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30年是高敏感人创业的红利期 对谈服装品牌幼岚创始人九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8 13:05 2

摘要:而企业的经营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经理人模式,另一种是创始人模式。前者依靠职业经理人、层级化的组织管理。后者强调创始人亲手操盘,并在关键节点做出决策,而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忽视了创始人模式的巨大潜力。

去年,我曾对话「MO&Co.」的金霓,一位总在做与主流相反的事的创始人。当时我说,环境越充满不确定性,越需要创始人打破常规。

而企业的经营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经理人模式,另一种是创始人模式。前者依靠职业经理人、层级化的组织管理。后者强调创始人亲手操盘,并在关键节点做出决策,而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忽视了创始人模式的巨大潜力

关于这个话题,我最近在对话了服装品牌幼岚的创始人九月之后,又有了新体悟。

第一次见九月是 2019 年,她当时刚刚生下女儿不久,凭着一个信念“想为女儿做世界上最软的衣服”创业起步,算是一个服装行业的外来生,她来到我的刀法社群,说愿意做一次「品牌内测」。

当时我设置这个「品牌内测」栏目,是为了鼓励品牌初创创业者,也能够在早期的时候,在刀友们的协助下,共同探讨品牌成长上的「坑」和「问题」,让创始人跳入群里,自我分享,而刀友通过提问的方式“challenge”创始人。

大家问了她一堆难题……

如果精准地做幼童市场的推广,现在试了最有效的是什么童装 sku 很多很杂,你准备怎么安排产品节奏另一个挑战是大家的固定思维是妈妈愿意为孩子花钱,但是其实因为孩子长得快,所以 willingness to pay 没有想像中高,更愿意花在教育上,你怎么克服这一点?

……

九月后来一直和我保持联系,转眼间斗转星移,幼岚已经规模近 5 亿,在行业也颇有名气,而我的孩子也长大到了 3 岁,到了能穿幼岚的年纪。

过去六年,我见证了九月的品牌起步、踩上新消费热潮、踩坑走弯路、重新坚定道路,每次见她都有新感受:

2019 年,她是一个带着理想主义的外行人。跟很多创始人一样,怀抱着单纯的初心出发。当时幼岚刚刚上线天猫半年,供应链没有完全稳定,销量在千万级。

2021 年,她是屡获融资的新消费品牌的领军者。当时幼岚接连做出了多个爆款,规模破了亿。九月也意气风发,跟我说找到了下一个赛道,要做植物基童装的领导者,还提出了“新一代孩子,穿下一代面料”的 Slogan,一切都很宏观叙事。

2025 年,她是一个踉踉跄跄探索怎么当好女老板的 41 岁姐姐。她不再聊宏观,转而关注微观具体的小事,比如每天要摸 100 多块面料、公司里不允许评价外貌、注意到妈妈用户会由于常常背孩子而容易背变厚,幼岚也将 Slogan 改为了“小事大做”。

在今年我跟她的对谈中,展开的话题包括:

为什么要换掉“新一代孩子,穿下一代面料”的 Slogan?为什么说敏感是这个时代内容人、品牌人、产品人最重要的特质?凭借“感性”就从童装跨界到成人装?为什么说有时感性比理性更准确

这场对谈,聊得我俩都热泪盈眶……

如九月所说,她是一个“内耗但一直往前走”的人,因为很难找到 role model,所以走过弯路、走得踉踉跄跄,姿态不是那么好看。

但终于是走出了一条路,把敏感、不喜欢博弈、感性等所谓的软肋,变成了自己的盔甲,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做品牌,并且公司越做越好了!这场对话也让我愈发相信,新时代的消费品就该用新的方式来做。

01

换了个品牌 Slogan,然后发现没人在意

我的人生,在当妈妈前和当妈妈后,有蛮明显的分水岭。

生育对女性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刻,抱着小孩那一刻,会有两个很特别的事情发生。

第一,你好像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爱过一个人。抱着她的那一瞬间,你会想我好爱这个生命啊,想为她做一些什么的心情非常非常迫切。

当时身边很多妈妈买各种母婴用品都是海淘,我就想,我们泱泱制造大国是做不出像样的衣服了吗?为什么连这种日用品都要海淘?要不就自己来做一做。

第二,是自己变轻盈了。因为不再过分把所有专注力放到自己身上,反而轻松了很多。

现在回头看,我是个蛮自我中心的人,经常沉溺在自己的感受里,大学毕业后也没有想说一定得做点啥,我是学西方美术史的,毕业后在香港画廊工作了很短一段时间,不是很喜欢就回来了,在做重工业石油的家族企业干了一段时间,我知道这不是我特别喜欢做的事儿,但我觉得这样也行。

