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邀请山东省公安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公安机关服务改革创新,助力提振消费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邀请山东省公安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公安机关服务改革创新,助力提振消费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央广网记者:
据了解,首批有效期为20年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陆续期满,将迎来换证高峰。请问公安机关为此专门做了哪些准备?将推行哪些便民举措?
李清华:居民身份证是应用最广泛、使用最频繁的证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基础性。随着首批有效期为20年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陆续期满,今年山东将进入居民身份证集中换证高峰期,为方便群众更加便捷、高效地申领证件,省公安厅推出了十二项便民措施。这十二项便民措施覆盖了从换证提醒、证件申领到证件制作、领取发放的各个环节。
在换证提醒环节,山东定期通过“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为需要换证的群众发送到期提醒,便于群众合理安排时间,着手申请换领。同时,为方便群众错峰换证,山东已将换领期限从有效期满前3个月调整放宽为6个月,群众可以通过查看证件有效期限,了解到期时间。
在证件申领环节,一是进一步扩大了“全程网办”的服务范围。凡是5年内曾在省内现场申领过居民身份证和已采集指纹60岁以上老年人,都可以通过“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线上申请、网上支付、寄递领证,全程网办。二是进一步简化了申领材料。凡公安机关通过政务信息共享能够自行核查的证件信息,不再需要提交居民户口簿、居住证等实体证件。对异地办证的群众,推行书面承诺制,不再需要提交在当地就业、就学、居住的证明材料。三是进一步丰富了服务模式。对换证需求量较大的单位可提供上门服务、专场服务(比如:潍坊市公安机关已组织人员到学校为1000余名在校生现场办理了身份证);对居民较为集中的城镇社区可增设专门换证窗口,按需推行“预约办、错峰办、延时办”服务。同时探索开展居民身份证照片的社会化采集,支持群众自己提供符合标准的本人近期证件照办理身份证(比如:烟台市公安机关依托“爱山东”自主研发了“烟台e拍通”,方便群众通过手机自主采集照片)。
在证件制作环节,一是畅通沟通渠道。省公安厅制证中心和济南、青岛制证所分别设立了居民身份证服务热线,可以一对一地为群众提供信息查询、邮寄查询、紧急求助和政策咨询等服务。二是开通绿色通道。对应试考生、集体用工企业等急需用证的情形,可通过应急办证绿色通道,实现快速受理、快速审核、快速制证、快速发放,保障群众第一时间领取证件。
在领取发放环节,群众可根据本人意愿选择寄递领证,也可选择到受理窗口领证。对选择窗口领证的群众,证件到达窗口后会在“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第一时间通知群众及时领取。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招标投标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对于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问,山东公安机关在促进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健康有序发展方面,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吕伟东:去年以来,省公安厅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围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打击力度。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持续深入开展全省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共立串通投标案件7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14名,涉案金额8.4亿余元。同时,坚持主动进攻,开展串通投标犯罪数据战训研判,生成可疑线索30余条,已孵化成案12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3名。
二是促进协同共治。省公安厅与省发展改革委联合签署《招标投标数据资源共享合作备忘录》,共享招标投标全环节5方面60余类交易数据信息,深度开展数据共享及联合研判,发现高危项目20余起;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山东省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问题线索行刑衔接机制工作方案》,明确串通投标违法犯罪案件双向移交标准及具体程序等,2024年全省公安机关根据相关行政机关移送的线索立案34起。
三是强化源头防控。去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与发改等部门联合通报了22起招标投标领域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全面揭示串通投标违法犯罪新手法、新特点,近期还将联合通报一批案例,推动宣传防范工作常态长效。针对侦查办案和战训研判中发现的行业监管风险漏洞等,先后向相关主管部门发送公安建议书12份,向相关企业发送公安提示函31份,协助完善招标投标监管制度,帮助企业堵塞管理漏洞,引导广大市场主体在招标投标过程中准确识别法律风险。
下一步,公安机关将以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打击招投标领域职业团伙犯罪为重点,不断探索完善打击防范犯罪新思路、新举措,为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公安力量。
凤凰网记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目标。作为城市交通秩序的重要守护者,公安交警部门在提升城市“韧性”方面的工作思路是怎样的?具体又将如何落实?
