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背后的全球史交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8 08:00 3

摘要:这本书之所以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当然是因为春节档爆火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哪吒2》全球票房高歌猛进之时,静下心来走进这本书,除了应景,还多了些趣味。不过本书作者杨斌的研究其实早在电影爆火之前,从时间上看大抵可以摒弃“蹭热度”的嫌疑。

▌禾刀

这本书之所以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当然是因为春节档爆火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哪吒2》全球票房高歌猛进之时,静下心来走进这本书,除了应景,还多了些趣味。不过本书作者杨斌的研究其实早在电影爆火之前,从时间上看大抵可以摒弃“蹭热度”的嫌疑。

杨斌长年深耕历史学领域,擅长从小处着手,反窥背后全球史的深层次问题。他此前出版过《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季风之北,彩云之南》等著作,其作品多次斩获国内外各类图书大奖。本书所言的“九炷香”,指的是哪吒、莲印、商周海贝、元明海贝、无钉之船、南海沉船、龙涎香、复活节岛森林消亡、坦博拉火山爆发。所辑文章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有的看似关联不大,实际上是以哪吒、莲印、海贝、龙涎香等具体事物为载体,从而揭开多种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成因。

在岁月的漫漫长河中,无法想象远古人类的交往是多么复杂,又是多么让人脑洞大开,就像人类最初离开非洲大陆向全球迁徙一样,摆在面前的除了未知还有难以预料的各种凶险。历史表明,只要人类足迹所至,必是文化种子繁衍之地。在杨斌看来,全球史不仅仅是跨越地域意义上的千山万水,“一个本质属性便是跨文化”,哪吒形象在中国的演进生根落地便是最好的例证。以色列汉学家夏维明明确指出:“中国的哪吒是印度神话中两位神的合体,其一是《罗摩衍那》中的夜叉哪吒俱伐罗,另一个原型是克利什那。克利什那与哪吒俱伐罗都是力量强大的以儿童形象呈现的神,都有打败巨蛇的事迹。”伴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克利什那与哪吒俱伐罗携手“走进”中国,不过,二者形象出现了“适应性改造”,合二为一,并顺应了中国倡导的孝道文化。

杨斌分析还发现,哪吒这一形象在中国的呱呱坠地,并非完全继承自印度神话的衣钵。通过对莲花符号史的溯源分析,杨斌认为埃及才是最终的源头。众所周知,东晋陶渊明爱菊,而到了北宋周敦颐这里却变成了爱莲。物的转换并非简单的个人兴趣腾挪,背后的巧合则是埃及经印度的莲印文化恰巧此前传入中国,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杨斌指出,古埃及莲花元素传到印度后,通过当地文化的融合逐渐凝聚出三个重要的象征意义:王权、复活、儿童。这三重意义是哪吒文学形象在中国改造诞生的重要根基。也可以说,哪吒形象在中国的形成,是埃及、印度以及中国等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反复交融演变的结晶。

杨斌还用两个章节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的海贝,一个是商周时期,一个是元明时期。杨斌并不认同一些学者将商周海贝归入货币的论断,认为这些海贝来自南海或者中国南方的这两个结论都“经不起推敲”。通过对海贝形状与成分的分析对比,杨斌得出,“商周时期中国北方的海贝来自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经过草原之路于是到达黄河流域;这些海贝被商周统治阶层视作贵重品,承担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包括货币的部分职能)、文化和宗教职能,但它们并不是货币”。流通是货币的重要特征之一,珍藏只能象征贵重,如同文物古董。不过,元明时期云南的海贝却表现出了货币的普遍属性。杨斌认为,云南的海贝同样来自马尔代夫,其来源途径很多,首要原因应是云南与东南亚、印度洋较近。同期江南一些地方也有海贝,杨斌认为这些海贝同样来自马尔代夫而非中国沿海,至于途径,很可能是与明朝有朝贡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当然还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渠道,那便是与中国一水之隔的琉球王国。虽然明朝有海禁政策,但琉球与东南沿海的民间交往一直没有完全阻绝。

如果说哪吒是基于文化传播层面的全球交往史典范,那沉船和龙涎香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贸易交往。南海沉船考古成果进一步佐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与南亚、印度洋乃至西亚交流的重要性。杨斌由沉船引申出印度洋的磁山传说,以及阿拉伯无钉之船的航海历史,这二者都是中国与西亚航海贸易的交往历史证物。而龙涎香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其驱动力来自于权力上层,再具体点说归于嘉靖皇帝。出于炼丹目的,嘉靖帝四处搜罗龙涎香。他的这一执着偏好,大大推进朝廷上下对这种特殊贵重香料的认知,更主要的是,间接推动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动,当然无意中也为葡萄牙人后来殖民澳门埋下了历史伏笔。

最后两章是复活节岛森林的消亡和坦博拉火山爆发,稍显另类。历史上有着郁郁葱葱森林的南太平洋复活节岛,现如今全岛118平方公里“没有任何高于3米的树木,植被以灌木、草丛为主”。杨斌指出,复活节岛森林的消亡并不是人类直接活动的结果,其罪魁祸首更可能是波利尼西亚鼠,这些老鼠随人类漂洋过海而来。由于没有天敌,老鼠很快泛滥成灾,无所节制地疯狂啃食棕榈坚果,最终“吃”断了棕榈树本就生长缓慢的生态链条,演变成一场生态灾难悲剧。

与复活节岛森林消亡背后的“人祸”不同,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的爆发则纯属于天灾。这次火山爆发,导致了全球气温平均下降0.53摄氏度,并引发了著名的“无夏之年”。“无夏之年”对清朝的影响同样巨大,随后几年,清朝大量农田减产甚至绝收。从这层意义上讲,也是加速清朝衰败灭亡的重要诱因。

综观杨斌笔下的全球交往史,虽然媒介载体各异,但落脚点无一例外还是人。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征途上,文化、贸易、交通工具、上层决策机构、货物、货币,以及各种天灾人祸都是人类发展史的变量,都可能叠加演变,至而影响人类发展的进程。

最后想说一下的是,就像物理学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样,人类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交往,其影响往往是相互的,当然有的相互影响,时间跨度之大远非一般人想象。有的影响当初看起来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净输入,但假以时日,这些影响经过消化吸收改造蝶变,最终很可能以另一种形式向外输出,这正是全球交往的意义所在。今天,当《哪吒2》电影火爆出圈,不知历史上“培育”哪吒这一中国形象文化源头的当地观众,是否会从银幕中嚼出一些别样的味道来。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