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阿琼” 坦克半个世纪的研制史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9 02:49 4

摘要:在 1965 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印度陆军装备的 “胜利” 式、T-55 等主战坦克表现欠佳。尽管在数量上相较于巴基斯坦装甲部队占据优势,但在技术层面并无领先之处,战争中损失惨重。因此,在 1971 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印度便积极筹备研发新一代主战坦克,

历经磨难的研制过程

在 1965 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印度陆军装备的 “胜利” 式、T-55 等主战坦克表现欠佳。尽管在数量上相较于巴基斯坦装甲部队占据优势,但在技术层面并无领先之处,战争中损失惨重。因此,在 1971 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印度便积极筹备研发新一代主战坦克,试图在技术和数量上全面超越巴基斯坦。

1972 年,印度陆军提出用新型主战坦克替换仍在生产的 “胜利” 式坦克。同年 8 月,印度国防科研机构着手进行方案研究。1973 年 5 月中旬,国防部长拉姆斯沃默・文卡塔拉曼在议会上宣布,印度将自行研制一款名为 “印度豹” 的新型主战坦克,其最初项目代号为 MBT-80。“阿琼” 是初样完成后启用的名称,为行文方便,下文统一称其为 “阿琼”。1974 年 3 月,国会正式批准 “阿琼” 的研制项目,首次拨款 1.55 亿卢比,并成立印度战斗车辆研究院,具体负责 “阿琼” 的研发工作。

“阿琼” 的初步方案设定战斗全重为 50 吨。由于这是印度首次自主研制全新坦克,既缺乏设计经验,技术基础也较为薄弱,且本国此前仅组装生产过 “胜利” 式坦克,所以 “阿琼” 的早期方案实际上是放大版的 “胜利” 坦克。起初,印度政府未充分意识到坦克研制的巨大难度,要求该型坦克的主要部件,如发动机、传动装置、120 毫米线膛炮及其弹药、先进装甲和火控系统等,均由本国自行研制生产。但即便只是抄袭和模仿,实际难度也远超预期,致使设计工作困难重重,进展缓慢。此时,印度陆军突然更改作战指标,要求将 “阿琼” 的战斗全重控制在 45 吨以内,最重不得超过 48 吨。这意味着原始设计必须全盘推翻重来,加之研制过程中遭遇无数技术难题,印度不得不习惯性地寻求外国技术援助。

20 世纪 80 年代初,历经波折的印度最终选择多家德国公司参与 “阿琼” 的研制,其中包括参与过 “豹” 2 主战坦克研制的克劳斯・玛菲公司、MTU 公司和迪尔公司,克劳斯・玛菲还是 “豹” 2 的总制造商。在德国公司的参与和协助下,“阿琼” 的研制工作稍有起色。1982 年,因迟迟未能等到 “阿琼”,印度陆军被迫引进俄罗斯的 T-72M1 主战坦克,并以许可证方式在国内进行仿制生产,陆军内部对 “阿琼” 坦克的不满情绪逐渐滋生。1983 年,由于 “阿琼” 的国产发动机无法按时交付,印度只得从当时的联邦德国购买多台 MB838 型发动机,作为 “阿琼” 原型车的动力装置,以确保测试进度,同时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寻觅适配 “阿琼” 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

1984 年 3 月,“阿琼” 的首批两辆原型车在拖延了 3 个多月后终于出厂,并正式命名为 “阿琼” 主战坦克。通常而言,主战装备研制出现推迟较为常见,推迟 3 个月看似并非严重问题,但 “阿琼” 原型车阶段遗留的诸多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给后续研制工作带来了灾难性后果。直至 1988 年,“阿琼” 才正式进入第一轮全面技术测试,测试结果极不理想,陆军在相关试验报告中对其评价不高。具体问题如下:炮塔和车体设计不合理,操作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火控系统各部件未实现有效集成,协同配合不佳;炮弹装填速度极慢,装填一发待发射弹需 15 秒钟,装填非待发射弹的时间更长,且火炮必须调整到一定仰角才能装填(“阿琼” 采用人工装填方式) ;高射机枪无法遥控操作,只能由装填手在舱外使用,导致无法同时操作高射机枪和装填炮弹;炮塔中仅有 3 发待发射弹,与陆军要求的 12 发相差甚远;样车炮塔结构不合理,容易出现卡弹情况;样车重量达 52 - 60 吨,远超原计划的 45 吨,严重影响坦克的机动性,且超过了印度铁路桥梁和隧道的安全通过标准;乘员工作环境较差,例如座椅调节范围小、舒适度低,乘员难以接近需操作的设备等。同年,印度选定德国 MB838 发动机和 LG3000 传动系统作为 “阿琼” 的动力系统。

