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以往的历史中,凡是中央集权弱化,文化必然繁荣;凡是中央政权强化,文化必然凋敝。在战国时期是这样,在南北朝时期也是这样,到了民国北洋政府,这一规律又一次被演绎出来。北洋政府期间,中国诞生的大师云集,创造了一个文化的新繁荣。
在中国以往的历史中,凡是中央集权弱化,文化必然繁荣;凡是中央政权强化,文化必然凋敝。在战国时期是这样,在南北朝时期也是这样,到了民国北洋政府,这一规律又一次被演绎出来。北洋政府期间,中国诞生的大师云集,创造了一个文化的新繁荣。
1、中华民国教育部
晚清时期,中央集权已经弱化,当时的宪政改革和社会变革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1905年12月6日,清政府设立学部,以统辖各省学堂,使全国学制划一整齐。学部成立后,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作为地方教育的行政机关。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延续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结束和近代教育的开始。它在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制度、推广新式学堂、制定教育章程、派遣留学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在1907年3月8日,清政府经学部奏定,颁布《女学章程》,包括《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设立了教育部总掌教育、学艺、历象,统辖所属各校。同年4月临时政府将首都改为北京,教育部也随之北迁。4月24日蔡元培颁布训令,全面接收清廷学部,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完成了从旧到新的转换,教育部在北京正式成立。这就是北洋政府时期的教育部,它在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总长是教育部最高行政长官。五四运动前,除刘冠雄、汤化龙、张一麐外,多数教育总长皆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与中西学养,为教育部成员的整体素质与教育行政的发展提供保障,但总长人选与政局关系紧密,更动频繁。如民初蔡元培、范源濂奠定了教育部的基本人事格局,在教育宗旨上破除封建意识,以建设共和制教育体系为目标。后来进步党掌部,引入非专业人士,对教育行政产生不良影响。再后来范源濂、傅增湘整顿后,教育部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教育部的主要职责与成就有,1)制定教育政策与法规,1912年10月公布《大学令》《专门学校令》,规定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等科。1913年公布《中学校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各科各学年每周授课的时数和教学内容。1917年,中学增设“第二部”,注意职业教育。2)确立教育宗旨,1912年9月2日公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否定了清末“忠君”“尊礼”等旧宗旨,提出资产阶级德、智、体、美“四育平均发展”的方针。 3)改革学校系统,1912年9月3日公布《学校系统令》,后与陆续颁布的各种学校令总合成“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较以前有所进步,如没有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堂,女子教育取得一定地位,缩短了学制,规定初小为义务教育等。
北洋政府教育部,并非强势的部,在框架设计上沿袭了学部分设司科的理念,从“五司一厅”改为“三司一厅十二科”,避免了机构繁杂、冗员过多的缺陷,提高了行政效率,使职能分配更合理。
北洋政府时期虽然军阀混战、政治局势动荡,国家财政困难,给教育部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部也成为了“穷衙门”,甚至时常面临欠薪的问题,公立中小学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地方公立大学在财政上也与教育部无关,导致教育部可办之事甚少,逐渐成为一座空衙门。正是这个空衙门,才造就了教育与文化的大繁荣。
2、北洋政府期间大师云集
北洋政府时期由于政治动荡,文化教育领域控制力差,大一统思想没有办法贯彻,反而促进了教育自由、文化自由和思想自由,造成了大师云集的现象。
是时代变革刺激的结果。在北洋政府时期,国家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阶段,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这种时代的大变革激发了知识分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思想、文化、学术等领域积极探索,从而涌现出了许多有深刻见解和创新思想的大师。面对民族危机,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试图唤醒民众的觉醒,推动社会的变革。
是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使然。在满清两百多年的建国史中,是满清贵族被中国儒学同化的过程,也是弘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过程,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学术思想体系完备。到了北洋政府时期,许多学者从小接受传统教育,有着扎实的国学基础,对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深厚的造诣。如章太炎、王国维等大师都在传统学术领域有着极高的成就,能够运用传统学术方法和思想资源,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为学术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是西学东渐影响的结果。在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带回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学术和科学技术,为中国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方经典著作,将进化论等西方思想引入中国,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冲击;胡适等人倡导白话文运动,借鉴西方文学理论和方法,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是教育事业自由发展的必然。在北洋政府时期,高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逐渐成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这些大学汇聚了一批优秀的学者,他们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学术研究,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在中学也创办了各种新学,积极引进和采纳新思想。各大学和学术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频繁,学者们经常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了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例如,北京大学的学术讲座邀请了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野。
是中央控制不强不力的使然。北洋政府时期,由于政治动荡不安,中央集权遭到了极大的弱化,使文化学术领域相对管控宽松,政府对学术研究和思想言论的控制相对较弱。学者们能够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开展各种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活动。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各种新思想、新文化蓬勃发展,尽管遭到了一些守旧势力的反对,但总体上能够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不同学术流派之间也能够相互争鸣,共同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北洋政府时期的大师巨匠涵盖了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一些代表人物:
在人文社科领域,有教育改革家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将北大改造成具有现代品性的大学。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他的作品如《呐喊》《彷徨》等,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此外还有梁启超等等。
在自然科学领域也不乏优秀的大师,包括物理学家、教育家叶企孙,他是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培养了包括钱三强、王淦昌、赵九章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科学家,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还有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在原子和分子理论、光谱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是杨振宁等物理学家的老师,对中国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数学家熊庆来,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培养了华罗庚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
在艺术领域,有国画大师齐白石,泼墨泼彩画家张大千,京剧大师梅兰芳等,对文化艺术都产生了深远深刻的影响。国福故友钱树德老先生曾经对国福说,凡是中国大一统弱的时候,文化就繁荣;凡是中国大一统强的时候,文化就凋敝。深以为然,确实有这样的历史现象。
来源:国福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