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废话,快点把钱给我!不给我就不去上学,继续偷钱,看你们怎么办!”
“快点给我钱,我要买皮肤!”
儿子刚进家门,就冲着我大喊。
“你还敢要钱?之前偷偷摸摸给游戏充了12万,我还没找你算账呢!”
我气得眼睛通红。
“别废话,快点把钱给我!不给我就不去上学,继续偷钱,看你们怎么办!”
话音刚落,他爸一巴掌就甩了过去。
结果,这一巴掌直接把警察给打来了。
原来儿子偷偷打了110,说他爸家暴。
警察来了之后,儿子站在门口嚣张地对他爸冷嘲热讽。
那天,他爸直接被他气到抽搐住院。
病床上,这个在工作中再难都没低过头的男人,拉着我的手哭着说:
“养了十五年啊,就养出这么个白眼狼!”
01
儿子沉迷游戏,一年花光12万
老公做生意经常出差,家里就我和婆婆带孩子。
儿子3岁时,婆婆就开始用手机哄他吃饭。
后来每到饭点,要是不给手机,儿子能把饭碗掀翻在地,哭得整栋楼都听得见。
每次我跟婆婆理论,她总是说:
“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结果儿子越大越放肆。
小学时我天天盯着写作业,他成绩还勉强跟得上。
可一上初中,他整个人都变了。
打也打不动,骂也骂不听,活脱脱一个滚刀肉。
第一次出事,是他卖游戏账号被骗了五千块。
那天他爸查银行卡,发现钱少了,一问才知道,儿子在网上卖游戏账号,结果被人骗了。
老公气得抄起皮带就抽,儿子被打得嗷嗷叫,眼神里全是恨。
他爸红着眼睛跟他说:
“以后再干这种事,我就打断你的腿!”
儿子撇过头不吭声。
后来事实证明,他根本没把这话放心上。
那天,我给儿子报名补习班交钱的时候,突然发现卡里钱不够了。
我愣住了,这张卡是我们给儿子存的教育基金,里面至少也有十二万呢!
我急忙查看流水,一看傻眼了,好多大笔支出都是游戏平台扣的,还有买游戏账号和装备的记录。
我浑身发冷,脑子里嗡嗡响。
十二万啊!就这么被他偷偷花光了?
我头皮发麻,再去翻消费提醒短信,结果一条都没了,全被删光了。
“XX,你给我过来!”
我声音不受控制地发抖。
儿子慢悠悠地走过来,一脸不爽:
“啥事儿?”
我把手机摔在他面前:
“这些充值记录,是不是你干的?!”
他瞥了一眼,竟然没否认:
“嗯。”
我气得眼前发黑:
“你知不知道这是多少钱?!我和你爸辛辛苦苦挣的,你就这么糟蹋?!”
他撇撇嘴:
“我同学都充,就你们抠。”
他爸听见动静冲出来,看见账单后直接炸了,抄起衣架就往他身上抽。
儿子被打得满屋子窜,最后摔门跑了。
这一跑,就是半个月。
他躲去了爷爷奶奶家,死活不肯回来。
婆婆护着他,说我们管得太严,把孩子逼成这样。
我气得浑身发抖:
“妈!他一年花了十二万!再不管,他这辈子就毁了!”
婆婆却瞪我:
“钱重要还是孩子重要?你们就知道打骂,孩子能听话吗?”
后来还是在公公的劝说下,儿子才不情愿地同意回家,但前提是得继续给他游戏充值。
我和他爸硬着头皮答应了,心里想着先把人哄回家再说。
没想到刚一进门,他就变本加厉地要钱充值,还拿不去上学来威胁我们。
他爸气得给了他一耳光,他竟然直接打110报警。
因为这事,他爸还被气得进了医院。
现在儿子整天关在房里打游戏、看直播,已经一个多月没上学了。
送饭到门口都不吃,还扬言要当游戏主播。
我和他爸砸过手机、拔过网线,能用的招儿都使上了。
结果儿子不仅油盐不进,还越来越过分。
我真的搞不懂,游戏有那么大魅力吗!能把一个好好的孩子变成这样!
02
"禁果效应"让儿子对游戏更沉迷
朋友看我一脸忧愁,跟我说她亲戚家也有个沉迷游戏的孩子,后来找了家庭教育咨询师,孩子情况就变好了。
我好像找到了救星,当天就赶紧预约了咨询。
联系到咨询师后,我忍不住倾诉:
“老师,我真不明白,游戏到底有什么魔力?
以前挺正常的孩子,现在为了玩游戏,整天跟我们对着干,连学都不上了!”
咨询师听我发完牢骚后,开始耐心地跟我解释。
“其实孩子沉迷游戏,就跟我们大人爱刷短视频是一个道理。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明明想好好看会儿书,结果没翻几页就忍不住摸手机?