自我这个东西,是一个双刃剑,自我很重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是加倍的,挫折也是。

这两个事叠加,会有个非常显著的效果——我承受挫折的能力比以前要强一些。我以前没有做很多事,原因之一就是每当遇到挫折,我就想算了,而做幼岚太难了,中间遇到了太多太多破事儿,但我好像有那个力气走过去。

所以,我的创业是从成为了一位母亲开始的,作为一个外行人,我可以说踩了服装行业所有的坑。

先说为什么可以活下来吧。我刚进这个行业时只做好了一件事——用户视角。

比如幼岚有一条“岚标裤”,它的概念非常简单,我发现很多妈妈换季时都在找替代校服的裤子,因为校服没有那么舒服,但学校又要求穿,那我就说我来做一个“校服高替”。

这不是设计师视角,不是要把裤子设计得多好看和特别,而是要把裤子设计得像一条校服裤,我们调研了全国校服有哪些颜色、版型,再用非常舒适耐穿的面料来做。

现在岚标裤一年能卖几十万条,作为一个妈妈、外行人,永远站在用户视角思考,这个能量是非常大的。

但非常遗憾的是,行业该补的课你一堂都落不了,你还是要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

我进入的是服装中的休闲赛道,它介于运动和时装之间。运动品牌会更注重功能,一般产品的话事权非常强,产品经理的洞察更强,流行趋势的影响弱一些。而在时装,往往设计师是唯一的英雄,由设计师对美的理解驱动。

休闲卡在这两者中间,就是我们日常穿的那些衣服,普通的 T 恤、日常的裤子,休闲品类首先得跟运动品类一样实用,在日常场景里用着非常顺畅,但另一方面它又不能完全脱离趋势,因为包含着很强的社交需求。

所以它是一个中间物种,就像一个木桶,不能有任何一块是短板,对综合能力的要求非常强。

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要面临一个这么巨大的东西。我曾经以为是不是长板足够长就可以了,但不是的,这个赛道的产品是一套体系,从产品企划到设计到供应链到渠道,轮子要一环一环卡上去。

所以踩坑就太多了,可以分享一天一夜,都是真金白银、亲手亲脚踩出来的坑。

首先是商品企划。商品企划决定了产品结构的合理性,我们要去拆采购额应该分到什么品类上,每个品类的深度是多少,比例怎样是合理的。没有完善的商品企划,最终会反映到库存非常多。

设计的坑也踩过,之前我们没有一套非常完整的设计方法论,只是靠设计师个人灵感,有很好的时候,有非常差的时候,最后也会反映成卖不出去,变成库存。

我们中间有一两年,用户一直说今年的东西怎么不好看,但凭着对幼岚惯性的爱还是在买,我内心是非常非常难受的。

接着就是供应链了,我们面料是自己做的,核心面料 16 个月,其他款式是 10 个月的研发,这里面每个节点该做什么、截止时间是什么,中间涉及到非常多部门以及外部供应链的协作。没卡好整个时间线,供应链没办法按时交付,服装的售卖季节又非常短,也会反映到库存过多,当然供应链还有质量把控这些,就不展开说了,太细了。

渠道也踩过坑,我们在直播非常辉煌的时候也做,当时不知道什么叫做价格体系要稳定,就会报不同达人,意愿都是好的,希望大家都能顺畅合作。

但你发现一旦没有非常清晰的价格体系,就会导致用户觉得这个品牌咋回事呢?短期内能带来很大的销售增长,但长期来说对品牌是非常大的伤害。

所以 2023 年开始,我们就以自己的标准为主,愿意合作就合作,不愿意那我们看以后有没有机会再合作。

还有一个坑是关于品牌的。

先说品牌是什么,我觉得品牌是一种理想和一个标准,你希望做的产品是什么样子、产品最终呈现出来的使用体验是什么样子。品牌不是营销人在前端去讲什么,而是你日常在践行什么和你最终交付出来的是什么。

我做的是针对特定人群的、有差异化的产品和体验,如果没有品牌主张和以主张延伸出来的品牌标准,你咋做呢?你下面的人咋知道要做啥?标准在哪?

