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检“803”:用科技捍卫正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8 17:27 2

摘要: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街道中山北一路803号,是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的办公驻地。20世纪90年代,广播剧《刑警803》风靡一时,千万观众通过电波认识了上海刑警。如今,“刑警803”已成为上海刑警的一块“金字招牌”。几十年来,一批批“刑警803”赓续奋斗,守护着

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街道中山北一路803号,是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的办公驻地。20世纪90年代,广播剧《刑警803》风靡一时,千万观众通过电波认识了上海刑警。如今,“刑警803”已成为上海刑警的一块“金字招牌”。几十年来,一批批“刑警803”赓续奋斗,守护着万家平安。其中,上海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管理中心二室以毒检技术创新为抓手,成为新时代“刑警803”的典型代表。近5年,该科室共受理案件2万余起,相关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公安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上海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管理中心二室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这项荣誉是对我们集体专业能力和努力付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女性在公安刑事技术领域贡献的高度肯定。但比荣誉更珍贵的,是那份代代相传的初心。从前辈手中接过交接棒的那一刻起,我们便承诺:以科学捍卫正义,以柔肩扛起使命。”该科室负责人梁晨说。

团队参加上海市市级机关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主题活动。

1

抽丝剥茧

只为探寻真相

上海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管理中心二室主要负责全市毒品犯罪、投毒犯罪、意外中毒等案(事)件中毒物、毒品、易制毒化学品成分的检验鉴定工作。年均近6000份检材的检验鉴定,凝结着科室团队抽丝剥茧、追求真相的执着与坚守。

团队成员对案件检材进行分析。

发生在2013年的“林森浩投毒案”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投毒后医治无效死亡,涉案毒物为剧毒化学品N-甲基亚硝胺,犯罪嫌疑人为黄洋的舍友林森浩。2015年12月11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罪犯林森浩执行死刑。


该案的涉案毒物极为罕见,常规检验方法无法准确定性。梁晨告诉记者,当时团队连夜组织精干力量进行各种研究,包括理化性质、提取溶剂的筛选,仪器条件的优化等,克服了案发时间长、被害人经过长时间抢救治疗等难点,经过两天两夜的反复研究,确定最优检验方法,成功检出关键毒物。随后又在被害人寝室饮水机、被害人水杯、水房第19号饮水桶等可疑检材中检出相同成分,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为案件的成功侦破和依法审理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支撑。


2020年4月,上海市公安局缉毒处联合浙江、江西两地禁毒部门成功破获全国首例制造新型毒品2-氨基茚满案件。在办理此案时,毒品定量是定罪量刑的关键之一。毒品定量,即测定固定毒品疑似物中的毒品百分比含量或是液体毒品疑似物中的毒品浓度。该科室文职辅警吴敏回忆道,这是一个非常规样本,具有刺激性气味,有一些黏稠,而且粗糙、颜色不均匀,这些为定量过程增加了难度。毒品定量中有一个环节是称量,普通样本称量吴敏只需要一个小时即可完成,而这个样本她需要付出成倍的时间。长时间连续工作和外界的关注,给吴敏的身体和心理带来极大的考验与压力。所幸,付出总有回报,吴敏和同事不仅圆满完成此次鉴定任务,还共同撰写《2-氨基茚满毒品鉴定方法》,提出的2-氨基茚满毒品定量分析方法属全国首例。


如果说毒品检验的目标物还有据可依,那么毒物的检验尤其是投毒案件的物证鉴定工作便如同大海捞针。投毒案件往往存在嫌疑人作案手法隐蔽、案发时间滞后等问题,被害人表现出的症状又可能与某些疾病表征相似,这使得案件的侦办难上加难。不断尝试,调整方向,是该科室团队的工作常态。


2017年发生的一起不明原因的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涉事3人中,董某送医抢救无效死亡,龙某被诊断为急性胃肠炎,陈某未出现异常。这是单纯的食物中毒还是另有隐情?一系列样本被送到了上海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管理中心二室,技术人员的检验工作从分析死者的病症开始。经过彻夜努力,技术人员梳理出几大类共两百多种可疑毒物,最终复核确认死者的生物样本及现场提取物中含有同一种物质:乌头碱。结合种种证据,龙某具有重大投毒嫌疑。经过进一步检验和调查,警方确认了毒物为龙某网上购买。证据链由此确立,案件得以侦破。

