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高空的生命保卫战:南航CZ6273航班紧急救援全记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9 09:27 2

摘要:3月28日9时38分,南航CZ6273航班从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腾空而起,飞往深圳的航程本应如往常一样平静。然而,当飞机攀升至万米高空时,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悄然展开。

【中国商报焦阳报道】

3月28日9时38分,南航CZ6273航班从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腾空而起,飞往深圳的航程本应如往常一样平静。然而,当飞机攀升至万米高空时,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悄然展开。

无声的呼救:36C座位的异常

"您需要帮助吗?"乘务长李冉俯身询问36C座位的旅客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心头一紧——这位白发老者面色如纸,豆大的汗珠顺着脖颈滑落,发白的嘴唇微微颤抖。旅客勉强吐出"心脏不舒服"几个字,右手紧紧攥着胸前的衣襟。这个细节让李冉立即警觉:机上可能正面临一场急性心脑血管危机。

客舱服务铃未响,广播尚未开启,但专业训练刻入肌肉记忆。李冉迅速做出三个动作:轻按旅客肩头示意安心,转头向组员打出手势暗号,同时用身体挡住其他旅客视线避免恐慌蔓延。乘务员常玉琢几乎同步启动机上广播寻医,声音平稳却暗含紧迫:"现在机上有旅客需要医疗协助......"

黄金四分钟:空中急救室启动

37K座位的响应快得出乎意料。广播未落,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男士已解开安全带:"我是心内科医生。"这位后来被称作"张医生"的旅客快步上前时,乘务组已铺开应急医疗箱,血压计、听诊器、氧气瓶在过道间迅速传递。

"血压180/120,脉搏细弱,已经服用硝酸甘油。"张医生的专业判断与乘务组记录的病况在记录本上快速交汇。李冉注意到老人左手始终紧抓座椅扶手,指尖泛着青紫,立即半跪在地为其按摩内关穴。后舱乘务员侯雪莹端来的不是普通温水——45℃的糖水温度经过严格把控,既能快速补充能量又避免烫伤风险。

生命体征的拉锯战

吸氧面罩覆盖口鼻的瞬间,计时器显示距离发病已过去8分钟。客舱中部悄然形成临时监护区:张医生每隔两分钟检查一次瞳孔反应,乘务员用毛毯筑起保温屏障,安全员默默调整周围旅客座位扩大救治空间。

"我要......透气......"老人突然扯动氧气管的举动让所有人神经紧绷。"坚持住!我们正在降低巡航高度。"机长适时传来的广播如同强心剂——机组已联系深圳宝安机场优先降落,并申请直飞航线缩短22分钟航程。

10时35分,血压计数值定格在120/80,客舱响起压抑的掌声。老人颤抖着握住李冉的手,乘务组制服上的南航木棉花徽章已浸透汗渍。"我以为撑不到落地了......"这句哽咽的感慨,让全程冷静处置的乘务员们瞬间红了眼眶。

云端下的生命接力

当航班平稳降落在深圳宝安机场时,朝阳正穿透云层洒在机翼上。地服人员推着轮椅等候在舱门外,急救车蓝光在跑道上静静闪烁。老人被搀扶起身时,整个客舱自发让出通道,有人默默收起小桌板,有人伸手护住过道杂物。

这场持续107分钟的空中急救,留下了一串温暖数据:乘务组启动3套应急预案,调用4类医疗设备,记录11次生命体征监测数据。而比数据更动人的,是医生旅客白大褂下的便装身影,是乘务员被掐出月牙形指印的手心,是匿名旅客塞给老人的备用急救药盒。

"每一次呼吸都有回响。"李冉在事后总结会上这样写道。当CZ6273航班的飞行轨迹划过中国版图时,这条普通的航线因生命的重量变得不同寻常。在3万英尺的高空,木棉花标志见证的不仅是专业素养,更是对生命至高无上的敬重——这里没有乘客与乘务员之分,只有人类对生命的共同守护。

来源:大美龙江城市会客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