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何时能有自己的《自然》和《科学》”成为热议话题。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长刘筱敏在过去20多年里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作为科技期刊出版大国,却缺少像《自然》和《科学》这样国际知名的顶级期刊,这无疑是一个遗憾。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校长吴宏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国内期刊与国际顶级期刊的主要差距在于影响力。
在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何时能有自己的《自然》和《科学》”成为热议话题。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长刘筱敏在过去20多年里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她认为,《自然》和《科学》的成功在于它们汇聚了全球顶尖的科研成果,并引领了科学研究的方向,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相比之下,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化方面仍存在不足,如吸引力不够、传播渠道不畅等。
刘筱敏强调:“一流的科技期刊应具备汇聚全球优质资源、服务全球学术交流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集约化生产、集群化聚集和集团化发展是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期刊出版较为分散,平均每个单位仅出版1.7种期刊,而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如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等旗下期刊数量均在3000种左右。
她建议,中国科技期刊需紧跟技术发展潮流,提升数字出版能力,增强服务全球学术交流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出版机构走向集团化,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同方股份董事长韩泳江提出,通过政策引导培育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打造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借助市场化运作提升国际影响力。他还强调,政府应对新兴学科及前沿交叉学科给予支持。
韩泳江还提到,需要改革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机制,避免过度依赖SCI和影响因子等单一指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表示,顶级期刊的背后必须有顶级的研究成果和人才团队支撑。
他认为,我国已到了可以出现顶级期刊的阶段,并建议改革现有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将顶级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上。
吴宏伟同样指出,国际一流期刊离不开国际一流学者的参与,因此重视英文期刊建设和国际合作至关重要。他呼吁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全面参与我国顶级期刊的发展。
来源:研究生的酸甜苦辣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