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啥长平之战的知名度会那么高呢?首先它是历史上冷兵器时代绝无仅有的百万兵团的战争;其次它是秦赵之间的国运之战,其中穿插了热血、激情、阴谋、战略、决断、战术、因果、报应、刺激、悬念、愤怒、惊叹等所有战争元素。
历史上,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很出名。
为啥长平之战的知名度会那么高呢?首先它是历史上冷兵器时代绝无仅有的百万兵团的战争;其次它是秦赵之间的国运之战,其中穿插了热血、激情、阴谋、战略、决断、战术、因果、报应、刺激、悬念、愤怒、惊叹等所有战争元素。
但这些尚不是“长平之战”在民间知名度极高的主要原因,长平之战被老百姓津津乐道其实跟一个名为“纸上谈兵”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让长平之战的赵军主帅赵括沦为了千古笑柄、无能典范,跟失街亭的马谡沦为了空谈界的卧龙凤雏。
其实直观点来讲,赵括沦为“纸上谈兵”的代言人是有点冤的,至少比同行马谡是冤枉多了的。咱们以后在介绍马谡失街亭的时候会看到,但凡马谡能表现出赵括一半的水准,街亭就根本丢不了的。
为什么赵括比较冤,而马谡一点都不冤呢?简而言之,赵括是打输了一场赵国根本打不赢的战争,而马谡是丢了一个很难丢失的战略要地。
所以,借此多说一句,阅读历史的时候,一些激愤的情绪咱们可以理解,比如赵括一战输掉了赵国半条命,咱们批判他几句怎么啦?但是情绪和理性是两回事,如果我们能考虑到当时的天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一个将领能跟出动举国之力的强秦和吊打天下的杀神白起打得那么惨烈,也许就不会觉得赵括一无是处了。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当时距离秦国商鞅变法已经过去了近百年了,秦国的国家机器升级改造已经完美渡过所谓的磨合期了,正是露出峥嵘之势的鼎盛时期。而且秦国的君王秦昭襄王也刚好在这之前完成了君王集权(丞相魏冉于四年前忧愤而死)。总之,秦国一切都在最好的状态。
这些年,其实关东六国其实已经意识到了秦国的恐怖威胁力了,所以经常会联合抗秦,但终究因为没法做到同心同力而效果不太明显。杀神白起通过伊阙之战剿杀韩魏联军24万之后,秦国的出关通道就被彻底打通了。
在秦国向山东六国扩张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倒霉蛋就是韩国,因为他们家的地理位置不太好,刚好杵在秦国出关的通道上。所以每次都是第一个挨秦国收拾的,即便是山东六国联合抗秦,主战场也一般是他们家,所以实力被消耗严重。
被收拾得毫无脾气的韩国也曾给秦国当过二鬼子,比如给秦国让路去祸水东引,以便换取秦国不盯着他打的生存空间。
但是吧,有些矛盾在本质上就是至死方休的,秦国是不会轻易放过韩国的。在残酷的自然法则中,弱肉强食的逻辑就是需要弱者以生命向强者献祭的。强者对弱者的点到为止,那是道德、利益的约束。
所以,秦国最终还是侵占了韩国的野王,将韩国南北截成两段。
眼见秦国的对自己的步步蚕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韩国的部分官员终于彻底愤怒了。比如韩国上党郡的最高领导冯亭和一众官员,他们觉得上党郡迟早是秦国碗里的一块肉,所以便抱着“死也不便宜秦国”的心理,率众向跟他们接壤的赵国投降了。
韩国上党郡这一投降事件成为了后面长平之战的引爆点。
上党高地其实对韩魏赵三家来说都是战略要地,尤其是赵国,有了韩国手里的上党郡,他们的在黄土高原的国防战略完整性才完整。所以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秦国要想一统天下,上党地区也自然是必争之地了。当年,秦赵之间的阏与之战就是为了争夺上党地区的战略高地。
当时,赵国的国君就是刚刚即位不久的赵孝成王,面对韩国上党郡的投诚有点拿不准。接受了,自然是怕激怒了秦国;但是拒绝了,上党郡就会被秦国所得,将来抵抗秦国便失去了地理优势了。