这个世界上有一万种对的方式,但属于你的是这样的,我们要一起往这个方向走,这是我理解的品牌。

这方面我也犯过错。2022 年是对幼岚非常挑战的一年,表面上是疫情,但内部也遇到了发展瓶颈。当年大环境非常差,消费信心也很差,但钱又是多的,导致效率会很低。

身边会有很多声音说你看别人怎么做那么好?说幼岚的品牌形象不够清晰,用户都不知道利益点是啥,得用一句话穿透式告诉大家。

于是我在想,我是不是应该整点啥,让流量效率变得高一点?也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很多事?

于是就推出了 Slogan “新一代孩子,穿下一代面料”,但用了几个月就取消了,倒不是因为市场恶评,因为大家根本没有那么在乎你的 Slogan,这是我没想到的哈哈哈。

那为什么不用了呢?

首先,我自己讲这句话会尬,脚趾抠地,堂堂一个品牌创始人讲自己的 slogan 会尴尬,这里面一定哪里不太好。我不是一个喜欢喊大口号的人,这个世界上有非常多的品牌理论,但它一定得适合你,知行不合一就很可怕。

其次,大口号也更适合大媒体时代,而现在是信息传播极度分散的时代。

我前几天还在跟品牌团队聊,以前做品牌像拿一块大石头“砰”地砸下去,溅起一个巨大的浪。现在是想象一条涓涓细流,河边有很多鹅卵石,我们是鹅卵石匠人,把每个鹅卵石打磨成自己很喜欢的样子,有一天我们站在河的下游往上看,每块都很漂亮,又在应该在的位置。

这是幼岚在这个时代做品牌的方式,所以就有新的 Slogan 小事大做嘛。

幼岚做过的“小事节”,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品牌 Slogan 有很多种方式,一种是产品利益点,一种是品牌精神。在这个阶段我选择了品牌精神,“小事大做”是幼岚做事情的态度,也很符合休闲行业,休闲服装就是每件事看起来都不起眼,但做好就是有门槛,做好了以后就很扎实,会有效果。

幼岚的产品利益点倒一直没有变过,就是做好面料,从面料抵达体验。这是内部的设计哲学,写在品牌手册里,用户不会去看,但用户讨论幼岚时经常会说面料很好,所以不一定要一句 Slogan 告诉用户,用户会用体验来告诉你。

而且我们设计哲学的层次也在变化。我刚当妈妈时,觉得柔软的就是好面料,但做着做着发现每块面料有不同质地,适合不同款式,用户最终的体验不只是面料的功能,而是一件衣服,我们得用面料做出一件动人的产品。

所以在我们公司,你经常会看到工作室里很多设计师、产品经理,一边摸着面料,一边在画图,想象一块面料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这个手一天要摸 100 多块面料,去感受纤维之间体感、美感的差异。

我之前的角色是老板、CEO,总在管一些相对宏观、抽象的事,但接手管理供应链、设计之后,我忽然感受到原来做消费品是这么具体的事,从供应链、面料、色彩、工艺、版型,我就这样一步一步踩坑走过来。

人是由做的事情定义的,我现在每天 95% 的事都是非常具体的,所以我由一个比较宏观的人变成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人。当具体的人很快乐,这是我这两年很大的感受。

02

敏感是天赋,任性是动力

作为一个高敏感的女性创始人,我想构筑一个自己认可的商业关系和商业机构。

《好东西》这部电影非常打动我,商业社会里有很多很好的女性领袖出现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而且我觉得大家都慢慢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我们要创造的不是一个女性版的男性世界,不是一个性转版本的权力的游戏,目前我们都还完全无法想象它的全貌,只能朦朦胧胧感受到一些轮廓,但已经让人非常激动。

比如,敏感一定是不好的吗?

今年年会上,我一如既往又哭了,公司大部分人在下面也都哭成一片,也都很敏感。我说在这个时代做消费品,敏感是你们的天赋,而我作为你们的老板、leader,一个非常大的责任就是保护好你们的敏感。

所以我们公司有一些可能听起来比较奇怪的规则,比如不许评论对方外貌,不要说觉得 A 比 B 好看。大家去想象一个场景,只要一个人说觉得 A 比 B 好看,剩下的 C、D、E、F、G 都会去感受自己的容貌,我觉得那是不轻盈的,我希望在工作中是没有性别的,没有那么强的自我感知,而是在感受用户要什么。

我觉得这是一种保护敏感的方式,我们公司女性非常多,如果你一边需要她是敏感的,去产出好内容和好的产品创意,一边又说在遇到这种事的时候能不能爷们点,这是不公平的。

再比如,我更喜欢合作的关系,没有那么喜欢我碾压你的关系。不那么“压榨”、不碾压,可以把生意做好吗?

