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某公司通过回收知名卫生巾、纸尿裤品牌的残次品和工业废料,翻新后以“二等品”名义流入市场。尽管不少品牌已连夜下场辟谣,试图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但一个又一个并非孤立的事件,早已通过联动效应,悄然演化为笼罩整个行业的信任阴霾。
又一年3.15消费者权益日,比淀粉肠“塌房”危机更可怕的竟是“毒卫生巾”。毕竟嘴馋可以忍住,但人的正常生理现象没法叫停。
山东某公司通过回收知名卫生巾、纸尿裤品牌的残次品和工业废料,翻新后以“二等品”名义流入市场。尽管不少品牌已连夜下场辟谣,试图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但一个又一个并非孤立的事件,早已通过联动效应,悄然演化为笼罩整个行业的信任阴霾。
当“经期健康”遇上“安全隐患”,女性消费者究竟要如何守护自己的健康底线?
而这,也不仅仅关乎女性。
回溯女性如何真正普遍用上一次性卫生巾,会发现这是一段极不容易的历史。大多数出生在80年代之前的中国女性,最早接触的并不是一次性卫生巾,而是一种叫做月经带的东西。它由一个布条和一根窄窄的长带子组成,在布条上放些棉絮、碎纸类的吸水材料,再将长带子系在腰间就可在经期直接使用。
实际上,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性卫生巾在1888年就被发明出来了,但在欧美,这一创新产品历经了长达32年的缓慢渗透,直至1920年代,才逐步取代传统循环使用的月经带。相比之下,中国女性广泛接纳一次性卫生巾的步伐则更为迟缓,滞后于欧美半个多世纪之久。
1982年,中国从日本护理用品机械制造商瑞光株式会社引入了第一条卫生巾生产线。对于当时的女性而言,这种柔软、洁白、高档的一次性经期用品售价偏高,因而普及率并不高。
相关数据显示,1990年卫生巾的年销量才有20亿片,这意味着,每位适龄女性一年才消费4片。
时至今日,关于卫生巾的价格和卫生问题依然饱受争议。
我们先来算算这笔被忽视的月经账。
2020年,“散装卫生巾”事件让大众看到了那些无包装、无安全许可证、无保质期的“安全隐患”。这些散装卫生巾每片约0.2元,而市面上常见卫生巾品牌的单片价格约为1-2元。价格低廉的背后是质量和安全性无从保障,却仍有大量女性因“生活难”、“我有难处”而选择购买。
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三无”杂牌卫生巾接连被爆出在一些相较落后的地区大行其道,通过邮政运输到乡镇,陪伴那里的女性度过一生中2000多天和月经相伴的日子。可怕的是,使用这些卫生巾的女性远比我们想象多。英国咨询公司Euromonitor调研显示,国内前十大卫生巾品牌的市场份额只有40%,也就是说,市面上仍有60%的卫生巾处于杂牌状态,其中不乏3·15曝光的翻新卫生巾。
更讽刺的是,制作一片安全的卫生巾成本其实并不算高昂。有媒体曾曝出,一片优质卫生巾的生产成本大约为0.3元。但随后也有商家表示,0.3元仅为245mm卫生巾的裸片费用,并不含包装费、人工费以及后续的运输等成本。
与成本相对的,可以看到,目前市场上卫生巾的终端售价一般在0.5-0.9元/片,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ABC和苏菲单片定价大概在1.0-2.0元/片之间。卫生巾品牌ABC与Free所属的广东景兴健康护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书显示,2018年上半年,其卫生巾与护垫的销售成本为0.2233元/片,销售单价为0.3951元,毛利率达43.47%,这一数字甚至可碾压部分奢侈品。
还有两组公开数据很有对比性:一组是来自Euromonitor的数据统计,从2009年至2023年,卫生巾的平均价格从每片0.49元增长到0.9元。另一组来自公开数据,2016年卫生巾龙头老大恒安集团旗下卫生巾业务年收65亿,毛利率稳定在72.6%。
