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邂逅,好“戏”开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8 14:19 3

摘要:以兽皮为纸,雕刀为笔,着以重彩,一张牛皮居然有了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千百年来,皮影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光影交错间演绎经典传奇。

3月28日
《宣城日报》“文化之城”专刊
推出第十五期——
《摇曳在光影间的皖南皮影戏》

以兽皮为纸,雕刀为笔,着以重彩,一张牛皮居然有了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千百年来,皮影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光影交错间演绎经典传奇。

本期文化之城
我们走进宣州区水东镇
听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泽华
讲述皖南皮影戏和他的如戏人生

生 计

沿着水东老街前行,不多时便来到一幢徽派老宅子前,何泽华正拿着扫帚细细打扫卫生。阳光透过天井,点点散落在老宅斑驳的老物件上,除了房梁上叽叽喳喳的燕子,老宅静谧无声。

这幢外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老宅正是皖南皮影博物馆,馆主就是58岁的何泽华。

祖上是湖北人,怎么与皖南皮影戏结上“姻缘”?何泽华说那得追溯到清嘉庆年间。那时,皖南发生瘟疫,在当时清政府的号召下湖北一些群众移民到皖南安家落户。他们来时挑着一担箩筐,箩筐的一头装着皮影物件,一头装着生活的家当。

为了多挣点钱贴补家用,皮影戏艺人农忙时种田耕地,农闲时挑着戏箱走村串乡地演出。后来皮影戏结合当地的民间小调,发展成皖南皮影戏。

没有电的时代,皮影戏是最受人欢迎的娱乐活动之一了。“以前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五谷丰登等重要日子,人们就会搭台唱上几场皮影戏。那时无论大人小孩,早早就搬着板凳占座。”何泽华至今仍能回忆起当时的热闹场面。

可别以为皮影戏是一种简陋的表演形式,何泽华说,它讲究大着呢。

戏台要搭在风车上,寓意风调雨顺。戏台对面要竖起一个稻桶,上面贴着神仙牌位,寓意五谷丰登,有了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这种模拟当时看戏的场面在皮影博物馆的展示柜里仍能看到,它是何泽华和村里一个会做泥塑的老爷子合作完成的。

爷爷是皮影戏艺人,何泽华对皮影戏的热爱源于烛火摇曳间,爷爷用刀刃在牛皮上留下一道道刻痕,这些刻痕又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皮影,皮影配合着戏文,一个个故事就出来了。

或许有家族遗传的表演基因,小时候爷爷挑着戏箱去附近村庄时,何泽华总跟过去。爷爷在幕布后表演,他就站在一旁观看,看得多了,自然就学会了。

亦或许有热爱的成分,何泽华不仅会表演,还会制作皮影。年幼的他最喜欢每天放学后,找一把刀,跟爷爷学刻皮影。一刀刀、一笔笔,经过选皮制皮、画稿描样、雕刻上色、发汗熨平、缀接钉制等十几道工序后,一件皮影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

凭借“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皖南皮影戏艺人不仅养活了家人,也把这项古老的技艺世代传承下去,传到何泽华这里已是第九代了。

何泽华教研学的学生玩皮影

生 机

皮影戏的辉煌停留在何泽华儿时的记忆里,成年后,他走出这座满是戏文的古镇,外出谋生。他做过学徒,养过花木,可总觉得心里不踏实,总想为皮影做点什么。

2005年,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找到了何泽华,随后的五年,何泽华走村串乡,跑遍南方的角角落落,帮该博物馆征集南方皮影和文物2万余件。也就是在找寻的过程中,“想给皮影一个家”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2012年,何泽华拿出了这些年在外打工的所有积蓄在水东老街买下了第一座老宅,修缮后成为展示皖南古民居(生活类)的民俗文化博物馆。馆内现已陈列、收集皖南地区极具地域特色却濒临消失的生活用具器物、民间手工艺品2000多件,这些都是何泽华在寻找皮影的同时一并买下的。

2014年,他又买下了对面的第二座老宅,将自己原先在花戏楼旁边的老皮影博物馆搬来于此。

何泽华说,成立博物馆就是为了守护皮影。

他的守护其实早在1989年就开始了,30多年来,为了寻找和收藏皮影,何泽华踏遍了皖南每一个有皮影的村落。

“老宣城县那时候的皮影戏班、皮影挑子有60多家,按一个戏班五六个人来衡量的话,60个戏班至少有300多个艺人在从事皮影戏演出,有皮影戏箱的箱主家,我都去过。”何泽华四处打听皮影表演班,一家一家去找,一家一家地游说,并用全部积蓄换回了散落在民间的7000多件老皮影、100多本手抄皮影剧本,如今都在皖南皮影博物馆里集中展示。

他的坚守,让皖南皮影找到了一个永久的家,虽倾其所有,何泽华却觉得很值,“收藏皮影和手抄本,就是留住了皮影文化的根。”

皮影文化的魂,则留在了老艺人身上。

何泽华建起了皖南皮影戏曲艺术团,馆内有人包场时,几名老艺人便为大家奉上《武松打虎》《猪八戒背媳妇》等经典唱段;有演出邀请时,他就带领艺术团参加各地的演出。

他还常年在全国各地参加非遗展览,并创新创作出法治皮影,扩大皮影的传播和影响,昔日日渐衰落的皮影戏渐渐散发出新的活力。

生 长

没有演出的日子,何泽华就待在馆内,平日早上9点半开馆,下午5点闭馆,周末相应地提前和推迟半小时开闭馆。

我们去的那天,何泽华正将花盆一个个搬到后院。若非他介绍,我们还不知道,他还卖起了自己养的花卉,“养花就是修身养性,可以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怀揣着对皮影戏的热爱与执着,何泽华用尽心力让古老的皮影戏在岁月的长河中延续着生命的火种,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民俗·皮影两馆连票,每客10元。”民俗馆入口处的门框上刻着这几个字,许是字迹颜色和墙壁颜色融为一体,很多游客没细看就踏入馆内,此时,何泽华的妻子冯正湘便出言提醒。

“这是私人博物馆,进来参观需要买票。”看到我们在场,冯正湘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一个馆一人5元,真的不贵,就收点卫生费。”

冯正湘告诉我们,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何泽华经常熬夜做定制皮影,根据顾客要求,反复修改。这些年里,她陪着何泽华一步步走到现在,他出门表演时,她便在家守着他的另外一个“家”。

上午11点,馆内涌入几百人的研学队伍。按照事先的安排,何泽华拿出学生熟悉的“猪八戒”和“孙悟空”,教大家表演。等学生走后,已接近12点,再过半小时,何泽华还要去另外一个地方给研学的学生讲皮影戏的历史,以及教他们制作皮影。

这几日,过来研学的学生多了,何泽华忙碌的同时还隐隐有些兴奋。他说,皮影戏是一种文化,皮影不应该在木箱里沉睡,只要有人会,只要有人看,老祖宗的手艺就不会丢。

研学的学生体验皮影

城 事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历史悠久。它以皮革为材料,剪刻成各种人物、动物、景物等形象,通过灯光照射,使影像投射在幕布上,表演者在幕后操纵,讲述故事。皮影戏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皖南皮影戏,是流行于宣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中国皮影戏南方流派中颇具特色的一支,因其反映了民间驱邪避灾、祈求太平的美好愿望,又被称为“太平戏”。2008年,被列为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影不灭,故事永续
皮影戏
一代又一代
传递着文化的火种

古老的皮影戏
与我们的时代渐行渐远
你的记忆中
是否有那么一场戏
让你忆起童年的时光

来源:宣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