1989年的坦克原型车

“阿琼”Mk - 1

“阿琼”Mark 1A

1990 年,印度制造出 15 辆 “阿琼” Mk - 1 先期量产型,并随后对其进行测试。这 15 辆坦克参加了 1990 年的印度国庆阅兵,一度引发轰动,但实际上这些坦克并不具备实战能力。1991 年,由于陆军无法忍受 “阿琼” 项目的持续拖延,向政府提出终止项目研制的请求,但未获批准。1994 - 1995 年,“阿琼” 接受了陆军的系列测试评估。即便测试过程中采取了诸多 “放水” 措施,“阿琼” 仍未通过测试。陆军对其评价为 “无法在战场上生存”。迫于政府压力,陆军于 1999 年 3 月向阿瓦迪工厂订购了 124 辆 “阿琼” Mk - 1,单价 235 万美元,并于2004年开始服役。然而,“阿琼” 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易过热、发动机与传动系统不匹配以及行走系统部件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阿琼” Mk - 1

这 124 辆 “阿琼” Mk - 1 的订单因各种原因延误,直至 2000 年 9 月才正式投入生产,且单价翻倍,达到 470 万美元 / 辆,与 M1A2(新车 540 万美元 / 辆)和 “豹” 2A5(新车 450 万美元 / 辆)价格相当。在此情形下,陆军忍无可忍,一方面积极与俄罗斯洽谈购买 T - 90 主战坦克,另一方面游说政府放弃已成为累赘的 “阿琼”。2001 年,印度政府批准向俄罗斯购买 310 辆 T - 90 主战坦克。2020年,印度陆军订购了118辆Mk-IA,进一步优化了Mk-II的设计,然而到2025年依然没有此改进型坦克交付的消息。

盲目的设计指标和混乱的协调管理

“阿琼” 尚处于方案设计阶段时,陆军提出的作战指标是对标第三代坦克中的佼佼者 “豹” 2。实际上,印度当时并不具备自主研制坦克的能力,所谓自行生产的 “胜利” 主战坦克,不过是利用英国生产的零部件进行组装而已。这种进口组装所需的技术能力相对较低,与从零开始研制第三代主战坦克不可同日而语。

“阿琼” Mk - 1A

作为总体研制单位,印度战斗车辆研究院的管理、规划与整合能力极为薄弱。在制订总体方案时,各设计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此外,出于择优选用和降低成本的考量,印度常刻意追求组件来源的多样化,然而其低下的管理水平导致研制或采购的各种分系统、组件和部件难以匹配,进一步加剧了项目的混乱程度。

“阿琼” 的初步设计方案完全照搬欧美第三代主战坦克,却未对本国所需坦克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内工业基础能够支撑的坦克制造水平进行客观分析。此外,陆军随意修改作战指标,也给项目推进增添了阻碍。

众所周知,坦克战斗全重是总体设计中最为关键的边界条件之一,动力系统、防护系统和武器系统的设计均需依据全重进行。“阿琼” 初步设计完成后,陆军突然提出修改战斗全重的要求。陆军的朝令夕改使得 “阿琼” 的前期设计工作近乎白费。设计人员全力修改后,也仅能将全重降低至 50 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中国和巴基斯坦开始联合研制新型坦克。印度陆军随即要求增强 “阿琼” 的防护能力,但由于缺乏经验,未能明确战斗全重应相应限制在何种水平。德国公司参与研制后,两国的坦克设计人员采用了一个简单方法,即在保持坦克外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装甲厚度。结果导致 “阿琼” 的战斗全重大幅增加至 58.5 吨。这一重量对于德国而言或许尚可接受,但对于印度老旧的铁路网来说,却超出了承载能力。