在传统服装行业里,品牌作为甲方,供应链作为乙方,关系是非常不对等的,很多品牌方是完全压榨和透支供应商,甚至自己的决策失误会转嫁给供应商。

我们有一些业务同事进来,也会带着之前的一些工作习惯,跟供应商讲话的态度,用骂孙子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我就说人家也是做他的工作,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别人?

所以后来自己管供应链,我就决心不这么做,要尊重别人,要达到共赢。

比如我们要降本,假设一件衣服今年是 50 块钱,很多公司降本是直接通知供应商说明年要 48 块。但我们不是,我们是怀着信任的态度坐下来聊,把 50 块里所有成本环节拆干净,在不损害对方利润的情况下,琢磨有什么地方可以提高效率。

这是我认为健康的降本,大家共同变得更专业,而不是今天我赚多一点钱,于是你赚少一点。

这样做的确更难,刚开始阻力很大。需要把中间环节非常透明写出来,也意味着我的团队有专业能力一起去判断这个事儿。

你还得筛选人,有一些人就是得跟他博弈,不要跟这样的人合作,去选择那些能跟你平等对话,不会因为你对他比较尊重,就觉得你好拿捏的人。

不过,共赢的关系一旦形成就非常好。我做供应链的很多经验都来自我们一个供应链的老板,他说九月你不能这样搞供应链,我来教你怎么做,把他自己作为供应商的经验,一步一步全部摊开给我看。

我们上个月刚核完价,他跟我说了一句九月你已经成长了,出师了,我教给你的这些东西都用到我身上了。

所以我就发现,不用去“压榨”、恃强凌弱,以共赢的态度跟人形成良性的关系,原来是奏效的,幼岚的成本是下降的,品质是提高的。

说实话,任何事情如果有 role model,会容易非常多,我之前很想知道怎么当好一个女老板。但那个年代放眼望去,叫得出来的女老板不是很多,比如董明珠,但她跟我的特质不是很贴。跟自己贴很重要,做这个事你得顺畅,不能脚趾抓地,不能回到家你就好累啊,没有办法一直在那个状态里。

谁不想走一条容易的路,但那条路不通,我就是走到死路了,只好绕回来自己走走看,但走的时候你也会去想是为什么,为什么以前我这种形象的人比较少呢?

我觉得跟市场竞争的阶段性有关系,在一个需求大于供给的时代,拼的是效率,比谁更快,更快这个事是不用细想的,你要把感受关闭掉,管你脚疼不疼,往前跑就可以了。

但时代变了,现在无论是内容还是产品,都是供远大于求。在这个时代,我在团队一直讲不要很努力制造垃圾,制造非常同质化的东西,这东西如果别人都做过,凭什么是你呢?

在这个时代,要做针对细分人群、有差异化的东西,你就是得敏感呀,我们公司产品设计能做好的,没有不敏感的。

因为细分就意味着纵深要足够深,对自己的体验得往下挖。不够敏感的人挖不下去,只能想到平均的东西,那细分从何而来呢?

于是我就有了一些信心,就自我鼓劲,告诉自己说因为时代变了,所以我这样的人会受到褒奖。那我要先走出去,让别人看到这样原来也行啊,那我是不是也试一试?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哈哈哈。

我今年 41 岁,我们公司女生员工很多,有一天市场部一个女生跟我讲,九月每次你对我说“我也这样过”,我就觉得都有救,一定会好起来的。就是当你隐隐看到前面有个人走得踉踉跄跄,但她好像在往那边走,就会得到一些勇气。

再说说感性。我们公司大决定是感性决定,小决定是理性决定。

比如今年投放花多少钱,看 ROI 没有问题,但大决定比如说做成人装,会有非常多声音,但我觉得理性的问题在于有限性,人的理性思考是有边界的,你没有办法穷举所有,我认识几乎所有做得比较的企业家在做重大决策时,都会闭关静一静,听自己心里的声音。

