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工资低,真的只是能力问题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8 12:00 2

摘要:当下年轻人的工资状况确实不容乐观,以往的月光族如今可能连收支平衡都难以维持。想追求点文化消费,满足下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购置些心仪之物,往往只能望而却步。

当下,年轻人身处社会大转型时期,生活环境瞬息万变,新发现、新体会层出不穷,可随之而来的,还有诸多新困惑。

有专家声称年轻人工资低、没钱花,根源在于能力不足。这话瞬间点燃了年轻人的怒火,工资低本就够闹心了,还被扣上能力不行的帽子,实在扎心。

当下年轻人的工资状况确实不容乐观,以往的月光族如今可能连收支平衡都难以维持。想追求点文化消费,满足下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购置些心仪之物,往往只能望而却步。

年轻人初入社会,收入处于低位,可在大城市里,生活需求五花八门,压力自然不小。这种年轻人觉得没钱花的现象,在中国乃至全球都颇为普遍。在

在上海有个词叫“月收异狗”,源于有人在论坛发帖称月入2万却活得不如狗。在上海这样国际化的前沿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可参与、分享的事物众多,配套支出自然不菲。外地毕业生在上海工作,租房、购房的压力更是沉重,月薪2万看似不少,实则捉襟见肘。

据2024年数据,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3万元,月均3441元。2023届本科、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比例分别为57.8%、81.7%,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比例仅为7.0%。

如今年轻人流动上学、工作,向往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家乡资源难以借助,在新城市租房、餐饮开销大,工资所剩无几。不少外地学生留在上海,与回家乡相比,生活天差地别,在家乡或许能成为小中产,在上海却要承受高房租等压力。

年轻人为何对钱有强烈需求?主要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生存竞争。初入社会,人人都想站稳脚跟,确立自身价值,进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建设。比如进入大公司,维持自身体面就需在服装、用具等方面花费不少。

其次是发展竞争。年轻人不能只看眼前,还得着眼未来,学习新知识、拓展经验、参加培训、旅行等都需要资金支持。最后是社交生活,包括恋爱、结婚等。年轻人在社交中,喝咖啡、看电影、约会等活动都离不开钱。一张话剧票可能就几百元,社交既是精神交流,也是情感探索,自然需要经济投入。

然而,现实中年轻人面临诸多困境。收入差距大,心理压力也不小。传统社会的攀比心理作祟,进入社会后,个人能力的体现是多方面的,收入增加并非仅与能力相关,还涉及关系、情商、资源、背景等因素。

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目前发展程度还有提升空间,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以程序员为例,13、14年前深圳程序员平均月薪万把块,与美国硅谷程序员年薪二三十万美元相比,差距悬殊,尽管中国程序员水平并不差。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量庞大,岗位供小于求。

在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的情况下,马太效应凸显,高精尖岗位竞争激烈,少数杰出人才获得高工资,多数人则显得普通。

面对这些问题,年轻人该如何应对?古希腊斯多葛学派有句话:一个人要有力量承担自己不能改变的,同时要有勇气改变自己能改变的。

对年轻人来说,社会现状等生存竞争方面的因素或许难以短期内改变,但发展竞争绝不能放弃。这里的关键在于区分工作和劳动。工作是职业,是外界赋予的;而劳动是人的创造,是需要一生积累和发展的。

年轻人应保持劳动的发展性,明确自己热爱什么,通过劳动能为世界带来什么。若工作与自身劳动发展相悖,不妨果断离开。

尽管离开后可能收入降低,就像梵高,一生创作无数画作,却只卖出一幅;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出版时收益微薄,如今却畅销全球。他们的劳动价值当时未得到市场认可,但坚持劳动本身就是价值所在。

当然,在坚持劳动的同时,年轻人也应努力提升能力,以获取更高报酬。一个人清楚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即便暂时无法解决问题,也应保持积极态度。若连努力方向都不清楚,那才最为糟糕。

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试错成本不可避免。一些学生毕业后工作几年跳槽,可能新工作收入更低,但能学到东西,这就是将自己置于发展竞争中的体现。即便多次跳槽未找到理想方向,只要保持真诚,不投机取巧,就能逐渐明晰自己的喜好和一生可投入的方向。

总之,收入少并不绝对意味着能力低。我们要虔诚地投入劳动,若工作不合适可以更换,但创造性劳动不能放弃。通过劳动,我们能跳出攀比,获得内心充实。

文本源自@梁永安的播客音频内容。

来源:动物形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