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 是特朗普对马斯克的背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8 13:06 2

摘要:但按照马斯克的智商,对特朗普这番话应该回一句:“你丫坏透了。”关税政策表面筑起保护美国汽车工业的长城,实则正在将马斯克推向舆论风暴眼,使其从硅谷钢铁侠蜕变为争议漩涡中心的政治公敌:原来,特朗普给全球汽车业加的25%关税,是为了让你特斯拉坐收红利呀。

文 | 冷眼观天

我怀疑,特朗普对于马斯克,是不是嘴上喊着“爱你哟”,心里藏着一把刀?

当地时间3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相关措施将于4月2日生效。

关于美对进口汽车一律加征25%关税,对美国及世界会产生什么影响,各种分析连篇累牍,各位看官自取。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时,特意强调此举对马斯克的特斯拉工厂有利,试图为这项充满争议的政策披上美国制造复兴的外衣。

特朗普强调说:“他在得克萨斯州有一家大工厂,在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家大工厂。在我看来,任何在美国有工厂的人都将受益。”

但按照马斯克的智商,对特朗普这番话应该回一句:“你丫坏透了。”关税政策表面筑起保护美国汽车工业的长城,实则正在将马斯克推向舆论风暴眼,使其从硅谷钢铁侠蜕变为争议漩涡中心的政治公敌:原来,特朗普给全球汽车业加的25%关税,是为了让你特斯拉坐收红利呀。

不出意外的话,受其波及的世界各国,将掀起又一股“反马斯克浪潮”。

2025年的马斯克,像一个“两面人”。

这边厢,马斯克在“数字治国”这篇世纪大文章上挥斥方遒,俨然成了美国政坛的“无冕总理”,连美国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克斯(Jeffrey Sachs)都戏称他为“美国的总理”。

那边厢,从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销量暴跌49%、欧洲多国市场份额腰斩,到资本市场蒸发7000亿美元市值,马斯克的政治化标签已深度反噬企业根基。企业家试图通过政治联盟获取庇护,无疑是将企业命运绑上权力过山车。

马斯克与特朗普渐行渐近,始于2016年总统大选期间,这位特斯拉掌门人曾公开表示特朗普可能是对的。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4年马斯克收购社交媒体平台X(原推特)后,其政治立场开始深度介入企业运营。当年11月,马斯克在X平台发布支持共和党候选人的推文,直接导致特斯拉股价单日暴跌6%,市值蒸发400亿美元,成为其政治行为反噬商业利益的标志性事件。

进入2025年,争议行为呈现密集爆发态势。1月,马斯克领导美国政府效率部推动大规模裁员,引发21名核心成员集体辞职,诺贝尔奖得主辛顿公开批评其破坏科研机构。将企业管理手法生搬硬套到政府运作的荒诞剧,直接冲击特斯拉的品牌形象。同月,美国多地发生针对特斯拉门店的纵火、枪击事件,FBI启动反恐调查,司法部长直言这就是恐怖主义。

2月,特斯拉在华销量同比暴跌49%,中国市场份额被比亚迪反超三倍。欧洲市场也遭遇雪崩式下滑。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3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欧盟纯电动汽车整体销量为约25.5万辆,同比增长28.4%,其市场份额为15.2%;特斯拉在欧盟市场的整体销量约1.9万辆,而去年同期则超过3.7万辆,同比下降49%。

特斯拉全球市场“遇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与马斯克政治行为的传播轨迹高度重合。

3月,特斯拉2024财报显示全球交付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北美市场份额从68%降至53%。特斯拉的技术护城河正在被竞争对手的技术突破与政治信任危机双重夹击。

或许,马斯克将面临人生中最难的单选题:是继续追随之前政商两栖、再造一个“政界的赛博帝国”之梦?还是让商业的归商业、政治的归政治。

马斯克推崇的企业家治国理念,是将企业管理逻辑简单移植到政治领域的危险实验。他在政府效率部的改革试图用KPI考核公务员,用第一性原理重构政策制定流程,这种商业思维与政治现实的碰撞产生三大致命裂缝:

其一,权力制衡的缺失导致决策失控。当马斯克将企业管理中的首席执行官负责制带入政府部门,直接冲撞三权分立体系。其推动的裁员行动未经国会审议,引发21名专家集体辞职,暴露出商业决策替代民主程序的制度风险。

其二,利益冲突的显性化。特斯拉作为电动车龙头企业,本应推动清洁能源政策,但马斯克在共和党阵营的政治站位,使其陷入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伦理困境。这种角色混淆在关税政策中尤为明显:当特朗普宣称进口车关税将保护美国产业时,特斯拉却面临全球供应链成本激增的矛盾。

其三,公众信任的不可逆损耗。消费者购买决策包含情感认同因素,马斯克将个人政治立场与企业品牌深度捆绑,导致特斯拉从科技先锋异化为政治符号。

企业家一旦卷入政治争议,公众对其商业行为的评判标准便从产品力转向价值观立场,认知迁移对企业的杀伤力,远大于技术缺陷或市场波动。

特朗普与马斯克的联盟看似各取所需:前者获得科技精英背书,后者获取政策便利,实则双方在价值层面存在根本性矛盾。关税政策表面保护美国产业,却在摧毁特斯拉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从全球供应链看,特斯拉虽在美国设有超级工厂,但电池、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25%的关税将直接推高Model 3等走量车型(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美国本土造)的成本。

在品牌形象层面,特朗普的民粹主义标签与特斯拉的科技先锋定位形成认知撕裂。当特斯拉门店成为政治抗议的目标,消费者因创始人政治立场拒绝购买,其品牌损伤已超出产品迭代能修复的范畴。

更深的危机来自资本市场。摩根大通将特斯拉目标价下调至120美元,瑞银直言特斯拉现有估值“让我们困惑”,大股东预警其股价可能再跌50%。各方信任崩塌不仅源于财报数字,更来自对企业战略方向的根本性质疑。CEO将精力投向机器人、政府事务等新战场,特斯拉的主业正在失去创新锐度。

马斯克与特朗普的联盟至今,验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商业成功与政治影响力存在天然排斥。企业家试图通过政治投机获取商业利益时,往往同时摧毁两者。

首先,政治立场必然导致客户分层。特斯拉的案例显示,政治标签将消费者分为支持派和抵制派,对立直接割裂市场。

其次,政策红利具有不可持续性。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随大选周期变动,但特斯拉的品牌损伤将成为长期负债。用短期利益交换长期信誉的做法,违背商业基本逻辑。

关税壁垒,对于特斯拉来说,是一个讽刺,也不可能真正伤害到竞争对手。20世纪70年代克莱斯勒依靠政府贷款担保短暂复兴,却在市场化竞争中再度溃败;80年代日本车企遭遇美国关税打压,反而通过精益生产奠定全球霸主地位。技术创新才是穿越政治周期的终极武器。企业家若误将政策红利视为竞争力本源,终将在权力更迭中沦为牺牲品。

人性的弱点往往隐藏在成功之后,自我神化的陷阱,可能让最耀眼的创新者失去方向。马斯克放大所谓无所不能的自我幻觉,用商业成功包装政治野心,其选择就像一场豪赌,押上的不仅是个人声誉,更是整个企业的未来。

王健林曾经说过,亲近政府,远离政治,“多跟组织打交道,少跟个人打交道。”谨将此言送给老马。

来源:钛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