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年第13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糖尿病饮食建议2021版;《临床营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健康报》2023年8月特刊。
在门诊中,我经常听到患者问:“医生,糖尿病是不是不能吃鸡蛋?”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健康认知偏差”。鸡蛋的升糖指数(GI)几乎为零,反倒是很多我们每天吃的“主食”,才是血糖升高的“幕后推手”。
鸡蛋背了太多“黑锅”,真正让血糖飙升的是你手边的那碗米饭、那片白面包。
人类大脑在面对风险时,常常会高估“看得见”的危险(比如胆固醇),而忽视“看不见”的高GI食物(比如白馒头)。这其实是行为经济学中“可得性偏差”的经典案例。
高GI主食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极快,就像一个“速溶炸弹”,迅速推高血糖。
白米饭GI=83白馒头GI=88油条GI=74精制面包GI=75而全麦馒头、糙米等升糖指数则低得多,GI值大多在50以下。同样是主食,升糖速度差了整整一倍!
场景A:白米饭+红烧肉+饮料场景B:糙米饭+蒸鸡蛋+青菜汤前者的血糖飙升速度几乎是后者的2倍以上。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临床监测数据。
看似“清淡”,实则升糖速度第一名。没有纤维,也没有蛋白质辅助减缓吸收。
尤其是东北米、泰国香米,精加工程度高、淀粉结构紧密,几乎入口即化,也意味着“入口即升糖”。
高温油炸+面粉,双重升糖组合,而且含有反式脂肪酸,对胰岛功能是雪上加霜。
别被“软糯”骗了,精致碳水+糖+油脂,是三重致糖组合。
尤其是街边摊的那种米粉,往往是纯淀粉制成,缺乏任何营养缓冲,一碗下肚,血糖飙升如坐电梯。
节日食品,高糖+高糯性,糯米比普通大米更容易升糖。很多老年人吃完几个粽子,血糖直接爆表。
根据《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指出:进食速度越快,血糖波动越大。
原因是大脑对“饱”的感知有15分钟延迟,在你觉得“刚刚好”的时候,其实已经吃多了。
行为经济学称之为“延迟反馈陷阱”:因为没有即时惩罚,人们往往会忽视长期风险。
在我坐诊的一家三甲医院内分泌科病房中,有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连续几日暴饮暴食白米饭、甜品后,突发意识模糊、严重脱水,最终被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家属一度不理解:“他又没吃糖,怎么会这么严重?”
其实,他的“糖”藏在每一粒白米中。米饭就是“看不见的糖”,而且比白糖更容易被我们忽视。
这和信息传播机制有关。“鸡蛋含胆固醇”这个说法传播了几十年,即便现在多项研究已经表明,膳食胆固醇对血胆固醇影响极小,很多人还是抱有旧观念。
而主食则以“传统”“天然”之名被包装,被误认为“安全无害”。这正是行为经济学中的“标签效应”误导。
别一刀切戒主食,而是学会“换着吃”:
白米换糙米、燕麦、小米白面馒头换全麦馒头、玉米饼粽子节时吃,可选择赤豆粽、控制数量夜间胰岛素敏感性变差,晚餐吃多主食,第二天早上空腹血糖就容易飙升。
我们这一代人,健康知识的来源从“父母经验”变成了“搜索引擎”,但也容易陷入信息误区。真正的健康认知,需要不断更新,反思,并结合权威的医学证据。
未来的饮食趋势,正在从“吃饱”转向“吃对”。智能血糖仪、餐后血糖监测、个性化饮食建议,将成为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的日常工具。
掌握主食的“升糖秘密”,比盲目忌口更重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简单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