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极目新闻记者从江汉大学实验小学获悉,该校一年级7名学生在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大赛中斩获全国三等奖。此前他们曾拿下武汉市二等奖。这些平均年龄仅7岁的孩子,用废旧材料做出会发光的生命树、能转动的金字塔,还带着评委“穿越”到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极目新闻记者 王媛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从江汉大学实验小学获悉,该校一年级7名学生在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大赛中斩获全国三等奖。此前他们曾拿下武汉市二等奖。这些平均年龄仅7岁的孩子,用废旧材料做出会发光的生命树、能转动的金字塔,还带着评委“穿越”到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试用十几种材料制作道具
去年秋季开学,作为一所新建校,师生第一次组队参赛,没有经验可循,老师们就带着孩子们从零开始。科学老师赵苗、数学老师章袁媛、英语老师黄严冰组成“智囊团”,带着孩子们在课后服务时间、午休和放学后的托管时段反复琢磨剧本。
按照比赛规则,学生们需在8分钟内自导自演一个以“世界奇观”为主题的剧本。师生们大胆创新,设计了这样一个剧情:小演员们化身时光穿越者和建筑师好伙伴,穿越到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世界博物馆、埃及金字塔等世界奇观场景中,并在每个场景里携手建造出能让世界空气清新、绿意盎然的AI生命树,最终呈现出一个环保美好的世界。
赵苗老师告诉记者,讨论如何准备道具时,有人提议让时光机喷出彩带,有人说空中花园应该飘着会发光的蒲公英,这些奇思妙想都被老师们小心记录下来,慢慢打磨成完整的剧本。
比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准备道具时家长们的参与。“双胞胎姐妹佘泽恩和妈妈用废纸箱搭出金字塔框架,再用彩色皱纹纸一点点粘出立体纹路;扮演法老的何易亮和妈妈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用金色卡纸和亮片做出闪闪发光的王冠;学校吉祥物‘江小鸽’的翅膀,董紫墨和爸爸妈妈试了十几种材料,最后用轻质黏土和铁丝做骨架,蒙上薄纱。就连废弃的快递盒、饮料瓶都派上了用场,被孩子们改造成时光机、生命树等道具。”赵苗老师说。
为了找准节奏,听50遍伴奏
排练时,小演员们可是下足了功夫。邓知雨为了说好建筑师角色的台词,每天对着镜子练习表情,从“眉毛要扬起”练到“嘴角微笑的角度”;谭子墨举着自制的纸权杖,把介绍空中花园的台词练了上百遍,连做梦都在背稿。最辛苦的要数双胞胎妹妹佘泽恩,她不仅要表演,还要负责控制音乐播放。为了找准节奏,她把《虫儿飞》的伴奏听了50多遍,终于练出“提前两秒按暂停”的绝技,让音乐切换分秒不差。
比赛当天,孩子们的表现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当何温笛钻进用彩布和锡纸做的时光机,当谭子墨戴着纸皇冠骄傲地介绍空中花园,当董紫墨挥动着会发光的翅膀在舞台上奔跑,评委们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特别是他们用废旧材料制作的道具——会转动的金字塔、会开花的生命树、飘着云朵的空中花园,既环保又充满创意,赢得满场掌声。
从市赛到国赛,孩子们经历了“升级打怪”般的成长。市赛后,老师们请来江汉大学心理专家刘宽子老师,帮孩子们调整表演细节。针对走位生硬的问题,大家在地板上贴彩色胶带标记路线;发现道具不够结实,就请来手工达人指导改进。最难忘的是制作“江小鸽”羽毛的当天下午,3位老师和4个孩子趴在地板上,用镊子把餐巾纸撕成细条,再一片片粘到翅膀上,整整花了6个小时。
校长余娟介绍,这次比赛背后,是江大实小“创新科技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作为新建校,学校从开学就抓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遇,用科大讯飞数字平台搭建课程体系,开设《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精神阅读、《甲骨文》非遗传承等特色课程。孩子们在科学家故事里学会坚持,在甲骨文拓印中感受文化,在观察实验中培养探索精神。“每个孩子都是未来的创造者,我们要做的就是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
现在,这些“小创客”成了全校同学学习的榜样。“创新路上的挫折,都是成长的礼物。”该校校长余娟说,他们用行动证明:只要敢想敢做,废旧材料也能变成艺术品;只要团结一心,7岁娃娃也能站上全国舞台。会有更多“小科学家”“小发明家”带着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奔向更广阔的未来。
据了解,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大赛是一项国际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参赛者需通过团队合作,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难题,展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