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梦是中国越冬露地蔬菜生产优势区,每年发往全国的蔬菜有90万余吨,年综合产值超37亿元。然而,受土地资源限制、生产布局分散等因素影响,蔬菜产业发展一度后劲乏力。近年来,该县通过焕新“种子芯片”、调整种植结构、探索新型种植模式等方式,不断推动蔬菜产业提档升级,更
叶片宽大、薹茎粗壮
春分时节
位于云梦县胡金店镇合心村的200亩
“板蓝根青菜”迎来采摘期
10余名工人忙着装箱打包
将其发往武汉市场
这是云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有益探索之一。
云梦是中国越冬露地蔬菜生产优势区,每年发往全国的蔬菜有90万余吨,年综合产值超37亿元。然而,受土地资源限制、生产布局分散等因素影响,蔬菜产业发展一度后劲乏力。近年来,该县通过焕新“种子芯片”、调整种植结构、探索新型种植模式等方式,不断推动蔬菜产业提档升级,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带动菜农增收。
3年引进400余个蔬菜新品种
秧好一半禾, 苗好七分收。种子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被称为农业的“芯片”。
2022年9月,云梦引进蔬菜新品种板蓝根青菜“菘油1号”,胡金店镇合心村成为该品种在湖北的首个种植基地。
该品种由华中农业大学团队历时十余年选育,通过特殊育种技术将菘蓝(板蓝根的原料植物)的抗病毒基因成功转移到油菜中,使新品种既保留油菜营养,又具有与板蓝根类似的抗病毒、消炎等功效。
除了关注品种特性,湖北云臻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泽生还看中了该品种“一菜三用”的商业价值:菜薹可入菜,油菜籽可榨油,废弃茎叶还能用作牛羊的饲料。
2022年,顾泽生与拥有“菘油1号”独家推广权的湖北乡香茄生态农业公司合作,在老家云梦试种200亩“菘油1号”,由乡香茄公司提供种子并负责蔬菜回收。
“每年10月到次年4月底种植,每季可收5茬,每亩地仅青菜的纯利润就达5000元左右。”试种两年来,顾泽生对板蓝根青菜充满信心。
尝到甜头的顾泽生,近期正在与武汉大学科研团队商谈合作,计划引进其研发的两款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的蔬菜新品种。
云梦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约32万亩,过去以花菜、甘蓝为主要品种,面积大、产量高,但价格偏低,且上市时间过于集中,遇到市场饱和便难卖。
“很多蔬菜主产区几十年种植一个品种,土传病害较重,特色品种较少,种植结构亟需优化。”云梦县农业农村局蔬菜办主任李荃玲认为,板蓝根青菜等新品种的引进,打破了传统作物单一用途限制,符合大众健康饮食需求。
在李荃玲看来,种植板蓝根青菜还有个优点:适宜低温季节生长,可充分利用长江流域冬闲田发展,既不与主粮争地,又能为冬季蔬菜市场提供新选择。
像这样的探索,云梦从未止步。近3年来,该县与武大、华中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已引进蔬菜新品种400多个,推广优质高产蔬菜新品种20多个,通过焕新“种子芯片”,优化种植结构,不断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6万余亩农田盖上“环保被”
“农膜盖一盖,增收几百块。”3月20日,云梦县四季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四田来到仓库盘点农膜数量,为接下来种植广西荔浦芋头做准备。
“这些黑色的就是全生物降解地膜,今年政府免费给我们发放了260亩地的用量。”刘四田拿起一捆地膜用手指细细摩挲,“铺上后60天左右,就可以通过微生物作用完全降解成水、二氧化碳和少量有机质,对环境很友好。”
地膜按重量销售,越薄成本就越低。刘四田回忆,过去农户使用厚度在0.008毫米以下的地膜,这种薄地膜易破碎、难清理,残留在土壤里容易与蔬菜根茬、泥土混杂在一起,等下季播种时,容易将种子裹住,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无奈之下,菜农只得用钉耙把残膜扒出来,随意堆积在田间地头,或丢弃在沟渠塘堰里。有的菜农嫌清理残膜费力,干脆用旋耕机将地膜连同秸秆打到地里,很容易造成土壤污染。
转机出现在2023年。当年,云梦被纳入全省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试点,通过购膜补助方式,推广0.015毫米及以上加厚高强度可回收地膜,从源头为农田“清肺排毒”。
云梦县绿色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征介绍:“我们大概每5亩地给农户补贴1亩,全县推广高强度地膜20万亩,2023年回收地膜600多吨,回收率达85%以上。”
“作物生长周期超过60天的,适宜用0.015毫米及以上加厚高强度地膜。60天左右的,则适宜用可降解膜。”刘四田早在2018年就开始关注全生物降解地膜,它的价格虽然是加厚膜的2倍多,但透气性好,有利于块茎类作物的膨大增产,且无需回收,可节省农膜清理用工费用。
全生物降解地膜得到越来越多种植大户的认可,但部分农户因价格原因,仍选用普通地膜。对此,云梦探索建立“广大农户捡拾交售、镇级网点组织回收、龙头企业加工利用”的市场化运作体系,对群众主动送交回收点的给予一定奖励,提高回收积极性。
目前
云梦已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6万多亩
降解地膜1000多亩
“禁薄膜、用厚膜、除残膜”
成为农民共识
“空中菜园”将土地利用率提升6倍
云梦县数字化农业展示中心里,6层立体水培架宛如绿色阶梯,每层水培架上相隔40厘米就开有一个小孔,红叶甜菜、罗马生菜等蔬菜种苗裹着海绵被放置于孔中,在循环水流中舒展嫩叶。
出于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随机从小孔中取出一株红叶甜菜,只见营养液并未浸满管道,而是位于管道直径的约三分之一处。
“这是浅液栽培技术,让营养液不易固氮,更容易被蔬菜根系吸收。用海绵包裹种苗,则是为了让种苗在小孔中站起来。”技术员王延祥解释,通过精准调控的管道系统,13种特色蔬菜在这里实现“空中生长”。
智慧中枢为“空中菜园”注入灵魂。通过智能化控制,大棚实现自动化调温、调湿、通风、补光、施肥、滴灌,水肥一体机根据蔬菜生长周期配比营养液,废水集中过滤供下次循环使用,整套系统节水率可达70%,肥料利用率提升50%。
“除了绿色环保,水培模式还很高效,以红叶甜菜为例,21天就可收获,单株可卖5元钱。”云梦县数字化农业展示中心负责人介绍,这种“向空中要产量”的创新模式,让传统农业突破季节与土地的束缚,土地利用率提升了6倍。
如今,这里年产优质蔬菜约8万斤,主攻中高端餐饮市场,主要用于制作蔬菜沙拉、生菜汉堡等,通过错峰种植,有效填补市场空缺,为都市农业开辟出新赛道。
“在云梦,良种迭代之时,良法良技也加速更新。”李荃玲认为,这些现代设施农业,克服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确定性,也缓解了土地紧张的问题,模式成熟后将在云梦有序推广。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