做成人装这个事儿有几个点就是比较感性的决策。

第一个点是我乐意,这个事一定得我喜欢,如果不喜欢,再成立你也不应该去做。因为喜欢这个东西很牛,喜欢,做起来就会开心,你永远不会累。对别人来讲叫工作,对你来讲叫玩。

第二,你觉得有没有一些事,是你有可能比竞争对手做得稍微好一点点的。我觉得我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我现在相信这个事儿,就做了,也许一年后已经失败了也说不定。

幼岚的成人装产品

总之,我乐意和我觉得行,是我做成人装的重要原因。做很多事就该任性一点,我做企业,我承担大部分风险,我哼哧哼哧,连任性都不行啦。

当然任性是有边界的,我没有为了做成人装,把一年利润都投进去。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人任性一点咋了呢。任性是一种动力,你特别想做这个事,你才任性嘛,那有动力不是好事吗?大家应该开心啊。

做品牌的人就是要任性,你就觉得非此不可。如果你束手束脚,当一个一碗水端平的人,那太难了,任性是做品牌很快乐的重要原因。

03

轻盈,首先意味着放过自己

我们公司的人都很知足,我负责设计企划,有时候合伙人会提一些意见,觉得这样那样会不会更好,我会直接跟他讲,这已经是我能力的极限了,就这么点实力都拿出来了,我希望你为它鼓掌,我明年努力做得更好。

这两年我学会了坦率告诉对方自己做不到,还挺奏效的,大家会尊重你做不到。因为我是一个挺使力的人,我很想把幼岚做好,所以我很坦然。

在亲密关系里也是,有时候我妈心情不太好,我很晚回到家,她想跟我聊一些事儿。

有一天我真的告诉她,说妈妈我非常非常爱你,但如果今天再聊这些抱怨的东西,我今天可能有点承受不太住,但我非常爱你,我想让你知道这个事,这样好像比以前有一搭没一搭回她效果要好一点。

说到女性关系,我觉得这一代女性间的关系更轻松。

比如传统母女关系常被描述得非常重,但我跟我女儿的关系是非常轻盈的,就像《好东西》里铁梅和她女儿,我没有把所有东西都架在她身上,我相信她作为一个个体能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但需要我的时候,我会在那边。

在职场也是,我们抛开性别,以伙伴的关系一起把一件事情做好,我跟大家一起工作都觉得很轻盈,在公司走路都是跳的。

朋友之间也是,以前小说描写朋友关系,两个女生明面很好但暗暗较劲,啥玩意,不是好的范本。

女性之间可以非常坦诚,我们彼此欣赏,真的在乎对方,这个感情里不需要任何别的层次。

所以看《好东西》时我大哭,非常非常感动,我想原来邵艺辉你也是这样,你也看到了,就说明有很多这样的关系在发生,说明我们的处境会变得越来越好。

再说回轻盈这个词,我觉得它首先意味着放过自己,不要把他人的期待都压在自己身上。男女都有这个问题,但在性别教育里,女生往往会更在意别人的评价体系。抛开这些,去真正关注你要做的事儿,这是第一层轻盈感。

第二层轻盈感是人和人的关系。就像刚刚说的,你可以拥有非常多轻盈的关系,不需要那么沉重。

做事业也是,我刚创业时受主流叙事影响,觉得创业就是苦哈哈的,但现在觉得抛开这些偏见,我觉得做消费品是很好玩的。做衣服就是很开心,每天看看面料,看看颜色,弄一弄,缝一缝,衣服就出来了。

它是轻盈的,因为它足够轻,你才能走得非常久,你才不觉得得赶紧变现,得有个终点,我现在有时候就能看到一个画面,我是一个 80 岁的老太太,但还在做衣服。

04

我的对谈后感

九月说的话长长久久地回荡在我心中,好像一丝甘甜,我也很想把她的故事分享给你。

我一直在行业里推崇「以人为本」的品牌价值观,这是一条很新的路,我也在积极通过咨询把它落地到当代品牌的生意中。

但是在九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是一个创始人,是一个为妈妈群体存在的品牌创始人,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女性。

她并不如同我们刻板印象中的女强人般强悍,但她温柔里带着力量。她像水一样。

每当想起她说的,她很希望成为新一代女性的新榜样,就算她在前面走得踉踉跄跄,但还走得不错,我就会很感动,也许这就是我心中所想的「女子刀法」。

来源:资本迷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