这就是大脑在‘作怪’。
每次玩游戏、刷视频,大脑就会分泌一种‘多巴胺’的物质。
它会不断诱惑你:再来一局、再看一条。
其实它给的快乐很短暂,但就是让人停不下来。
这就好比小孩叼奶嘴,明知道喝不到奶,但就是舍不得吐掉。
现在的游戏、短视频,就是专门设计出来的‘电子奶嘴’,让人越‘吸’越上瘾。”
“那我直接把网断了行不行?”我着急地问。
咨询师摇头: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禁果效应”。
说的是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就越好奇,越关注,越行动。
你一味禁止孩子接触游戏,反而会激发孩子对游戏的强烈兴趣。
现在游戏对你的孩子来说,就是个完美的避风港。
在这里,他可以逃避学习的压力,还能开展低门槛的社交。
更可怕的是,在这里不用刻苦努力,只要充钱买些炫酷的装备,就能获得追捧和成就感。
相比之下,现实里他可能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认可,自然就更不愿意从游戏里出来了。”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我追问。
“可以从游戏入手,先陪孩子一起玩。”
“什么?那不是更沉迷了!”我打断咨询师。
咨询师微笑着说:
“孩子妈妈,我们真正的目的,不是强行切断他和游戏的联系,那样只会让他更抗拒。
而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帮他找回那些被游戏暂时替代的东西。”
“什么是被替代的东西?”我满脸困惑。
“像是被认可的成就感,真实的情感连接,以及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
03
儿子主动复学,放下手机
1、从“敌人”到“队友”,帮孩子建立游戏和现实中的链接
咨询师的话点醒了我:
“孩子沉迷游戏,不是因为游戏多好玩,而是因为现实太孤独。
当他觉得现实中没人理解他时,游戏就成了唯一能给他成就感的地方。”
以前我和老公,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禁止他玩游戏。
结果我们越是简单粗暴地禁止,他越觉得我们在和他"敌对"。
甚至偷偷背着我们给游戏充钱,亲子关系也变得愈发紧张。
现在,我决定换种方式——先成为他的“队友”。
我下载了他玩的游戏,硬着头皮跟他“开黑”。
他一脸震惊:
“妈,你吃错药了?”
但很快,他发现我是认真的。
我们一起组队,他甚至会教我:
“妈,这个技能要这样放!”
最让我意外的是,有一次他爸喊我们吃饭,我脱口而出:
“再打完这一把!”
这句话,以前可都是他说给我们听的。
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游戏的吸引力。
它不只是娱乐,还关乎团队、策略、即时反馈。
孩子不是不想停,而是游戏里有队友、有责任,不是简单一句“别玩了”就能切断的。
融入了儿子的游戏世界后,他也不再把我当“管教者”,而是愿意和我聊一些自己的想法。
有一天睡前,他犹豫了很久,终于开口:
“妈,其实我知道充钱不对,之前花了那么多,后来想想挺后悔的,对不起啊……”
声音越说越小。
我拍了拍他的肩,说:
“没事的,妈妈已经报警把钱追回来了。这次事情给咱们提了个醒,以后可不能再这样了。”
儿子听了,忙不迭地点头:
“嗯,妈,我以后绝对不敢了。”
就在这一刻,我豁然开朗。
原来,他需要的从来不是游戏,而是被看见、被认可。
2、从“逼迫”到“信任”,打破孩子逆反心理的恶性循环
咨询师说: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信任,就会减少很多反抗和抵触情绪。”
回想以前,我和老公总是打着 “为你好” 的旗号,用各种方式逼他学习:
“周末有个补习班,专门帮你巩固薄弱科目,得去。”
“每天只能玩半小时手机,时间一到就得收起来。”
“这次考试成绩出来了吗?考得怎么样?”
在他拒绝上学后:
“今天去不去学校?”
“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肯回去上课?”
这些追问成了我们每天的固定台词。
后来儿子越来越叛逆,经常不耐烦地回怼:
“你们越逼我学,我越不想学!”
就算偶尔表面服从,心里也憋着一股气。
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
高压管控只会让他更想逃向游戏。
我开始改变策略——学会放手。
不是简单地放任不管,而是把选择权还给他,同时用行动表达信任。
1不再每天追问返校的事,而是说:“妈妈相信你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2当他主动提起学校时,我只是倾听,不急着给建议
3把“你必须...”换成“你觉得...”,让他感受到被尊重
渐渐地,他开始主动规划时间,游戏时长明显减少了。
有时甚至会主动约我们:
“爸妈,要不要一起下楼遛弯?”
这个转变让我明白:
真正的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3、借 “过来人” 身份,帮孩子打破幻想、回归理性
咨询师告诉我:
“很多时候,同样的话从父母口中说出,孩子会本能地产生抵触;
但当这些话来自他们信任的同龄人或敬重的前辈时,却往往能听得进去,甚至欣然接受。”
他爸通过同事联系了一位职业游戏主播,让儿子和对方聊了聊。
主播很直白:
“这行没那么光鲜,每天要打12小时,竞争残酷,大多数人赚不到钱,最后还是要回归现实。”
儿子听完,沉默了很久。
晚上,他跑来跟我说:
“妈,我想了想……还是回去上学吧。”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
“那个主播说,就算真打职业,也得有文化,不然连战术分析都看不懂。”
我笑了:“那游戏还玩吗?”
他点点头:
“玩,但不充钱了,也不做梦了。就当个爱好,行吗?”
我:
“当然行,只要合理安排时间,不影响学习和生活,妈妈就支持你。”
现在儿子回到学校后,变化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
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作业,还主动让我检查;
自己制定了作息表贴在书桌前,周末游戏时间用计时器严格控制在四小时;
重新捡起了闲置已久的篮球,每周三放学后都和同学去操场打球。
最近一次月考排名前进了15名,还骄傲地跟我说:
“妈,看到没?你儿子稍微用点功就能碾压他们!”
看着儿子的改变,我深深体会到:
教育不是一场对抗赛,而是一次共同成长的旅程。
就像园丁不能代替花朵生长,
我们能做的只是提供阳光雨露,
在适当的时候扶正枝丫,
然后静待花开。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