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最怕你拿“消费贷”去消费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8 23:06 2

摘要:2025年3月,消费贷政策又放大招: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上限从30万提至50万,期限从5年延长到7年,利率低到2.58%。

2025年3月,消费贷政策又放大招: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上限从30万提至50万,期限从5年延长到7年,利率低到2.58%。

银行推得比谁都积极。这是啥信号?

YH内部小伙伴说,“消费贷用去消费的不到一成,但我们就盯着那一成,就怕真拿去消费”,事实上,更多人拿去还房贷、炒股,甚至创业。

这是巧合吗?还是政策和银行心知肚明?

消费贷的真相是什么?为啥他们喊你花钱,心里却盼你别花?

现在来看看这2.58%的“福利”背后,到底是谁在赚,谁在赔。

01


2008美国消费贷崩盘

让我们先回到2008年,看看美国是怎么玩崩的。

当时,美国消费贷市场是个什么景象?信用卡年化利率低到4%-5%,次级抵押贷款门槛几乎为零,银行和金融机构拼命放水,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消费拉动经济的神话。

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消费债务总额高达2.5万亿美元,其中信用卡债务占了大头,坏账率一度飙升到10%以上。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美国人的消费观念——超前消费。

他们认为借钱花是理所当然,花未来的钱买现在的享受,房子、车子、度假,样样靠贷款堆起来。

可经济学告诉我们,消费必须建立在收入基础上,没有持续的现金流支撑,债务扩张就是个定时炸弹。

结果呢?次贷危机一爆,银行倒闭潮来了,普通人房子被收走,华尔街哀鸿遍野。这不是偶然,是超前消费观念和低利率政策叠加的必然代价。

如今我们2025年的消费贷热潮,跟这个有几分相似,但玩法变了,我们得仔细拆开看。

02


消费贷为何撬不动钱包

再来看我们,2025年消费贷利率低到2.58%,期限5-7年,银行推得热火朝天,可效果怎么样?

你问问身边人,谁敢像美国人那样刷爆卡?没有!为什么?因为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跟美国人完全不同。

有网友说,“借了30万消费贷还信用卡,月供从1.5万降到8千,可我不敢花,怕明天没工作。”

还有人算账,“2.58%利率听着低,可月供几千块,工资不涨,谁敢乱动?”这就是现实,消费贷再便宜,国人眼里也是债,不是福利。

政策喊“刺激消费”,可大家的钱包捂得死死的,低利率撬不动,银行急得团团转。

这跟2008年的美国比,完全是两个世界,所以消费贷在中国只能换个路子走。

03


消费贷的逻辑是化债还是投资?

那这路子是什么?

答案是“债务置换”。我问你,消费贷利率2.58%,期限5-7年,银行推这个干嘛?

表面上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可实际上呢?它是给个人松绑的工具。

你信用卡年化18%,网贷20%甚至更高,月供压得喘不过气,现在给你个低息长债,把高利贷换掉,月供降下来,能喘口气还能花点钱。

有人算过,“借50万还网贷,月供从2万降到1万,压力小多了。”

这不新鲜,2024年底搞的“隐性债务置换”,把地方债的高息短债换成低息长债,消费贷就是这套逻辑的翻版。

政策制定者想着,既救你现金流,还能拉消费。

可银行呢?我告诉你,他们喊“消费”喊得响,心里巴不得你别真花。

为什么?因为他们怕你学美国人,把钱拿去消费花光。消费是纯支出,花完就没了,收入不涨,还款能力一塌糊涂,银行就得面对坏账。

可你要是拿去创业、投资,甚至还房贷,风险就可控,成了皆大欢喜,败了还能抵点资产。

有人吐槽,“消费贷拿去炒股,银行管不了,可真拿去旅游买车,银行比你还紧张。”

假设2025年消费贷拿去投资翻车了,还不上怎么办?

我告诉你,银行早有算盘等着你。消费贷50万、7年期、2.58%利率,你拿去炒股、创业,结果血本无归,坏账就砸银行手里了。

银行会怎么干?第一招,打包不良资产(NPL),第二招,资产证券化(ABS),第三招,催债外包。

那银行真的会赔吗?我给你们一个大概的数字做参考

如果按5000亿的消费贷来计算,银行消费贷坏账率在10%时能保住成本。

若实际坏账率在8%-12%浮动,银行利润在±40亿元之间,风险可控,靠大数法则和坏账处置手段兜底。

这就是银行的小算盘,他们不是怕你借,是怕你花错了地方。

04

救急不救局

喘完这口气,后面怎么办?

现在问题来了,这招管用吗?

我给你算笔账。2025年消费贷余额预计涨30%,撑死几万亿,跟房贷几十万亿的体量比,九牛一毛。

化债松了你的现金流,可拉动消费?杯水车薪。

为什么?因为经济的基本面没变。大家的收入增长跟不上,信心指数低迷,花钱还是个传说。

有人说,“借了钱也不敢花,经济这潭水还是死的。”

银行怕你花,又怕你还不上,政策想放水救经济,可水刚洒下去就干了。这叫什么?这叫“轻度放水”,救急可以。

美国2008年是超前消费玩脱了直接崩,国内不至于这样,但消费贷这点水花,解不了经济放缓的根源。

债务置换只是把账单往后推,收入不涨,消费还是难以提振。

我问你们,大家的谨慎能扛多久?

现在大家捂着口袋里的钱喘口气,可喘完这口气,后面怎么办?

来源:会计考试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