与此同时,在看似全民打假的热潮背后,还炸出了一个略显陌生却字字扎心的名词——月经贫困。
不妨再来做一个简单计算,若一名女性经期为5天,每天睡眠8小时,白天每4小时更换一次,则每天需使用4片日用和1片夜用卫生巾。按日用每片1元、夜用每片2元计算,每天花费6元,一次经期30元,一年则需360元。考虑到价格、更换频次或更长的生理期,花费可能会更高。
《中国慈善家》的一篇报道中曾提到,在11个省、自治区的70多所贫困地区学校的调研中发现,有5%已经来月经的女生是完全不用卫生巾的。稍有条件的女孩会去买一些可能比两毛钱一片还劣质的卫生巾来用,还有一些女孩甚至只能用破布条、卫生纸、作业纸等来解决。
这样的问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样存在。英国征收卫生巾“奢侈品税”最严重的时期,税率达到了17.5%(1991年),高昂的税金导致了女性卫生用品价格的水涨船高,几乎到了要吃饭就买不起卫生用品的地步。据统计,一个女性一生中大约要使用约一万片卫生巾,甚至更多。
在“散装卫生巾”冲上热搜之前,很多人对“月经贫困”没有概念,更缺乏想象——不就是一杯奶茶钱吗?怎么会买不起?然而,中国有6亿人口月均收入不足千元,“散装卫生巾”的话题只是还原出了统计数字背后的真实。也让更多人沉心静气,看见难以想象但确实存在的图景,意识到此前我们所讨论的作为商品的卫生巾,对于一部分女性而言,几百元也可能会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
据中国电子商会旗下的消费服务保障平台消费保相关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针对国内主流卫生巾品牌的投诉累计达1454件,涉诉金额逾250万元,其中2025年截至3月15日投诉量为127件。
这背后也暴露出问题的根本:女性想买一片舒适且好用的卫生巾怎么就这么难?那么,是卫生巾厂商们没用心吗?诚然,卫生巾这些年也卷,但卷的方向多少有点跑偏。
譬如当卫生巾开始玩性感,你永远无法猜到商家“坑”女性的套路能有多野。不久前,就有某卫生巾品牌开启神操作,推出了“比基尼安睡裤”,宣传语更是赫然写着“减少40%接触”。不少网友提出,该产品为“经期性感”牺牲舒适度,比基尼式还有偷工减料的嫌疑,并对其进行了抵制。
而这一幕,不禁又让人回想起两年前卫生巾被曝尺寸“集体缩水”、“虫卵门”的荒诞剧情。有不少女性讲述自己忍受多年的难言之隐:私处经常红肿、长痘、发炎,一度认为是自己卫生习惯不好导致患病而羞于启齿,最后却发现是使用了不合规的卫生巾。明明应该是女性经期私处保护的“屏障”,却悄然变成了隐藏的“头号杀手”。作为陪伴女性半生的固定消费品,卫生巾质量对女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还有品牌方的擦边营销,侧漏没解决,先推“蕾丝边”——某品牌安睡裤广告词:“让他看见你的经期魅力”,还有“这也太能吸了吧,男朋友都甘拜下风”的文案历历在目。
当印花、香味、凉感材料、发热材料等所谓的“创新”出现在了卫生巾上,当“超薄”、“隐形”等噱头占据90%的广告位,却忽视了卫生巾对于女性在脆弱时期的健康保护,那些痛经时蜷缩在工位上的女性,连“基本安全”都成了奢望。披着华丽外衣的倒退,将女性推向了新的困境。
女性消费者看到的,只有价格飞速提升,反观质量一降再降,花了大价钱却仍买不来安心和健康。似乎在卫生巾行业要么贵,要么差,要么又贵又差。事实是,大部分卫生巾都忽略了女性的真实需要——提高经血的吸收能力,避免回渗;加强卫生巾的粘性,避免移位;保证卫生巾的长度,给予全面的保护……这些看似基础的功能,恰恰是女性在日常使用中最常遇到的问题。
摒弃那些为了营销而生的“噱头”,回归到产品的本质,才能设计出既舒适又实用的卫生巾,让女性在经期能够更加安心、自在。女性有独特的生理特征,需要适合自身的卫生用品,这本应该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我们讨论卫生巾问题,绝不只是和钱有关系。没错,女性想要的还有更多!