所以当时赵国朝堂也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赵孝成王在平原君赵胜的支持下选择了接收上党郡。原因很简单,秦赵之间的战争不会因为一个上党郡的得失而避免的。
但是,很多年都只有让别人受气的秦国借机发动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而且还是罕见地放大招——集结全国40万大秦锐士杀向赵国。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秦军这时的军事主帅并不是鬼见愁的杀神白起,而是时任左庶长的王龁。为什么呢?大致是跟白起的老领导魏冉已死有关,秦国不希望军神白起再立大功了。
秦军一开始的进攻很顺利,势如破竹地拿下了西上党,并迅速向以长平(今高平市)为中心的东上党进发。
危急关头,赵国必须要作出应对了。那么该由谁去对抗来势汹汹的秦军呢?其实当时赵国朝堂有两个人选,一个是老成持重的老将廉颇,一个是锐气十足的青年将领赵括。
如果是在正常情况下,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好争议的。毕竟形势如此危急,让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的廉颇挂帅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大家还记得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对赵国军事体系的改造吗?赵国其实是一个以骑战为主的国家,而上党地区地处高原、千沟万壑,并不适合骑兵作战,作战主力必须是步兵。考虑到廉颇是赵武灵王时期提拔起来的老将,一辈子都是在玩骑战,所以才会有这么一个插曲。
但是,赵孝成王最终还稳妥起见,把帅印交给了老将廉颇。
随后,老将廉颇带领赵国的全部家当——40多万军队奔赴战场。依托于上党地区的长平构建了三道防线,分别是:空仓岭防线、丹水防线和百里石防线。这三道防线分别是用来阻击、战略相持、保障后勤的,这也是标准的防御战打法。
生猛的秦军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突破了赵军的第一道防线,跟赵军在丹水防线形成了战略相持的局面。
这个时候就非常考量大家对军事战争的理解了,其实像这种战略相持的攻守战,其实就是打消耗战,正常情况下,只要不被对方钻空子偷袭,其
实是谁也拿对方没办法的。这跟野外遭遇战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实历史上的很多攻守战都不是直接武装把对方拿下的,而是双方不断地剧烈消耗,直到有一方顶不住了、受不了了,要么撤退,要么慌乱寻求速战速决,最后被对方一举击破的。
也就是说,其实秦赵双方当时谁挺得住、熬得下去,谁就能获取最终胜利。
这个时候,很有必要跟大家算一下秦赵双方的成本账。明面上,秦军是劳师远征,补给线是从关中到上党,是更容易后勤乏力的。但是大家要知道,当时秦国已经打通韩国的出关通道,他们是可以通过水路把后勤物资运送到今天的三门峡一带的,所以他的后勤难度并没有那么大。而赵国的后勤线是从邯郸到上党高地,虽是本土作战,其实后勤难度反而更大。
所以当时的局面非常有趣,秦赵双方都在前线布置了40万军队,两个国家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血。但不管怎么说,秦国的综合国力是强于赵国不少的。人家是拿关中平原、汉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几个经济板块再硬耗你们赵国半个华北平原,赵国明显是耗不起的。
没过多长时间,赵孝成王就明显坐不住了,甚至要亲自到前线去督战。但被他的两个宠臣楼昌和虞卿劝住了,这两个同志在这一点上是两个好同志,不让方寸大乱的领导去前线瞎指挥,这是对的。说句实在话,若是没有这两位同志,廉颇这位“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历史声誉能不能保得住,还真不好说!
