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2024年报:六家促成贷款近万亿元 增长策略显著分化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8 14:33 3

摘要:2024年,在宏观经济复苏乏力、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叠加助贷合作业务在贷前营销导流等方面有所加强的监管态势,以互联网助贷为主业的金融科技公司,面临诸多挑战。3月底,6家主要上市金融科技公司已全部披露了2024年度财报。

作者 | 坚白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2024年,在宏观经济复苏乏力、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叠加助贷合作业务在贷前营销导流等方面有所加强的监管态势,以互联网助贷为主业的金融科技公司,面临诸多挑战。3月底,6家主要上市金融科技公司已全部披露了2024年度财报。

财报显示,2024年,奇富科技、乐信、信也科技、嘉银科技、小赢科技、宜人金科等6家企业的业绩整体保持了增长韧性,6家全部实现营收正增长,4家实现净利正增长。

在规模指标方面,6家企业的新增贷款及在贷余额,则呈现显著的分化态势,部分企业获得大幅扩张,部分企业存在有意收缩。

两大指标的背离态势,昭示着步入存量时代后,行业内部发展策略的分化,不同的企业凭借不同的禀赋、通过不同的路径,以谋求盈利的持续增长。而在此期间,新一轮AI技术也在加速向助贷业务流渗透,金融科技公司的科技底座正迎来重塑。

01

总营收达619亿元 全部实现正增长

在营收方面,2024年全年,6家金融科技公司实现总营收共计约619亿元,按照营收规模,以100亿元为分界线,6家公司形成界限分明的两大梯队。

具体而言,奇富科技、乐信、信也科技全年营收均超百亿,其中奇富科技最高为171.66亿元,乐信、信也科技则紧随其后,分别达到142.02亿元、130.66亿元。而余下3家营收规模均在50亿元级别,其中小赢科技58.72亿元、宜人智科58.06亿元、嘉银金科58.01亿元。

而从营收增速来看,虽然6家公司2024年相比上年均实现了正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分化,规模较小的第二梯队整体的营收增长,相比第一梯队更为强劲。其中,小赢科技、宜人智科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增速分别达到22%、18.59%,嘉银科技则为6.1%;而第一梯队3家公司增速均在10%以下,乐信为8.8%、奇富科技5.4%、信也科技4.1%。

在净利润方面,2024年全年,6家金融科技公司共实现总利润约139亿元,不过具体来看,营收规模上的显著差异,并未体现在盈利能力上。6家公司中,仍然是奇富科技最高,其余5家均未超过30亿元,且相互之间并未拉开显著差距。其中,信也科技达到23.88亿元,小赢科技、宜人智科均在15亿元水平,乐信与嘉银科技则在11亿元左右。

而从净利增速来看,6家公司2024年相比上年同样基本都实现了正增长,但与营收增速一样存在明显分化,且幅度更大。其中,小赢科技净利润增速达到29.74%,乐信、信也科技净利润同样录得同比正增长,增速分别为3.20%、0.4%。

02

增长策略显著分化 全年共促成贷款近万亿元

接下来,我们来看业务规模指标。金融科技公司经过多年发展,业务模式已经成熟少有变化,基本均以助贷业务为营收支柱,因此,年度新增贷款规模以及在贷余额规模,不仅直接反映着市场冷暖,而且从中也能一窥各家金融科技公司经营策略的调整转变。

在新增贷款方面,2024年全年,6家金融科技公司促成贷款共计接近1万亿元,其中,奇富科技是唯一一家新增贷款规模超过3000亿元的金融科技公司,而位列第二、三位的乐信、信也科技均为2000亿元出头,小赢科技、嘉银科技则均为刚过1000亿元,宜人智科规模最小,在500亿元级别。

而从新增贷款同比增速来看,6家公司存在明显分化,仅有2家新增贷款规模实现明显扩张,其中,嘉银科技同比增长14.40%,全年贷款撮合交易量由此突破1000亿元大关,而宜人智科虽然规模尚小,但同比增长更加可观,全年增速高达48.72%。

而在贷余额同样是有升有降,在披露数据的5家公司中,有3家实现了同比正增长,其中宜人金科同样增速最高,同比增幅达到35.62%,是唯一一家两大规模指标同时实现高双位数增长的公司。

整体而言,在宏观经济复苏乏力、消费信贷需求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2024年金融科技公司业务规模整体保持了增长韧性,增速有升有降,并未出现整体性收缩的迹象。

而如果进一步结合营收、净利指标来看,则可以发现,尽管业务规模指标整体有升有降,但金融科技公司整体的营收净利却仍然保持了较为一致的稳健增长。在行业扩张期,业务规模与营收净利两大类指标通常呈现正相关,规模的增长拉动营收净利的增长;而在行业步入存量时代,两大类指标整体性的背离,则意味着行业内部发展策略的分化,不同的公司开始依据不同的禀赋、通过不同的路径,以谋求可持续的盈利增长。

