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地位动摇?多年认知或错,为什么呢?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8 19:39 3

摘要:阿司匹林,这个家喻户晓的药物,自1897年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神药"。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然而,近期多项研究结果颠覆了人们对阿司匹林40多年来的认知。那么,哪些人群在服用阿司匹林时

阿司匹林,这个家喻户晓的药物,自1897年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神药"。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然而,近期多项研究结果颠覆了人们对阿司匹林40多年来的认知。那么,哪些人群在服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格外谨慎呢?

出血风险高的人群是需要慎用阿司匹林的第一类人群。众所周知,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抑制血液凝固,这也是它能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机制。但这把双刃剑也意味着它会增加出血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那些本身就有出血倾向的人来说,服用阿司匹林无异于雪上加霜。

比如,有消化道溃疡史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可能会加重胃肠道出血;有脑出血史的患者,阿司匹林可能会增加再次出血的风险;而对于那些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患者,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出血风险成倍增加。

一项涉及近10万名参与者的大型研究显示,健康老年人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虽然可能略微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出血风险却明显增加,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风险增加了约50%。这一结果令无数医生和患者开始重新审视阿司匹林的使用

老年人群是第二类需要慎重考虑是否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下降,代谢能力减弱,药物在体内的蓄积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特别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的血管壁更加脆弱,更容易出现出血问题。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最新指南中明确指出,70岁以上人群即使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也不建议常规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初级预防。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出血风险逐渐超过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获益。

一项持续5年的随访研究发现,75岁以上老人服用阿司匹林后,致命性出血风险是年轻人的五倍以上。此外,老年人常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服用多种药物,这增加了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了不良反应的风险。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老年人应避免自行服用阿司匹林,以免适得其反。

过敏体质者是第三类需要谨慎使用阿司匹林的人群。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家族,这类药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哮喘发作或过敏性休克。对于有阿司匹林过敏史或对其他NSAIDs过敏的患者,应严格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特别是那些患有哮喘、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他们中约有15-20%可能对阿司匹林过敏,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加重呼吸道疾病"(AERD)。这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皮肤瘙痒、荨麻疹等过敏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在某些特定人群中高达20%,且过敏反应往往来势汹汹,发展迅速。因此,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在考虑服用阿司匹林前,必须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以确保用药安全。

长期不当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并发症,包括胃炎、胃溃疡和胃出血。这是因为阿司匹林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当这种保护作用被削弱时,胃酸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导致炎症甚至出血。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痛、黑便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胃肠道出血。

另一个严重的并发症是颅内出血,特别是对于高血压患者或有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可能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尤其是对于那些本身就有肾脏疾病或正在服用其他肾毒性药物的患者。

长期使用高剂量阿司匹林还可能引起听力损失和耳鸣,这被称为"阿司匹林中毒",虽然停药后通常可逆转,但仍需引起足够重视。

鉴于阿司匹林的双面性,如何正确使用它变得尤为重要。首先,阿司匹林的使用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风险-获益评估来决定是否使用。对于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或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的获益往往超过风险,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长期使用。

但对于没有心血管病史的健康人群(一级预防),特别是上述三类人群,应慎重考虑是否使用阿司匹林。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的最新指南也降低了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推荐级别,建议只有那些心血管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40-70岁人群可以考虑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否服用阿司匹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础。这包括控制体重、定期锻炼、均衡饮食、戒烟限酒等。饮食上应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比例。对于有心血管病风险的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及早发现并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如果医生建议服用阿司匹林,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最好在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时,应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胃部不适、黑便、皮疹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阿司匹林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从"神药"到谨慎使用,阿司匹林的定位变化反映了医学界对药物风险-获益评估的日益重视。未来,可能会有更精准的评估工具和个体化用药策略,帮助每个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预防方案。

来源:要学会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