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公布2024年度全区1718家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其中,A级企业1530家、B级企业35家、C级企业133家、D级企业20家。这是自今年《宁夏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办法》正式施行后,我区首次公布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结果。
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棋局中,制度创新越多、治理体系越完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就越畅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就越矫健。
近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公布2024年度全区1718家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其中,A级企业1530家、B级企业35家、C级企业133家、D级企业20家。这是自今年《宁夏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办法》正式施行后,我区首次公布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结果。
别小瞧这个“红黑榜”,其释放的信息可不简单。
要说“生态环境信用”,许多人可能不清楚,但提及“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个人征信,相信大家都熟悉。没错,“生态环境信用”就相当于企业征信。它将企业上一年度生态环境信用状况输入系统,并分为A、B、C、D几个等级,A级代表无不良环境行为信息的企业,其它级别则为问题企业。与之对应的是,A级企业将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资金支持、评先树优、环保科研项目立项、政府采购等方面享受政策红利,其他企业则面临加大执法检查、联合惩戒等处罚。
实打实的“红黑榜”、奖优罚劣的规定,不仅彰显了我区加强环境治理的决心,也释放出了明确信号:“生态环境信用”不再是罚款、曝光就了事的“小问题”,而是事关企业核心利益的大事情,相当于“第二张营业执照”。企业只有严格自律,配齐配强环保软硬件、不断规范自身排污行为、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才会获得“信用红利”;相反,一味行环境违法违规之事,被打上失信烙印的企业,必将“处处受限、寸步难行”,最终被市场淘汰。
说到底,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就是一把引导和倒逼企业履行环境治理责任与义务的“戒尺”,更是一台推动绿色发展的“信”引擎。
从2016年我区在全国率先制定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及标准、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级,到2019年创新确立绿、蓝、黄、红四色评价等级制度,建立联合奖惩机制;再到今年完善发布《宁夏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办法》、公布最新评价结果……伴随着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宁夏生态环境治理日趋向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敬畏信用评级,越来越多的政府职能部门协同发力,越来越多的环境伤疤被精准施治,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谋划转型升级……这一切足以说明,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应景工程,而是一台动力强劲、能管长远的绿色引擎,对推动环境治理模式迭代、构建协同治理格局、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大有裨益。
但是,再丰硕甜美的果实,也只有在不断创新、反复实践的改革中,才能“苟日新,日日新”。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的成效是好,我区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仍然是当前最紧迫繁重的任务之一。我们只有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生态文明体制、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体系要动力,持续探索、优化完善,让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与生态环境保护各方面深度融合,使信用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形成更科学、更有力的组合拳,才能催生环境治理的乘数效应,推动企业进行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为宁夏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棋局中,制度创新越多、治理体系越完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就越畅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就越矫健。期待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持续升级、期盼类似的创新制度接踵而至,为绿色发展提供“信”动力、为建设美丽新宁夏书写“信”奇迹。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