随着时代的进步,关于月经的讨论逐渐撕开了那层掩盖月经羞耻的“黑色塑料袋”。月经不再是难以启齿的话题,而是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公共意义的议题。女性开始呼吁社会对月经健康给予更多关注,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提供卫生巾的便利性上。
2022年,苏格兰成为世界首个引入法律来保护免费生理期产品权利的地区。此举基于2021年被皇家批准的苏格兰生理期产品法案(Period Products Act),而在法案正式生效之前,苏格兰的许多公共场所,如地铁站、公厕、电影院、体育俱乐部、学校等,已经开始免费提供生理期用品。这不仅被视为一种基本的人性化服务,更是对女性健康权益的尊重与保障。
与此同时,关于公共场所是否应该提供卫生巾的话题也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热议。
此前,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在乘坐高铁期间突然来例假却买不到卫生巾,因而提出了在高铁售卖卫生巾的建议。据当时唯一有售卖卫生巾的昆明铁路官方app数据显示,在日用品类别中,卫生巾的累计销量仅次于扑克牌。这一数据表明,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卫生巾的需求并非“小众”,而是许多女性在公共场合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卫生巾不仅不是“亏本服务”,恰恰可以成为服务质量和人性化关怀的重要体现。
类似的案例还发生在疫情期间,在口罩、防护服等物资短缺的紧张状况下,女性医务工作者的生理需求被一定程度地忽视了,女性博主@梁钰stacey等人因此发起了“姐妹战疫安心行动”,为一线女性工作人员捐赠卫生巾、安心裤等生理期用品,也将女性对于尊重的需求重新放到了公众面前。
此外,由女性自发组织的“卫生巾互助盒”也在多地兴起。通过自取卫生巾,同时也自觉购买新的卫生巾填入盒子中的模式,让girls help girls的理念通过一片小小的卫生巾得以传递,也以实际行动带动社会正视月经需求。
还有女性设计了将经血作为植物养料的可循环实验,并证实用月经作为肥料的植物生长会更茁壮,更富营养,用更新颖的方式让月经议题得到关注并逐渐常态化。这也为未来卫生巾的制作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完全可降解、方便回收等等。
当需求与期待可以被提出和讨论,便已是向让“月经”只是“月经”,将世界上一半人口的正常生理需求与困扰不再“隐形”,迈出了重要一步。
3·15的曝光,揭开了卫生巾行业发展现状中纷杂问题的冰山一角,多地监管部门迅速行动,查封涉事企业,控制相关责任人。但消费者更关心的是:如何避免 “曝光一批、查处一批、再冒一批” 的恶性循环?
卫生巾问题的频发,暴露的不仅是市场监管的不足,也有对女性健康权益长期缺失的折射。女性的生理期不该成为商家的“逐利场”,卫生巾更不应该成为“既掏空钱包又掏空健康”的重灾区。正如网友所言:“卫生巾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我们不需要‘塌房’后的道歉,只想要从生产线上就开始的敬畏。”
目前“国家队”已出手起草卫生巾新标准,并公开征求起草意见。2025年7月1日,国家标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GB 15979-2024)将正式实施。除了严禁使用废弃材料,新标准中还增加了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pH值等理化指标,从原料、生产到卫生指标等的要求全面升级。
也可以看到,已有部分高校和高铁站开始提供卫生巾自动售卖机。这些无疑都是积极的信号。
其实,大多数女性对经期的期待,简单得近乎朴素——她们并不奢求像广告中那样,在经期依然活力四射、光彩照人。她们想要的,不过是一片能让她们在经期保持干净、清爽、不过敏的卫生巾,让她们能够像往常一样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不必为侧漏、过敏或尴尬分心。
或许,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卫生巾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女性的需求。而在此之前,在遍地是“雷”的卫生巾市场中,找到一张安全、合格的产品,依然会是女性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新媒体编辑:真真
文字:尹伊
图片:pexels
来源:时尚健康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