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600亩农田装上“电子眼”,专家可“零距离”服务农户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8 20:23 3

摘要:目前正值北京春管的关键期。相较往年,融合了数据集成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智慧生产管控平台”成为了今年通州区漷县镇黄厂铺村春管“主平台”。截至目前,依托这一平台,通州、顺义等区打造的大田智慧生产场景已经达到了5600亩。

目前正值北京春管的关键期。相较往年,融合了数据集成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智慧生产管控平台”成为了今年通州区漷县镇黄厂铺村春管“主平台”。截至目前,依托这一平台,通州、顺义等区打造的大田智慧生产场景已经达到了5600亩。

通州区大田智慧生产场景。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早饭间隙,通州区漷县镇黄厂铺村种植户张海英掏出手机,手指轻点屏幕,开始了一天的农忙。“某某地块麦苗长势怎么样?哪块地该浇水了,浇多少,浇多久?哪块地要施肥了,施多少肥?这些农事日历,手机上显示得清清楚楚。”张海英说,“如果需要浇水了,直接用手机打开圆形喷灌机,设置好喷灌水量、喷灌时间、行走速度就行了,真是省时又省力。原来种地全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啦。”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岳焕芳介绍,这一平台是市数字农业农村促进中心、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9家单位,基于传感器、无人机等装备的天空地三维立体监测感知体系。平台实现了水土气、作物长势、病虫情、灾情等农情的高精度、低成本感知,以及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和病虫害预警防控,形成了高效的农田实时监测感知和控制技术体系,打造了智慧农田的决策中枢和控制中枢,同时也形成了数据驱动的农田智能化管控技术体系。

“通俗一点讲,全面的物联网传感器就像无数双‘电子眼’,实时地将田间地头的苗情、墒情、病虫害等采集并集成,云端的专家系统根据数据随时诊断、及时开方、实时诊治。”岳焕芳表示。

不仅如此,为了提高技术服务效率,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还成立了小麦、玉米、鲜食玉米、大豆、甘薯等不同作物的技术服务微信群,累计覆盖926人,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推广机构等60余名专家可以“零距离”服务农户。

“去年冬天一直没有降水,我经常分享田间照片,在专家指导下,及时地开始了早春灌溉管理,消除干土层,为小麦春季返青管理争取了主动权。”张海英很是欣喜。

与此同时,专家们还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问题,为种植户们量身定制了解决方案。当遇到普遍性或新出现的问题时,专家团队会深入田间实地考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研判。随后在“云端”开展培训,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分享给更多的种植户,形成“问题从田里来,方法回田里去”的闭环。据统计,春耕春管期间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线上直播培训,累计覆盖25万人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落到了田间地头。

数字化服务、智能农业的落地,离不开“会用科技”的新农人。据了解,2025年北京市粮食作物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即将开班,张海英正准备报名参加集训。“只要有时间就参与,多学习新知识,让手机成为24小时的种地导师。”

专家与种植户微信群互动交流。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