刘大为: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其核心目标是提高城市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突发灾害的能力。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韧性直接关系到城市整体的安全与运行效率,更是保障城市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应急保障的关键。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中,公安交警部门的目标是提升城市交通系统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
一是强化城市道路隐患排查治理。今年以来,建立“问题隐患路口清单”916处、整治隐患路口452处。通过保障路口安全视距、减少路口位阶差、完善交通安全设施等方式,“一点一策”制定问题隐患路口治理方案,优化提升路口交通组织284处。比如济南经十路舜华路路口周边分布汉峪金谷、舜泰广场、齐鲁软件园等,高峰时段流量较大。交警部门通过在路口设置“预设区”“交互区”“拓展区”,施划可变车道,高峰时段路口整体通行效率提升26.3%,路口平均排队长度由390米减少至120米,缩短了69.2%,有效缓解了拥堵问题。同时,加强城市道路桥梁、涵洞、隧道等易发生事故路段隐患排查,主动加强与气象、防汛、应急等部门联系,及时掌握各类突发情况。针对雨雪雾等不同季节极端天气特点,建立全链条预警处置机制。比如,针对夏天汛期,协调相关部门在下凹式铁路桥、低洼涵洞等易积水点段,设置醒目的警示性标记刻度,提示驾驶人积水深度。遇有车辆无法通行的情形,果断采取交通管制措施。
二是提升城市道路精细治理水平。在全省部署开展城市精细化治理提质增效专项行动,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管理设施齐全、交通特征典型的路口,打造具有推广价值的精品路口178处。在公安部交管局遴选的城市精细化治理典型案例中,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临沂等市9处精品案例在全国予以借鉴推广。着力解决群众停车难问题,施划路内停车泊位7.76万处,打造路内停车示范路段148处,推动建设公共停车场449处,推动2919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错时共享内部停车资源。
三是优化城市配送车辆服务管理。积极落实稳经济、促消费、保民生具体行动,助力物流运输保通保畅、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截至目前,全省16市58个市辖区、78个县(县级市)全部取消了全城24小时禁止货车通行规定。在全省推广使用“交管12123”APP核发货车通行码,进一步优化办理流程、简化申请材料,全省超过98%的通行申请在一个工作日内办结。对采取分时段禁限行措施的道路,每天允许货车通行时间不低于7小时。
四是扎实推进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全省交警部门组织构建城市智慧交通大脑算法仓和模型库,建设智能交通信号灯管理系统。截至2024年底,建设前端卡口、视频监控、执法取证设备、移动警务终端、执法记录仪、交通诱导屏等各类设备设施16.3万套。全省交通检测设备配置率大幅度提升,城市交通信号干线绿波覆盖率超过70%;全省大部分地市均已试点开展实时评价交通运行状态和交通信号配时社会化服务。各市在城市主干路通过深挖资源,合理利用出口车道空闲空间来提升通行效率,整体通行效率大幅提升。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刚充值便遭遇停业,预付式消费领域频现的“恶意闭店”“职业闭店”等乱象,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请问公安机关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广大消费者应该如何防范不法侵害?
吕伟东:近年来,预付式消费领域乱象频发,部分商家因经营不善、无力为继,最终闭店跑路,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由此也引发了退费难、维权难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全省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始终将维护群众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针对少数商家采取“恶意闭店”“职业闭店”等方式侵害群众权益,以及经营期间恶意挪用、侵占群众预付款等涉嫌合同诈骗、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犯罪。山东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重点案件攻坚。将涉案金额大、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广的案件实行省公安厅挂牌督办。如今年1月份,省公安厅将某培训机构“跑路”案件列为重点督办案件,实行专班推进,全程督导,目前该案已取得重要进展,有力震慑了预付式消费领域违法犯罪分子。
二是深化联合治理。联合市场监管、教育、体育等部门,认真研究网络培训等机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行刑衔接工作机制,对经营机构实行异常动态监测,力争将风险隐患预警在早、化解在小。
三是推动全民风险防范。通过媒体平台,积极向消费者宣传“三查三留”防范法,即:一查机构资质,选择正规备案企业;二查经营状况,警惕超低价促销;三查社会评价,参考第三方平台口碑。同时,提醒消费者务必留存好相关预付式消费合同协议、付款凭证、沟通记录等关键证据。
借此机会,也呼吁广大消费者,一定要理性选择预付式教培机构,加强风险防范,及时关注商家经营状况变化,留意商家频繁更换法人、拖欠员工工资、大幅度调整经营服务项目等异常举动,一旦遇到权益受损问题,尽快向公安机关或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等部门反映。对于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将依法打击,全力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来源:山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