可以看到,奇富科技、乐信、小赢科技,选择了控制业务规模,转而通过精耕细作来实现业绩增长。

据财报披露,奇富科技得益于其业务结构的调整——削减重资产模式业务、加码轻资产业务,不仅有效降低风险并增厚了盈利,而且也拉动了收入端增长。从收入构成来看,2024年奇富科技平台服务收入为54.47亿元,同比增加19.66%。其中,转介服务收入贡献最大为28.43亿元,同比大增199.26%。据财报解释,转介服务收入增加主要由于通过ICE(智能信贷引擎)撮合增加所致。

乐信的营收增长除了来自于业务结构变化,也来自于在缩减业务规模的同时提升服务费率。财报显示,2024年,乐信的贷款收益率(takerate,净利润/平均贷款余额)上升了22个基点至1.31%。收益率的上升带来重资本贷款模式下促成与服务费同比增长26.5%至63.3亿元,而这直接拉动了乐信整体营收的增长。

而小赢科技在新增贷款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实现了在贷余额的稳步增长,据财报披露,这源于业务深耕之下2024年预期的提前还款率较上年有所下降,提前还款的减少不仅推动小赢科技贷款撮合服务收入实现了13.2%的增长,而且还拉动融资收入增长20.6%,叠加其他利润表改善项,共同促成了小赢科技营收净利的增长。

信也科技则向海外市场要增长,海外业务已经成为信也科技的第二增长引擎。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信也科技国际交易额首次超过100亿元,未偿贷款余额达到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 和31%。在收入方面,国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达到25亿元人民币,在2024年全年总收入中的占比已接近20%。

而嘉银科技和宜人智科,则仍然希望抓住尚存的增长红利,重金投入获客,以期扩大规模,而且也都取得了较为亮眼的成效。财报显示,2024年全年,宜人智科累计服务的借款人数量达到1235万人,同比增长33%,用户规模的增长推动贷款规模实现了高两位数大幅增长。

而嘉银科技全年新增借款人数达277.4万人,同比增长约45.1%。其中四季度新增借款人数达80.3万人,同比增长约88.5%。用户规模的快速扩张,拉动全年贷款撮合交易量突破一千亿元大关。

03

AI技术成变革核心驱动力 重塑金融科技底座

在金融科技公司们凭借差异化发展策略,以谋求可持续的盈利增长的过程中,对于科技的倚重也越来越明显,可以看到,在新一轮数字化浪潮中,AI技术已成为金融科技行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奇富科技通过构建智能体平台,重构了金融生产力。连接2亿+用户及162家金融机构,丰富的自有场景数据为奇富科技引入AI技术开发智能体提供了绝佳条件,截至2024年末,奇富科技完成超100个智能体研发并构建智能体平台,其中26个实现商业化,提升了整个业务链效率。

小赢科技自主研发WinSAFE智赢体系,目前已经成为小赢科技的“中轴器”,前端对接营销,稳步提升获客效率。中端对接风控评估,实现多场景赋能小微企业业务发展。后端对接智能客服平台,大幅度提高客服效率,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提升用户体验。

乐信专有AI大模型“奇点”已在研发提效、内部工具、业务赋能等方面落地应用。研发提效场景中,实现研发人员100%落地应用,2024年月均辅助生成代码86万次、全年提出质量改进建议21万次,有效助力研发人员编码效率提升约35%;在智能对话场景中,通过大模型学习过往对话数据,持续优化和迭代对话流程树、提升服务效果,场景开口率和交互轮次均有提升。

信也科技推出的智能体创新应用平台Zeta,结合2023年发布的大模型开发平台E-LADF,构建了覆盖投放获客、风险控制、客户交互等核心业务环节的智能化体系。AI技术的应用,推动着运营成本的持续下降,比如,在投放获客方面,AI技术使广告素材生产成本降低60%,在客服环节,信也科技大模型通过自动生成通话内容摘要及用户关切点,使人效提升20倍。

宜人智科在2024年开启了转型升级的全新征程,通过接入DeepSeek等先进AI平台,公司实现了业务的深度智能化,从内部管理到外部服务,从获客到风控,各个环节都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在AI智能化营销方面,通过深度分析客户行为和偏好,实现了个性化的营销方案推荐,目前已经累计实现营销超过10亿人次, 智能覆盖超过970万人次。AI营销机器人,日均拨打超12万次。

在内部技术沉淀和外部大模型发展迭代的催化下,嘉银科技持续深化AI技术在客服、风控、营销等业务场景的应用与赋能,实现全链路智能化、数字化升级。2024年,嘉银科技自研的“天机”实时模型平台有效连接各业务系统,加速在风控、营销等多场景的模型投产和低门槛落地;“天路”DevOps智能化研发运维协同平台,打造了一站式企业级敏捷研发枢纽,让需求流转更高效。

整体而言,在充满挑战的2024年,各大金融科技公司凭借差异化发展策略,整体展现出了充满韧性的增长能力,而发展策略的进一步分化,也表明行业步入存量时代后,竞争的核心和增长的逻辑均已发生转换,而在行业整体增长逻辑切换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禀赋,以及如何借助新一轮AI浪潮重塑自身的技术底座,将成为金融科技公司打造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

来源:新经济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