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乐见院士再答“十万个为什么”

360影视 2024-12-02 21:33 4

摘要:作为家喻户晓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已先后出版6个版本,累计发行量近2亿册。近日,《十万个为什么》第七版编辑工作正式启动,百余位两院院士共担编委,为小读者送上科普大餐。

作为家喻户晓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已先后出版6个版本,累计发行量近2亿册。近日,《十万个为什么》第七版编辑工作正式启动,百余位两院院士共担编委,为小读者送上科普大餐。

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传播科学知识、激活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思维的科普,就是点燃“生产力”的第一把火。犹记得1956年,面对建设一个强大国家的迫切需求,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彼时的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着眼于社会潮流,在两三个月时间里发动了几十所学校、少年宫的老师和学生提问题,最终筛选出1484个问题,编辑出版《十万个为什么》,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被誉为“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如今,科技创新一日千里,新概念层出不穷,中国对于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启动新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纂,可谓正当其时。

搞科普最怕的就是晦涩难懂、自说自话。《十万个为什么》的成功,除了时代所需,更得益于其生活化的案例和清新的语风。翻开1965年版本斑驳的书页,审稿人名单上是这样一些熠熠生辉的名字: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钱崇澍、苏步青……他们都是当时中国科学界最负盛名的大家。我们知道,科学大家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他们对科技热点谙熟于心,对科学理论的理解更是炉火纯青。因此,科学大家做科普常常是举重若轻,能够以通俗化的内容实现知识春雨的润物无声。

我国科普事业的先驱者高士其先生曾说过:“科学普及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相互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工作者。”但毋庸讳言,今天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阻碍。从客观上看,科普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但在考核中却往往不算数,既没有相应的岗位设置,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从主观来说,大多数科研人员认为科普工作不需要太深入的专业知识,也担忧科普需要用到他人的成果,产生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种种因素影响下,无论是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宣传,还是生活中科技热点的传播,去伪祛魅求真的科普内容常常是缺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新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在云集上百位院士延续“大科学家写小科普”传统的同时,不啻一声召唤,以榜样之力号召更多科研工作者投入科普事业中,给更多人心里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科普兴则科学兴,科学兴则国家兴。科普成果的井喷,基于社会科普文化的蓬勃。不断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也是科技强国的永恒支点。

来源:长安观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