在分系统方面,同样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管理,这在 “阿琼” 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印度未根据自身工业基础制定合理的发动机研制方案,遭遇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研制单位长期隐瞒真相,而总体研制部门未调整进度,仍按计划于 1982 年完成了首辆原型车的组装,并催促交付动力系统以进行跑车测试。此时,发动机研制单位才无奈报告发动机无法交付。这使得原型车成为 “空心车”,严重拖延了整个型号的研制进程。而后续主管部门也未对发动机研制单位进行严厉处罚,可见其管理的松弛程度。

眼高手低的火炮和火控系统

“阿琼” 坦克研制之初选择 120 毫米线膛炮并非错误决策,因为当时大口径滑膛坦克炮刚刚兴起,线膛炮和滑膛炮哪种更适合坦克尚无定论,且当时英国的 105 毫米线膛炮与苏联的 115 毫米滑膛炮相比,性能并不逊色。

但随着德国 RH120 型 120 毫米滑膛炮和苏联 2A46 型 125 毫米滑膛炮的问世,人们发现,在同等口径和身管长度条件下,大口径线膛炮的炮口动能以及发射大长径比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威力不及大口径滑膛炮,印度显然在这一选择上出现了偏差。此时,印度已引进配备滑膛炮的 T - 72M1,却仍坚持继续研制 120 毫米线膛炮,令人费解。

此外,线膛炮的制造工艺比滑膛炮更为复杂,而印度并不具备研制大口径线膛炮所需的工艺和工装。即便能够引进相关的火炮制造技术和设备,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基础工业支持和基础技术积累,同样难以成功研制。印度在引进俄罗斯技术十多年后,仍无法制造出合格的 125 毫米滑膛坦克炮。2000 年,印度陆军发生多起 125 毫米滑膛坦克炮炸膛事故。经检测,事故原因是炮管质量不合格。生产厂家被迫回收 770 根身管,并再次向俄罗斯寻求技术援助。俄罗斯的 125 毫米滑膛炮性能逊于欧美同类产品,工艺也较为粗糙。印度在引进技术并获得原产国援助的情况下都无法制造出合格产品,可见其想要自行研制出达到欧美水平的 120 毫米线膛坦克炮,并不现实。

最终,印度不得不将设计方案交给法国地面武器集团,委托其生产 120 毫米线膛炮,这才解决了 “阿琼” 的主炮问题,但成本也随之大幅上升。

在研制配套的 120 毫米穿甲弹时,印度也面临射击精度和穿透能力不合格的问题,且弹药质量存在缺陷。2000 年,印度引进俄罗斯技术生产的 125 毫米坦克炮弹药就出现诸多质量问题,制造商不得不召回总计 8 万发弹药并予以销毁。在如此薄弱的生产能力下,印度自行研制的 120 毫米线膛炮弹药质量可想而知。

印度在研制火控系统时遭遇的困难更多且更为严重。此前,印度仅具备研制 Mk1A(AL4420)型简易火控系统的经验,即对比利时的 “萨布卡” 坦克火控系统进行一些小修小改,如加固瞄准镜镜座等,并未涉及核心系统的研制和改进。在此基础上,印度贸然开展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的研制,必然导致为 “阿琼” 研制的 Mk1B(AL4421)型火控系统性能不佳。

Mk1B(AL4421)的各个分系统和部件来自多个生产商,例如集成激光测距仪的瞄准镜来自英国的 Barr & Stroud 公司,火控计算机由印度和比利时的合资企业生产,热成像仪来自荷兰。而印度的总体研制部门未能做好协调统筹工作,致使部件之间协调性差,火控系统性能不稳定,无法达到射击有效射程内目标命中率的设计要求。

