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带状疱疹,这一被许多人忽视的疾病,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江苏一位老人在短短几年内两次感染带状疱疹,病痛折磨不堪,甚至一度影响正常生活。这一案例不仅令人唏嘘,更揭示了带状疱疹这一疾病的复杂性和反复发作的可能性。
它为何容易复发?是否意味着免疫系统存在严重问题?如何有效预防? 这些问题值得每个人深入思考。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而这一病毒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感染后,通常表现为水痘。
康复后,病毒并不会完全消失,而是长期潜伏于人体的神经节中,等待合适时机再次复苏。一旦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便会沿着神经纤维重新活跃,引发带状疱疹。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病毒复发的风险远超一般人的认知。 研究显示,年龄增长、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等都是带状疱疹的高危因素。
尤其对于老年人而言,免疫功能的自然衰退,使得带状疱疹的复发率显著提高。
许多人误以为带状疱疹只是皮肤上的红疹和水泡,然而其真正的危害在于神经损伤和长期并发症,尤其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数据显示,超过50岁的人群感染带状疱疹后,约10%-30%会出现PHN,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这种疼痛往往呈烧灼样、刀割样或电击样,普通止痛药难以缓解,甚至影响患者的睡眠、情绪和心理健康。
此外,带状疱疹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包括:
眼部感染(带状疱疹若影响三叉神经,可导致角膜溃疡甚至失明)
脑炎、脑膜炎(病毒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
肺炎、肝炎(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发生)
为何江苏这位老人会两次感染带状疱疹?根本原因在于免疫力的下降。
西医角度分析,免疫力下降可能由以下因素引发:
1. 年龄增长:50岁以上人群免疫系统功能逐渐减弱,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使病毒更易复发。
2. 慢性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稳定性。
3. 过度劳累与压力:长期焦虑、失眠、精神紧张会导致免疫功能失调。
4. 免疫抑制状态:接受器官移植、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易感染。
中医角度分析,带状疱疹属于“蛇串疮”范畴,主要因肝火旺盛、湿热蕴结、气血亏虚所致。中医认为:
肝火旺盛:情绪波动大、压力过大,导致气机郁结,进而诱发疾病。
湿热内蕴:饮食不节、湿热侵袭,导致邪毒积聚,皮肤表现出疱疹。
气血亏虚:年老体弱、久病伤正,导致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
西医治疗原则明确,主要包括抗病毒、止痛和减少并发症。
1. 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应在发病72小时内使用,以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
2. 神经痛管理:对于急性期疼痛,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若出现PHN,可考虑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或阿片类药物。
3. 皮肤护理: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水泡破裂继发感染。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调理整体机能,减少复发风险。
内服中药:清热解毒(龙胆泻肝汤),祛湿止痛(当归四逆汤),补益气血(黄芪桂枝五物汤)。
针灸疗法:针对神经痛,针灸可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常选取足三里、曲池、合谷等穴位。
外敷中药:金黄散、大黄粉外敷可缓解水泡症状,加速皮肤恢复。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西医可迅速控制病毒复制,减少急性期损害;中医则可调节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改善后遗症。
1. 接种疫苗:目前,带状疱疹疫苗(如Shingrix)可有效降低50岁以上人群的感染风险,保护率超过90%。 建议高危人群尽早接种。
2. 规律作息与健康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柑橘、瘦肉、蛋类等。
3. 适量运动: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可增强免疫功能。
4. 调节情绪,减轻压力:长期焦虑、抑郁会损害免疫系统,应学会自我调节,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5.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江苏这位老人的经历,再次警示我们:带状疱疹不仅是皮肤病,更是免疫力下降的信号。 预防远胜于治疗,接种疫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运用中西医手段,才能真正降低带状疱疹的侵害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指南(2022版).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55(4):273-285.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指南(2021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