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6日,递交完2024年的成绩单后,泡泡玛特股价火速拉升,每股股价从前一交易日126.9港元的收盘价,涨到140.7港元,涨幅超10%。次日,泡泡玛特继续高开高走,每股一度冲高到160港元,最终每股报收153.7港元,两天内涨幅高达21.12%,市值上涨3
01、股价连创新高
因为一份炸裂的财报,以及对未来的良好预期,泡泡玛特成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市值首次冲上了2000亿港元。
3月26日,递交完2024年的成绩单后,泡泡玛特股价火速拉升,每股股价从前一交易日126.9港元的收盘价,涨到140.7港元,涨幅超10%。次日,泡泡玛特继续高开高走,每股一度冲高到160港元,最终每股报收153.7港元,两天内涨幅高达21.12%,市值上涨359亿港元至2064.19亿港元。
不少赌业绩、提前进场埋伏的投资者,自然是喜不自胜。一位持有泡泡玛特的投资者兴奋地晒出了自己的成绩单,他在泡泡玛特身上一共赚了57.5万港元。还有一位坚定看好泡泡玛特的投资者表示,自己一路走来,收获颇多,每次遇到大跌就加仓,目前账面盈利达301.3万港元。
股民们赚的还是少的,要论这场资本盛宴的最大赢家,还属现年38岁的泡泡玛特创始人、CEO王宁。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王宁持股泡泡玛特的股份为48.73%。按照泡泡玛特3月27日的收盘市值计算,其身家高达1005.88亿港元。
触发这些或大或小财富增值故事开关的,正是泡泡玛特交出的炸裂成绩。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泡泡玛特录得营收130.38亿元,同比增长106.9%。此前外界预期泡泡玛特的营收会超100亿元,但没想到会这么强,相当于用一年时间又再造了一个自己。
看到破百亿营收的数据后,泡泡玛特投资人、黑蚁资本管理合伙人何愚忍不住写了一封公开信,强调百亿营收是中国消费品牌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极具纪念意义,突破百亿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跨越,也意味着,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在大家心里扎了根,就有发芽和长成大树的可能。
事实上,不光营收创了新高,泡泡玛特的赚钱能力也创下历史新高,2024年的净利润为31.25亿元,同比增长188.8%,比上一财年整整多赚了20亿元。这与毛利率的提升不无关系,2024年泡泡玛特的毛利率高达66.8%,较上年同期提升5.5个百分点。
过去一年,不管有没有为泡泡玛特花过钱,不少人都大概率听过其火爆日常。最广为流传的是,在东南亚,被女明星Lisa、泰国公主带火的Labubu,不仅一娃难求,还催生了不少外国人来中国“反向海淘”。
业绩之外,管理层对未来的自信又给资本市场添了把火。财报后的业绩电话会上,王宁给出泡泡玛特2025年的预期,虽然基数大,但整体营收有信心实现50%的同比增幅,海外市场能保持超过100%的增长。
这意味着,接下来一年,泡泡玛特营收将逼近200亿元。从0元到100亿元,泡泡玛特用了15年。而从100亿元到200亿元,泡泡玛特只需要一年。
业绩过往和预期反映在股价上,自2022年10月以来,泡泡玛特股价就一路上扬,从最低谷的9.852港元/股,涨至如今的153.7港元/股,涨幅达到1460%。其股价坐上火箭,主要集中在去年和今年,2024年涨了三倍多,今年以来,仅仅3个月时间,其股价已上涨71.44%,市值增加超858亿港元。从去年3月算起,过去一年,泡泡玛特的市值一共涨了1803亿港元。
在此之前,泡泡玛特拿的是新消费品牌的典型剧本。因为乘上品类和消费风口,2020年,泡泡玛特登陆资本市场,上市当天市值就突破千亿港元,创下新消费公司估值天花板。紧接着,增速放缓、盈利能力减弱,随之而来的是市值下滑。但比起大多数同行,泡泡玛特往前多走了一步,画出一条“从高峰到低谷,再从低谷触底反弹”的U型曲线。