2

勇于创新

冲破技术壁垒

如何才能准确有效地检测出涉毒案件中的毒品成分和含量呢?关键在于选择一把合适的“标尺”,这个“标尺”就是毒品标准品。毒品标准品是高纯度的毒品样本,用于检测可疑物质、污水、人体生物样本中是否含有毒品以及是何种毒品。通过各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对样品进行实验检测并与“标尺”作分析比较,就能迅速、准确、有效得出答案。

团队成员进行毒品检测。

上海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管理中心二室参与的科研项目“毒品及新精神活性物质标准品(对照品)的研制及应用”服务于禁毒实战需求,已研发毒品及相关标准品超过1000种,为毒品缉查、检测、案件起诉及定罪量刑等提供了技术保障。该科研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毒品及新精神活性物质标准品(对照品)缺失的空白,也为司法检验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检验结果提供了物质基础。该项目荣获2020年度公安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面对复杂多变的毒情形势,该科室勇于创新,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科研与办案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实现科研创新向贴近实战倾斜。团队参与的项目“面向毒品犯罪精准打击的物证鉴定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以业务实际需求为牵引,攻克化学结构多样、合成路线繁杂和技术实施复杂等难题,实现毒品标准品(对照品)多元化,建立了毒品案件样品溯源、现场物证快筛、高通量精准研判等技术方法,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毒品犯罪侦查对物证鉴定的技术需求,引领并支撑全国公安毒品犯罪物证鉴定工作。在该项目的基础上,科室团队针对检验中的瓶颈问题积极开展科研攻关,自主建立了“毒品及新精神活性物质标准品研发平台”,摆脱了相关标准品的进口依赖,突破了技术封锁。


梁晨表示,目前,我国已对芬太尼类物质和合成大麻素类物质进行整类列管,是世界上列管毒品最多、管制最严的国家。该项目成果为推动芬太尼类和合成大麻素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整类列管提供了技术支撑,扩大了毒品的检验范围,为破解因缺少毒品标准品影响检验方法建立、定罪量刑等难题贡献了积极力量。

3

团结协作

践行“刑警803”精神

上海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管理中心二室现有成员20名,其中女性占总人数的60%。作为科室负责人,梁晨将办案和科研并重的科室优秀传统继承和发扬光大。她先后完成省部级课题20余项,并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承担了我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的制定等工作。多年来,梁晨带领科室不断研发新的检验方法,破解了众多技术难题,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公安部科学技术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她荣立个人二等功,荣获2021年“上海工匠”称号。

团队开展业务学习。

在梁晨的带领下,科室涌现出一批优秀技术人才。技术人员汪蓉自1995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一直扎根在毒检工作岗位。30年来,她检测各类案件检材超万份,无一例差错。汪蓉十分注重课题研究工作,带领科室人员不断开发新的检验方法,以新的科技手段更好服务实际办案。汪蓉完成的《毒品及易制毒化学品的系统分析研究》等10余项上海市科委、公安部课题,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课题的成果与现有的其他分析技术形式优势互补,提高了毒物、毒品检验的速度和准确性,减少漏检的发生,扩大毒物与毒品的检验范围,有利于查明中毒原因,澄清案件性质,为侦查破案提供重要线索和为司法审判提供证据,同时也为制定医疗急救和预防措施提供了依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牵头建立全国首例2-氨基茚满毒品定量分析方法的吴敏,在实践中成长为毒品检验专业的行家里手,其间付出巨大的努力。8年来,她扎根物证检验岗位,经手的检材超过1万份。面对复杂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她与同事耗时3个多月,研究出11种合成大麻素类物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定量检验方法,成功为实验室开发了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定量分析的检验方法。


梁晨表示,新时代的“她榜样”,不在聚光灯下,而在平凡的坚守中;巾帼精神的力量,不仅在于个体的闪耀,更在于薪火相传的接续奋斗。接下来,团队将持续坚守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项检验任务,传承发扬“刑警803”精神,以奉献绽放青春芳华,用忠诚书写从警荣光。


(通讯员石琪对本文亦有贡献)


E N D

内容来源:中国禁毒报

来源:平安巴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