但是,楼昌和虞卿这两位同志刚做了一件大好事,又立马出了昏招,他们居然建议赵孝成王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了。亲爱的朋友,这是不死不休的国战呀,议和可能吗?或者说议和的代价是什么你们清楚吗?你们主动议和除了告诉对方你们撑不住了外,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咱们在遇到生死问题时一定要记住,不管顶不顶得住,反正就是要咬住牙齿盯住,千万不要主动认怂。因为一个高段位的对手会利用你的认怂大做文章的,比如公开你的认怂,让原本观望或者打算支援你的势力就此失望地作罢,瓦解你方将士们的斗志;比如漫天要价、狮子大开口地打击你的信心,把你逼入心态死角。
其实大多数这种生死局,弱势方的唯一选择就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比如赵国当时就是咬住牙关继续跟秦国耗下去,耗到秦国觉得他们的战争成本远远超过战争收益之后,自动撤兵。
秦国在得知赵国扛不住了之后,表示机会来了,便安排间谍到赵国去促成快速决战的机会。这一招其实已经不算是阴谋了,而是阳谋。因为你赵国已经主动认怂了,更想解套的是赵国而不是秦国,所以只要秦国给出一个“合理的由头”,赵国是必然会咬钩的。
秦国的间谍在赵国大量散布“廉颇消极避战”和“秦军被赵奢的赵家人打出心理阴影了(秦军这么多年只在赵奢手里吃过一次败仗)”的言论,诱使赵国临阵换帅,让赵国安排年轻气盛的赵括来跟他们速战速决。
这样一来,熬不住了的赵孝成王其实就没有选择了。继续让廉颇在前线耗下去,赵国也是必死无疑,还不如让年轻气盛的赵括去搏一把。
就这样,年纪轻轻的赵括被命运之手推向了超越了他能力和年龄的历史大舞台。
在赵括走马上任的同时,秦国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地实施降维打击,也悄悄地把秦军主将换成了杀神白起。
其实赵括上任之初,也并没有莽撞地急欲决战,而是循规蹈矩地整顿军务,对作战将领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把一些力主防御的将领换成了斗志昂扬的主战派。从这一点来看,赵括其实是知兵的,至少是知道干什么事该用什么人的。
秦军一看赵括也没有盲目出战,就可以主动进攻了,但被赵括击退了。
而早已处于情绪崩溃的边缘的赵孝成王闻讯大喜,一边大力嘉奖赵括,一边催促赵括速战速决。
其实赵括的赛道已经被规划好了,不管赵孝成王催不催他,他是必须要主动出击的,因为赵国朝廷给他的战略使命就是这样的。
最后,赵括下令赵军数十万精锐横渡丹河,转守为攻,再次在丹河西岸击败秦军,并一路追击到秦军大本营,并在攻打秦军的大本营中牢牢占据上风。
但是,真的很遗憾,赵括毕竟还很年轻,遇到的对手又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杀神白起,他的坠落难以避免。
白起在下令秦军拼命顶住赵军攻势的同时,派出两支奇兵:一支两万五千人绕到百里石长城后突袭赵军,攻下了倾巢而出的长平关,随后切断了邯郸到长平的后勤通道;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则抄截赵军的既有粮道。
知道白起为什么能被誉为运动战、歼灭战的鼻祖了吗?不管你来了多少人,我就是有信心把你完全吃掉,第一招永远是切断你的归路,把你变成孤军。
但是,赵括被秦军置之死地,就真的是长平之战的胜负手吗?其实并不是!因为这只是做成了一个不死不休的生死局而已嘛!孤军并不一定就没有活路了嘛,比如后世的袁绍即便被曹操烧了乌巢,如果他能拿下曹操的大本营,实际上双方不过是交换了阵地而已嘛!