业绩会上,被问及如何看待泡泡玛特的起落,王宁坦言,泡泡玛特用行动证明了,其所在的品类,不是一阵风。泡泡玛特首席运营官司德补充说,过去,外界给泡泡玛特的标签,主要是潮流玩具公司,但泡泡玛特真正想做的,是一家IP公司,“让不同IP、品类覆盖更多人群”。
背后的逻辑是,泡泡玛特正在摆脱对单一IP、单一品类,乃至单一市场的依赖。而这些,是泡泡玛特业绩、股价触底反弹的根本原因。即所谓,用更多IP、做更多人的生意、占领消费者更多的生活空间。
02、海外市场立大功
2024年,泡泡玛特财报的关键词之一,是平衡。
从IP矩阵来看,2024年,公司旗下收入过亿元的IP有13个,其中有4个营收超过10亿元,包括消费者相对更熟悉的MOLLY系列、被Labubu带火的THE MONSTERS系列,以及SKULLPANDA和CRYBABY两个系列。作为对比,2020年,泡泡玛特营收过亿元的IP只有4个,均没有突破10亿元。
从品类,即IP落地形式来看,2024年,泡泡玛特新拆分出的四大品类——手办、毛绒、MEGA、衍生品及其他,营收分别为69.4亿元、28.3亿元、16.8亿元和15.9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53.2%、21.7%、12.9%和12.2%。而在过去,其触达消费者的主要形式是手办,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盲盒。
渠道方面,2024年在国内,线下、线上及批发渠道,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40.8%、76.9%和50.7%。海外市场,线下、线上及批发渠道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379.6%、834.0%和99.8%。
过去,提起泡泡玛特,大家自动联想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MOLLY,另一个是盲盒。过度依赖这两个关键词,意味着风险和局限。
再之后,泡泡玛特打开思路,一方面开发运营更多IP;另一方面多品类变现,比如手办占领消费者的书桌,毛绒玩具、MEGA(高端系列)占领的是客厅和卧室,试图增加消费触点,提升存量用户的复购。
从最新的这份成绩单来看,尝试有所成效。泡泡玛特高层在业绩会上表示,营收增长,一方面产品是核心驱动力;另一方面归功于精细化运营。比如国内抖音平台,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12.2%至6.01亿元,主要是启动了更年轻的骨干,在平均时长、时效上做了精细化调整,“尤其是直播内容的提升”。
财报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海外市场。这也是业绩会上,分析师们最感兴趣的部分。
在泡泡玛特营收屡上新台阶的叙事里,海外市场是重要的一环。从2020年开始,泡泡玛特采取由远及近的策略,逐步开拓海外市场,先从文化差异相对较小的日韩、东南亚市场切入,然后逐步拓展至欧美市场。海外营收占比,也从2020年的3.0%提升至2024年的38.9%。
而在王宁的规划里,2025年泡泡玛特海外市场占比要达到50%,即100亿元。
在外界的感知里,东南亚是泡泡玛特出海最成功的战场。一方面,Labubu在泰国走红,热度外溢至周边的越南、印尼、菲律宾;另一方面,东南亚市场的特性,比如年轻人占比高、处于IP觉醒的早期、社交媒体渗透率高,也意味着当地消费者对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潮玩品类接受度高。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财报数据来看,2024年,东南亚市场给泡泡玛特贡献了24.0亿元营收,同比增长619.1%,是四大海外区域里收入占比最高以及业务增速最快的市场。
但与此同时,其他三大市场的营收增速也不低。比如北美市场,2024年营收7.2亿元,同比增长556.9%,欧洲、澳大利亚及其他市场营收5.5亿元,同比增长310.7%。
