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时代抛弃。又是唏嘘一幕。投资界获悉,快时尚女装品牌Forever 21的美国零售运营商正式申请破产,第二次进入破产程序。中国消费者对Forever 21并不陌生。成立于1984年,Forever 21出自一对韩裔夫妇之手,鼎盛时期在全球拥有超800家门店。在
这几年Temu、SHEIN等电商在美国疯狂崛起,加上美国大型购物中心流量疲软,Forever 21难挽颓势,渐渐被时代抛弃。
曾坐拥800多家门店
开到上海南京东路 Forever 21是不少女孩的青春记忆。 时间回到1981年,韩裔夫妇Do Won Chang和Jin Sook Chang来到美国洛杉矶,为了生计,初期从事着低薪工作,当过加油站员工,也做过咖啡店清洁工。期间他们发现,美国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与韩国市场的快速更新模式存在结合点,且看起来是个很赚钱的生意。 1984年,夫妇二人用存下的11000美元,在旧金山高地公园地区开了第一家仅85平方米的服装店,取名Fashion 21,目标客户是像妻子Jin Sook Chang一样的年轻女性——追求时尚但预算有限。 不同于Zara、HM等快时尚品牌,当时的Fashion 21偏甜美路线,颜色亮丽,更适合20多岁的女孩子,附近的韩裔消费者都会来到这家小店买衣服,以此快速打开了销路。1987年,Do Won Chang夫妇将品牌名改为Forever 21,强调“青春永驻”的理念。与此同时,他们主张在购物中心开“大店”,自控设计、生产到销售链条,一般2-6周便可上新,同时保持价格低廉,多数单品低于20美元。这一年,Forever 21申请了破产保护,以重组其业务,之后曾一度迎来转机。然而时隔6年,消息再次传来——Forever 21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在特拉华州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悔的一笔收购 SHEIN也救不了 Forever 21曾一度摆脱破产困境。 2020年,接盘方组团而来——Forever 21以8100万美元的低价被西蒙房地产集团、布鲁克菲尔德房地产公司,以及品牌管理公司Authentic Brands Group(ABG)组成的财团收购,也就是SPARC集团。 作为重要参与方,ABG奉行“收购并打造”,核心策略在于抄底那些一度辉煌但后来失去光彩的知名品牌,并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重组措施,为这些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如此独特的商业路径下,ABG在品牌管理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被认为是Forever 21的“救世主”。 再次引发轰动是因为SHEIN。 2023年8月,SHEIN宣布收购Forever 21的母公司SPARC集团,并获得该集团1/3的股权。这为在电商时代掉队的Forever 21带来希望,可以借助SHEIN全球化的线上渠道、柔性供应链扩大分销,提升线上销售额,实现增长。 然而超级独角兽SHEIN也仍然难救其于水火之中。今年1月,JCPenney与SPARC集团完成重大合并,组建了一个服装运营新公司——Catalyst Brands,开始探索Forever 21运营的战略选择。 但在Temu、SHEIN等电商冲击下,以及美国大型购物中心的缓慢消亡中,刚刚成立不久的Catalyst Brands很快陷入严峻的经营危机,并为Forever 21制定了破产计划。至此,Forever 21的重生之路再次被截断,约350间店铺将面临清盘,逐步结束在美业务。 走到今天这般境况,Forever 21已是负债累累。法庭文件显示,Forever 21估计负债为10亿至100亿美元,估计资产为1亿至5亿美元。 商业世界变化无常,Forever 21的衰落成为传统快时尚模式的一面镜子。目睹这一幕,ABG首席执行官Jamie Salter曾反思称 收购Forever 21是“我犯下的最大错误”,令人唏嘘不已。“像Forever 21这样的实体零售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运营,经营成本昂贵且随着通货膨胀率而上涨。”提供杠杆贷款数据和分析的Debtwire 法律和重组主管Sarah Foss表示。因美国高通胀,大批零售业者陷入困境,Forever 21只是其中之一。
敬畏周期, 警惕全球破产潮 一场风暴正在大洋彼岸另一边上演。 随着通货膨胀不断抬头,消费者削减了可自由支配的开支,陷入困境的企业受到打击, 美国企业破产率达到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标普全球市场情报(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2024年,在其跟踪观察的资产和负债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中,有694家宣布破产,超过了2023年的635家和2020年的638家,创下14年来新高。 其中,医疗保健、汽车、休闲餐饮和零售行业受影响特别严重,破产企业激增。印象深刻的有拥有78年历史的网红杯鼻祖特百惠、鼎盛时期开出1400多家门店的美国著名零售商必乐透(Big Lots)、美国老牌时尚时装品牌Express、有着近400家连锁店的折扣零售商“99美分商店”等等。 来到2025年,破产潮似乎没有停止,甚至蔓延到了科技领域。今年1月,曾累计融资超100亿美元的美国卫星通信运营商Ligado正式申请破产;美国明星造车独角兽Canoo寻求破产,原因是“无法从美国能源部贷款计划办公室获得财政支持”;“卡车界特斯拉”Nikola 宣告破产,2000亿元市值泡沫破裂...... 越来越多负债累累的公司在高利率与通胀双重挤压下接连倒下。 随着美联储开始降息,企业和消费者面临的压力有所减轻。但美联储官员表示,他们打算在2025年仅再降息半个百分点。不安情绪在蔓延,标普500指数自2月创下历史新高以来已下跌8.2%。 央视新闻援引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3月14日报道,在过去的三周时间里,包括英伟达、苹果、Meta等在内的“美股科技七巨头”市值蒸发2.7万亿美元。美国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担忧, 美国经济可能出现“衰退”甚至“滞胀”。 同时,投资者开始质疑长期持有美股的策略,有分析指出长达数年的美股“躺赢”时代可能已然告终。此情此景,依然是那个朴素的道理——敬畏变化,剩者为王。
来源:小夭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