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医生拿着报告,神情凝重地告知她HIV检测呈阳性时,她的世界在瞬间崩塌。这位看似健康的职场精英,竟然感染了艾滋病毒,而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被感染的。
那是一个普通的体检日,32岁的小李像往常一样去医院进行年度健康检查。她事业有成,生活规律,除了偶尔感到疲惫外,并无特别不适。
当医生拿着报告,神情凝重地告知她HIV检测呈阳性时,她的世界在瞬间崩塌。这位看似健康的职场精英,竟然感染了艾滋病毒,而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被感染的。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HIV主要攻击人体的CD4+T淋巴细胞,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发展为AIDS。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报告存活的HIV/AIDS感染者约120万人,其中异性传播占感染总数的68.7%,男性同性传播占23.4%,注射毒品传播占5.6%,母婴传播占2.3%。
这些数字警示我们,艾滋病并非"特殊人群"的专属疾病,任何人都有可能面临感染风险。
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无论是异性性行为还是同性性行为,不采取安全措施都可能导致感染。
血液传播包括共用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等。母婴传播则可发生在怀孕、分娩或哺乳期间。
值得注意的是,HIV不会通过日常社交接触传播,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共用厕所等。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对艾滋病的错误认识往往导致对感染者的歧视和隔离。
HIV感染后的病程通常分为几个阶段。急性期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症状类似于流感,包括发热、咽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持续1-2周后自行消退。
接下来是无症状期,可持续数年之久,患者外表健康,但体内病毒持续复制,免疫系统逐渐受损。随着CD4+T细胞计数的下降,患者进入症状期,出现持续发热、盗汗、体重减轻、慢性腹泻等症状。
最终阶段是AIDS期,此时CD4+T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患者易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如肺孢子菌肺炎、卡波西肉瘤等。
对于HIV感染的诊断,初筛通常采用抗体检测或抗原/抗体联合检测,阳性结果需进一步进行确证试验,如西方印迹法或核酸检测。
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因为及早开始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现代医学虽然还不能彻底清除HIV,但可以通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有效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是目前HIV/AIDS治疗的金标准,通常包括三种或以上抗病毒药物的联合使用,以抑制病毒在不同阶段的复制。
常用的药物有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整合酶抑制剂(INSTIs)和CCR5拮抗剂等。
中国已将HIV/AIDS纳入重大传染病防治管理,患者可通过"四免一关怀"政策获得免费抗病毒治疗。
治疗HIV/AIDS不仅仅是服药,还包括全面的健康管理。患者需要定期随访,监测CD4+T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评估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
抗病毒治疗是终身的,患者必须严格按时服药,避免漏服或自行停药,以防止产生耐药性。此外,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避免接触病原体等都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面。
预防HIV感染的关键在于降低风险行为。安全性行为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包括正确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伴侣数量、避免高危性行为等。
推广使用安全套可减少90%以上的HIV性传播风险。对于有HIV暴露风险的人群,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是有效的预防策略。
PrEP是指高危人群在可能接触HIV前服用抗病毒药物,可减少超过90%的感染风险;PEP则是在可能接触HIV后72小时内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连续服用28天,可大幅降低感染概率。
近年来,HIV/AIDS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2023年,美国FDA批准了长效注射型抗HIV药物Cabenuva,每月或每两月注射一次,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中国科学家也在HIV疫苗、功能性治愈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初发布的研究显示,一种新型广谱中和抗体组合可有效对抗多种HIV亚型,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思路。
HIV感染者面临的不仅是身体健康问题,还有心理和社会挑战。社会歧视和自我污名化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接受心理咨询,加入支持团体,与家人朋友开诚布公地交流,都有助于应对这些挑战。值得强调的是,现代治疗使HIV转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患者可以过上几乎正常的生活。
研究表明,及早治疗且病毒得到持续抑制的HIV感染者,其预期寿命接近普通人群。
对于已经感染HIV的患者,除了规范治疗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定期体检,监测各项指标变化;接种疫苗,如流感、肺炎球菌等疫苗,但避免使用减毒活疫苗;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预防机会性感染,如使用安全的饮用水,避免接触宠物粪便等;
告知伴侣,坦诚沟通,并采取措施预防传播;计划生育,HIV阳性夫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生育规划。
小李的故事提醒我们,艾滋病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了解HIV/AIDS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不仅可以保护自己,也能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误解。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控制疾病的关键。定期检测HIV,尤其是在有高风险行为后,是负责任的健康行为。
艾滋病不只是道德问题,还是健康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科学了解艾滋病,做好个人防护,同时给予患者理解和支持,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健康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 中国艾滋病疫情年度报告2023.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 (2023).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3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陈医师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