另外,印度在引进部件时过于注重先进性,却忽略了部件能否适应印度炎热的气候条件。结果,许多部件常因过热而出现故障,计算机也频繁发生系统错误。直至 “阿琼” 项目被放弃时,火控计算机和热像仪的散热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国产火控系统的糟糕表现,使得印度曾一度打算仿制 T - 72M1 上使用的 1A40 火控系统。

“永远” 在研和试验的主装甲

自 “阿琼” 研制伊始,印度便宣称将采用先进的国产 “坎昌” 复合装甲,并将其誉为 “南亚乔巴姆”。然而,“坎昌” 陶瓷复合装甲的相关技术实际上源自德国。

但 “坎昌” 的性能未能达到基本设计要求。按照 “坎昌” 的理论性能,“阿琼” 炮塔正面装甲防护能力应相当于 700 毫米厚的均质轧制钢装甲,但实际测试结果显示,其防护能力仅为 550 - 580 毫米,最乐观的情况也仅能达到 600 - 650 毫米水平。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印度缺乏复合装甲中最为核心的装甲陶瓷的研制能力。据资料显示,德国虽具备复合装甲研制能力,但其使用的装甲陶瓷也是引进而来。印度自身始终无法生产出合格且性能稳定的装甲陶瓷,因此 “坎昌” 装甲一直未能通过测试。

究其根源,是印度缺乏研制装甲陶瓷的经验和必要的工艺积累,甚至连工艺相对简单的氧化铝陶瓷装甲都无法制造。氧化铝陶瓷装甲的制造工艺严格且复杂,原料、模具、烧制炉具和电力供应等都必须满足要求。各坦克大国在研制装甲用陶瓷初期,通常会大规模使用小型电炉进行生产,以在质量、产量和工艺积累之间寻求平衡。但这种生产方式需要稳定且庞大的电力供应,一旦烧制过程中出现断电情况,产品只能报废。印度拥有丰富优质的氧化铝资源,是亚洲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国,拥有亚洲最大的氧化铝厂,但却缺乏制造装甲陶瓷所需的生产线、烧制炉具和稳定的电力供应,其氧化铝产业一直停留在生产瓶瓶罐罐的水平。

问题多多的动力 —— 传动系统和行走系统

“阿琼” 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动力系统。起初,印度计划研制一款与美国 M1 主战坦克 ATG1500 型燃气轮机同级别的 1.1 兆瓦燃气轮机,但在研制过程中发现力不从心,于是改为研发 V 型 12 缸气冷可变压缩比 1.1 兆瓦柴油机。然而,该型发动机原型的输出功率仅为 368 千瓦,经过修改设计并采用涡轮增压等技术后,才将最大输出功率提升至 736 千瓦。且由于进度严重滞后,该型发动机无法赶上原型车测试,总体研制单位只得临时从德国购买 MB838 发动机应急。

实际上,自坦克诞生以来,发动机和动力系统一直是最为棘手的问题,即使是西方工业强国也为此困扰了数十年。直到 ATG1500 和 MB873(“豹” 2 所用)研制成功,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善。印度试图自行研制坦克用大功率发动机,难度极大。

1983 - 1988 年,印度先后花费 1500 万美元从国外购买了多个型号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组成 42 种不同的发动机 / 变速箱组合,并在 12 辆 “阿琼” Mk - 1 原型车上进行测试,最终选定德国 MTU 公司 838 Ka 501 10 缸柴油机和 LS 公司 LG - 3000 系列传动系统作为 “阿琼” 原型车的动力。1987 年至 1990 年,7 辆使用印度国产动力系统的 “阿琼” Mk - 2 原型车也陆续完成。

由于协调工作不到位,MB838 和 LG - 3000 未针对印度的气候环境进行任何改造,导致样车测试时动力 - 传动系统经常因过热而瘫痪,发动机无法达到标定功率。最后,在印度的要求下,MTU 公司改进了散热系统,问题才基本得到解决,但这也导致整车的油料储备和弹药储备减少。不过,根据印度陆军的测试报告,传动系统过热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德国公司仅负责提供发动机和传动系统,而两者的总成由印度自行负责,致使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始终无法良好协同工作,这一问题直至项目结束也未得到解决。