究其原因,一方面,泡泡玛特签约的设计师里,不少有海外相关背景,其采用的国际化设计语言,使得产品本身能被海外受众理解;另一方面,泡泡玛特在进入特定市场时,会循序渐进,通过和当地IP、设计师合作,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比如泡泡玛特2021年进入美国市场,先是在购物中心投放自动贩卖机,用来测试市场,然后从亚裔比较多、潮流文化相对发达的西海岸切入。而在欧洲,会更多和艺术相关载体合作。
根据公司高层在业绩会上的说法,接下来,海外市场将更多往“品牌向上”的方向走。“2025年,希望我们再勇敢一点,争取拿更好的门店,开更多地区的旗舰店。希望真正有一天成为世界的泡泡玛特。”王宁坦言。
03、盈利能力和壁垒
“好的设计,好的IP,就是新的生产资料。在杯子上印上大家喜欢的IP,重新注入新的价值,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就是脱离生产力的竞争了。”业绩会后,王宁公开谈论了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卷生产力,短期看的确能降成本、提效率,但最后难免卷无可卷。泡泡玛特在做的,是在生产资料和资产关系上下功夫。
市场总爱把泡泡玛特和名创优品进行比较。理由是,两者的关键词都包括IP和出海。但实则,两者的路径不尽相同。
泡泡玛特擅长的是IP孵化,重点是开发运营自有IP、多品类变现。王宁将其比作“一家唱片公司”。其挖掘和签约设计师,此后,像唱片公司“帮歌手制作音乐、拍MV、排演唱会”一样,不断丰富IP落地的形式。具体到合作模式上,版权归属公司,设计师获得分成。名创优品更多是找现有IP合作,通过自身的供应链和渠道能力,快速围绕IP生产、售卖商品。
模式不同,两者的盈利能力也不同。2024年,泡泡玛特毛利率为66.8%,作为对比,名创优品的综合毛利率为44.9%。
纵向对比,相较于2023年61.3%的毛利率,2024年,泡泡玛特的毛利率水平进一步提升,创历史新高。对此,泡泡玛特高层表示,主要源自两方面因素,其一,高毛利的海外业务占比在持续提升,产品结构在优化;其二,公司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更精细化,“0.1个点、0.1个点,不断抠细节”。
此外在费用端,公司高层表示,2024年,泡泡玛特在费用投放上比较克制,最终利润超出市场预期。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泡泡玛特销售成本、经销及销售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同比增速分别为77.68%、82.09%和33.9%,均低于同期营收的同比增速。
短期看,随着泡泡玛特在产品、渠道方面的调整,运营、费用的进一步精细化管理,公司盈利水平还有提升空间。业绩会上,泡泡玛特高层表示,2025年,毛利率会进一步提升,净利率应该维持稳定或者略有稳定的上升。
拉长时间看,外界更关心的是,维系泡泡玛特市场地位、盈利能力的壁垒到底是什么?
对此,王宁表示,近些年海量同行想进入赛道,但最终,泡泡玛特不仅自身体量越来越大,还在逐渐拉开和同行的差距。究其原因,泡泡玛特在不断沉淀关于产品、运营、管理的方法论,比如产品用怎样的方式表达更好、包装怎样更节省成本,怎么在不同国家组建团队,如何依照不同国家的文化、法律进行管理,这些点滴的积累即肉眼可见的门槛。
此外在内容层面,王宁坦言,艺术是不可再生的,就如同在唱片业,“这么多年都没有第二个周杰伦”“表达需要载体,每个时代想要表达的方式方法和载体是不一样的。”在王宁看来,这关乎行业的软性门槛,随着泡泡玛特规模变大、海外触角增加,又能更快发现优秀艺术家,成为对方的首选平台,如此形成正向循环。
如今站在百亿营收的起点,泡泡玛特能否实现50%的增长,更长远看,能否像王宁希望的,从百亿迈向千亿,真正考验泡泡玛特的时候到了。
作者 | 林木;编辑 | 吴跃;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
来源:财天C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