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对美国造成了系统性的威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8 11:36 2

摘要:当然还是有很多人怀疑网上的视频都过于片面,只展示某一次最好的demo,特斯拉和波士顿动力依然是金字塔尖的存在。但SemiAnalysis的这篇报告,让我对我们国家的机器人充满了期待。

这篇文章是美国智库SemiAnalysis最新的一篇45页的分析报告:美国正在错失新劳动力经济——机器人技术篇。

从春节前宇树科技的爆火,一直到昨天稚晖君的新品展示,仿佛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国家的机器人的新闻一直不断,大家对机器人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当然还是有很多人怀疑网上的视频都过于片面,只展示某一次最好的demo,特斯拉和波士顿动力依然是金字塔尖的存在。但SemiAnalysis的这篇报告,让我对我们国家的机器人充满了期待。

印象中这应该是SemiAnalysis间隔最长的一次报告了,过了整整一个月。下面我们就来看下这一个月的时间SemiAnalysis憋出了什么大招。

中国已连续 6 年保持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地位,2023 年安装量达 27.6 万台(占全球 51%),较 2020 年增长 144%。本土品牌市场份额从 2020 年的 30% 跃升至 49%,在长三角、珠三角形成产业集群,聚集企业超 3000 家。核心零部件自给率从 2015 年的 40% 提升至 68%,其中新松机器人实现 95% 核心部件国产化,埃斯顿伺服系统国产化率达 82%。相比之下,美国本土品牌市占率仅 18%,核心部件进口依赖度超过 60%。

关键数据对比

指标中国(2023)美国(2023)日本(2023)机器人密度(台 / 万人)470260390制造业占 GDP 比重32%11%20%年安装量(万台)27.64.25.1本土品牌市占率49%18%62%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量产突破,Unitree G1 搭载自研力控系统与无稀土电机,重复定位精度达 0.5mm,续航时间 2 小时,负载能力 15kg,售价仅 1.6 万美元。相比之下,特斯拉 Optimus 仍处于实验室阶段,成本预估超 20 万美元,续航仅 1 小时。技术参数对比显示,中国产品在成本控制和能效比方面已领先西方同类产品。

技术参数对比

Unitree G1282 小时15kg0.5mm$16,000Tesla Optimus281 小时20kg1.0mm$200,000+

西方机器人制造存在严重材料依赖,以 5kg 负载机械臂为例,中国制造成本仅为美国的 45.7%。关键差异源于:中国稀土永磁体成本降低 64%(依赖本土 90% 产能),伺服电机成本降低 30%(规模化生产),末端执行器成本降低 66.7%(垂直整合)。

BOM 成本对比(美元)

组件类别中国成本美国成本成本差异率结构件1,7103,340+95%伺服电机2,1003,000+43%控制系统1,2452,580+107%末端执行器4,50013,500+200%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工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 30%。2023 年工业机器人产能达 120 万台 / 年,锂电池产能 1,200GWh,稀土永磁体产能 25 万吨。相比之下,美国制造业岗位自 2000 年减少 700 万个,机器人密度增速放缓,2023 年仅为 260 台 / 万人。

产能数据对比

指标中国(2023)美国(2023)工业机器人产能120 万台 / 年15 万台 / 年锂电池产能1,200GWh150GWh稀土永磁体产能25 万吨0.5 万吨半导体成熟制程产能36% 全球12% 全球

中国通过 "十四五" 规划将机器人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2023 年专项补贴达 769 亿元,带动产业投资超 5000 亿元。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产业集群,聚集企业超 3000 家。相比之下,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对机器人领域支持不足,导致本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中国企业的 60%。

政策支持对比

政策名称实施时间资金规模核心目标中国制造 20252015-202510 万亿人民币核心部件国产化率 70%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5000 亿人民币人形机器人量产新基建政策2020-202530 万亿人民币工业互联网覆盖率 80%

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群体性突破:力控精度达 0.1N(国际先进水平),视觉识别准确率 99.97%(基于 100 万小时标注数据),运动控制响应速度 1ms(优于 ABB YuMi 的 2ms)。研发投入强度方面,新松机器人达 15.45%,埃斯顿 14.67%,均高于国际巨头发那科的 5.14%。

研发投入对比

企业2023 研发投入(亿美元)专利申请量(件)研发人员占比新松机器人1.28,76545%埃斯顿0.85,23038%波士顿动力2.52,14565%

小米 "熄灯工厂" 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占地面积 10 万平方米,员工数量从 2020 年的 800 人降至 2023 年的 0 人,生产节拍提升至 1 台手机 / 分钟,良品率达 99.85%。相比之下,美国富士康工厂仍需 500 名工人,生产效率仅为小米工厂的 60%,良品率 98.5%。

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加速布局,28nm 及以上产能占比从 2019 年的 16% 提升至 2023 年的 36%。本土 MCU 厂商市占率达 27%(2020 年仅 8%),工业 IGBT 自给率突破 55%。中芯国际计划 2027 年 28nm 产能达 100 万片 / 月,华虹半导体 40nm 产能 60 万片 / 月。

产能扩张计划

厂商2023 产能(万片 / 月)2027 规划产能(万片 / 月)技术节点

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市场份额持续下降:ABB 从 2018 年的 22% 降至 15.68%,发那科从 18% 降至 11.46%。中国企业加速海外并购,美的收购库卡后将其产能转移至亚洲,新松并购德国 Cobotix 提升技术水平。

报告预测,到 2030 年中国机器人密度将突破 1,000 台 / 万人,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 5,000 亿美元,制造业自动化率提升至 85%。技术成熟度方面,协作机器人 5 年普及率 65%,人形机器人 10 年普及率 40%。

技术成熟度曲线

技术类型5 年普及率10 年普及率关键突破点

报告提出 "三步走" 战略:短期重建关键材料供应链(目标稀土永磁体自给率 30%),中期突破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建立自主标准体系),长期构建 "机器人 + AI" 生态系统(占据全球 30% 市场份额)。投资优先级方面,操作系统(500 亿美元)、力控传感器(300 亿美元)、无稀土电机(200 亿美元)为重点领域。

投资优先级排序

领域2025 年目标投资(亿美元)预期回报周期操作系统5003-5 年力控传感器3002-3 年无稀土电机2005-7 年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