行走系统在 “阿琼” 身上相对问题较少。“阿琼” 直接采用德国迪尔公司生产的履带,故障较少,但整个行走系统小毛病不断。首先是负重轮质量较差,容易变形和磨损,测试过程中需要多次更换。其全液气悬挂装置也时常出现一些小

故障。尽管这些问题不至于使坦克完全瘫痪,但却极大地影响了坦克的可靠性和维护便利性,增加了使用成本和后勤保障的压力。

不得不拆卸的 “烂尾楼”

印度政府在制定 “阿琼” 计划时盲目乐观,忽视了本国工业基础的薄弱。印度的工业基础相较于中国,以及多数欧洲国家和日本都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试图研发一款性能指标与 “豹” 2、M1 相当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与其说是高起点,不如说是不切实际。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在研制 M1 主战坦克时也并非一路坦途,甚至火炮都需要从德国引进。德国作为世界一流的坦克强国,在参观 M1 后也感慨自身电子技术的不足。印度若要发展先进的第三代坦克,并实现主要部件国产化,就必须从基础工业开始,一项一项地填补空白。况且印度设定的作战指标颇高,而能够达到这些指标的部件往往是欧美强国的核心机密,不可能转让给印度。因此,印度想要借助外力研制出性能达标的 “阿琼” 几乎是天方夜谭。这种眼高手低的状况,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阿琼” 的失败结局。

此外,印度特殊的政治体制也让整个项目陷入了无尽的内耗。印度陆军在引进 T - 72M1 主战坦克后,就产生了放弃 “阿琼” 的想法。1991 年,陆军正式提出终止 “阿琼” 项目。历届政府虽然深知 “阿琼” 问题重重,但出于照顾国内工业寡头和军火集团的利益考虑,依然强行推动项目继续进行,甚至多次出于政治目的强迫陆军装备 “阿琼”。然而,军人最为注重实际,最终陆军决定引进 T - 90。

参数“阿琼” MK1“阿琼” Mk1A设计者战斗车辆研究与发展机构(CVRDE)战斗车辆研究与发展机构(CVRDE)制造商重型车辆工厂(HVF)重型车辆工厂(HVF)生产时间2004 年 - 2012 年2021 年 - 至今操作方印度陆军印度陆军

长度

10.6 米

10.6 米

宽度

3.9 米

3.9 米

高度

2.32 米(炮塔顶部);3.03 米(含火炮安装)

重量

58.5 吨

68 吨

发动机

1400 马力 MTU 838 Ka 501 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

1500 马力 DATRAN V12 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

功率重量比

24:1 马力 / 吨

-

行程

450 公里

450 公里

最大速度

70 公里 / 小时

58 公里 / 小时

悬挂系统

液气悬挂系统

液气悬挂系统

乘员

4 人(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员)

4 人(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员)

弹药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MK-I & MK-II)、高爆反坦克弹(HEAT)、高爆碎甲弹(HESH)、穿甲爆破弹(PCB)、温压弹(TB)、“萨穆霍”(SAMHO)

次要武器

1 挺 12.7 毫米 HCB 重机枪
1 挺 MAG 7.62 毫米 Tk 715 A 机枪

1 座 12.7 毫米遥控武器站

防护

装甲“坎昌” 复合模块化装甲改进后的 “坎昌” 装甲、爆炸反应装甲(ERA)、非爆炸反应装甲(NERA)被动防护多光谱移动伪装系统、抗红外 / 抗热涂料。[89][35]多光谱移动伪装系统、抗红外 / 抗热涂料。

主动防护

先进激光告警对抗系统(ALWCS),配备红外干扰器。
12 具 81 毫米抗热抗激光烟雾弹


16 具 81 毫米抗热抗激光烟雾弹

来源:新观点国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