所以赵括开始猛烈地冲击秦军的包围圈,这种战术选择其实对的。因为冲出包围圈才有一线生机。但是,他碰到的对手是白起。白起咬住牙关,不惜一切代价就是要咬住赵括,因为只要不让你赵军跑了,时间就对秦军极其友好——我们有供给而你们赵军没有。
后面,白起对秦昭襄王进行战果汇报用的词语是“伤亡近半,实为惨胜”,其实主要就是指赵军这一阵子的轮番突击。
在多次突围不成功之后,赵括终于犯下了他在长平之战中最大的一个错误——他决定休整部队再突围。这个错误跟赵孝成王之前的错误其实是类似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危急关头,你就是不能松下那口气,就应该不死不休地去跟时间赛跑,去跟敌人同归于尽。你只要一停下来,主动权就被对方掌握了。
在赵括休整阶段,白起不断地袭扰赵括,还派人回国去找秦昭襄王增援。秦昭襄王亲赴河北,征召河东、河内两地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加封一级军爵,让他们奔赴长平战场增援白起。
到此,长平之战的结局已经相当明确了。缺水断粮、孤立无援的赵军是不可能冲出得到补充和兵精粮足的秦军包围圈的。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赵军是非常容易发生兵变的,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经受得住死亡威胁的。但是赵军被围46天,最后只能依靠食用同胞尸体来维持生命了,却依然保持军心不乱,光这一点,说句实话,就足以让历史上很多将军汗颜了。
最后,赵括放手一搏,将部队分为四个梯队,轮番冲杀、循环往复,自己英勇殉国,赵军群龙无首之后才放下武器投降的。
但杀神在手相赵军之后,因为种种考虑,把几十万赵军全部坑杀了,让长平之战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落幕了。
其实我们客观地讲,长平之战最大争议并不是其战术复杂性,而是其结局影响太大了,秦国因此统一大势成型,赵国因此一战衰败。
但如果我们客观地复盘一下长平之战,真的把所有战败的责任都推到了赵括身上,其实是很不合适的。因为赵国是必败之局,赵括是没有选择的背锅侠。
秦赵之间的终极一战无可避免,而综合国力处于弱势的赵国本身也不太适合廉颇严防死守的打法,再加上从赵孝成王开始,赵国自上而下地开始心态崩了,积极寻求大决战。在特殊背景之下被推到前线去执行国家意志的赵括,他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
所以,如果真的对赵括责备求全的话,咱们是可以从他不够沉稳和坚韧两个方面入手的,比如他倾巢而出让白起包抄了后路,比如他在突围的时候没有死磕到底,这些其实是年轻人见识不足、心性不够成熟所导致的。
但如果我们就是对宋代人发明的成语“纸上谈兵”望文生义地去指责赵括言过其实的话,确实是对赵括很不公平。客观地讲,赵括临危受命的军事首秀比大多数名将都要优秀许多。比如人家在没有任何业绩背书的情况下,就能以极高呼声跟名将廉颇争夺帅位,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比如赵括早年是帮助过他爹赵奢打下过齐国的一座久攻不下的城池的,说明他是有一定实操能力的;比如赵括在长平之战的全程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在整个战国时代,能跟杀神白起把仗打到那份上的战将并不多。
这个时候,必须要解释一下,很多朋友会拿赵括父母以及蔺相如对赵括的评价来抬杠。这个必须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其实赵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风头正盛的时候,给他泼一下冷水是正常的。而蔺相如是基于人性的经验在点评,年轻没经验,容易心浮气躁,这也没毛病。其实他们都没有直接否定赵括的才华,而是在说一个更重要的话题——敬畏之心。年轻人,有时候因为经验和见识不足,是很容易觉得把一些事情看得过于简单的,或者过于相信自己和人力的。其实大家去想一想,赵括战死后,赵括的家人并没有被赵国追责,到底说明了什么?
其实真正能客观体现赵括的真实水准是白起在战后曾直言:“此子不死,必成秦国大患。”能把一场必败之战打到白起发出如此感慨的人其实已经很难能可贵了。从白起这句话之中,咱们也可以看出,赵括本质上是败于年轻。
历史之殇,总是在轮回和重复,下一位败于年轻的少年英才正是更加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
但是,在失败者就必须无条件承担一切罪责的当今,咱们也很能够理解有些朋友对赵括的极端指责。
只是希望大家理性去思考一下,并坚定地相信,如果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得了失心疯,没有一个草包有机会带着几十万部队去打一场生死之战的。即便这个草包再招人喜欢也不可能!别拿后世的西汉天才霍去病来举反例,要知道霍去病打小就放在了顶级人才培养大师汉武帝身边培养,然后才开始放到顶级名将卫青身边去进一步锻炼的。
说了这么多,不管大家是否坚持去唾骂赵括,其实都没有太多的意义。而是希望大家明白,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我们在关心才华、天赋这些东西的同时,一定要更加关心如何让它们合理地落地,要明白对于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来说,心性的打磨和经验的积累也尤为重要。
最后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过度去抨击赵括有啥不合理的影响:比如一个人得了不治之症,廉颇采收了保守治疗,但病人家属表示不接受,必须要手术治疗。无人敢操刀的情况下,青年医师赵括被安排上手术台了,最后一度让人看到了希望却最终没能救活病人……这种情况下,过度去批判赵括,只会让更多的医生拒绝对重症病人进行救治。
来源:老易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