着采煤沉陷区治理的难题。自20世纪50年代起,窑街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这些沉陷区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为了彻底治理恢复窑街生态环境,红古区政府决定实施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该工程累计治理沉陷区面积3000亩,其中完成造林绿化2700亩。通过实施该工程,红古区成功地将昔日的采煤沉陷区变成了一片绿意盎然的生态区。同时,该工程的实施也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

采煤沉陷区治理后的生态林地(张轩昂 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红古区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未来,红古区将进一步加强造林绿化和城区美化工作,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态环境质量,努力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更加美丽、宜居、和谐的生态文明新红古。(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张轩昂)

编辑:王彤

监制:包真

总监制:谢恬

来源:红古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