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莫言:阴谋论背后的文化不自信及其荒谬逻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8 18:50 2

摘要:文章将文学领域关于人性的探讨,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外国反动势力间谍活动”,这一指控严重缺乏事实依据。在现代社会,文学作品是作者表达思想、探索人性的重要载体,莫言对人性的书写,是基于其对生活的观察、对文学的追求,属于正常的文艺创作范畴。文艺作品中的思想表达丰富多样

攻击莫言:阴谋论背后的文化不自信及其荒谬逻辑

我在“今日头条”发文《为莫言作品正名:打破偏见,拥抱文学多元性》,底下有人留言曰:

“全国人民大众必须觉醒起来!

当前百度平台,头条平台里面的人性论(莫言说),就是外国反动政治势力间谍分子组织疯狂猖獗,传播挑拔离间社会大众的毒文化思想言论!

全国人民大众必须时时处处提高警惕毒文化间谍分子组织传播的毒文化思想言论误导和迷惑,从而侵蚀渗透中华民族子孙后代身心健康成长!

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危害中华民族的道德文明及精神文明!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在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中,这种论调确实存在,有一定的市场。一度成为污蔑、辱骂、人身攻击莫言的顽固理由。然而,这种观点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深入剖析。

一、阴谋论与事实依据缺失

文章将文学领域关于人性的探讨,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外国反动势力间谍活动”,这一指控严重缺乏事实依据。在现代社会,文学作品是作者表达思想、探索人性的重要载体,莫言对人性的书写,是基于其对生活的观察、对文学的追求,属于正常的文艺创作范畴。文艺作品中的思想表达丰富多样,不能仅凭主观臆想,就将其与“间谍组织”联系在一起。这种泛政治化的阴谋论逻辑,与现代法治社会对言论性质的判断标准相悖。在法治社会中,任何指控都需要有确凿的证据支持,而不是仅凭猜测和无端联想就给他人的言论定性。

二、文化自信的误区

把民族文化安全简单理解为对外来思想的绝对排斥,这实际上暴露了一种文化不自信的心态。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各种外来文化,才铸就了今天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真正的文化自信,应建立在开放包容与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之上。“百家争鸣”是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它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而随意给不同观点贴上“毒文化”的标签,既不符合这一优良传统,也违背了现代文明社会尊重多元、包容差异的基本原则。

三、逻辑谬误分析

1.滑坡谬误:文章将文学作品中关于人性的思想讨论,直接推断出会“侵蚀子孙后代身心健康成长”的结论,这中间缺乏必要的因果论证链条。文学作品的思想讨论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过程,它可以启发人们思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能仅仅因为作品涉及不同的观点,就认定其会对子孙后代产生负面影响。要得出这样的结论,需要有科学的研究、大量的实例以及严谨的论证,而文章中并没有提供这些。

2.稻草人谬误:通过虚构“毒文化传播组织”这样的敌对形象来强化自身论点,是典型的稻草人谬误。在实际的文化交流和讨论中,并没有证据表明存在这样一个专门传播“毒文化”的组织。这种做法是对正常文化讨论立场的曲解,通过树立一个虚假的靶子来进行攻击,从而误导读者对真实情况的判断。

3.非黑即白:将复杂的思想文化领域简单地划分为“爱国”与“反动”的二元对立,这忽视了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在思想文化领域,观点和立场是多种多样的,不能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评判。许多文学作品和思想讨论,既不涉及爱国或反动的问题,也不应该被用这种极端的标准来衡量。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不利于文化的健康发展,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对立和冲突。

四、法治精神违背

我国法律明确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对于“反动言论”的认定,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未经司法审查,就随意将特定言论定性为“间谍组织”传播的内容,这严重不符合法治原则。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还容易在网络空间引发言论寒蝉效应。一旦人们因为害怕被无端指责而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阻碍。

五、历史教训的忽视

回顾历史,文革期间“文字狱”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当时,将文艺批评政治化、妖魔化,导致许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文化事业遭受重创,社会发展陷入停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能够繁荣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允许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进行多元思想对话。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

六、国际视野的缺乏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国际性文化奖项,其评选标准包含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积极成果。将国际文化交流简单等同于“渗透”,这既不符合我国推动文明互鉴的外交方针,也不利于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

建议性思考方向

1.建立基于法治的言论审查标准:为了避免主观臆断和随意定性,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基于法治的言论审查标准。在审查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对言论的判断公正、客观。

2.用建设性文化批评替代政治化标签:在文化讨论中,应倡导建设性的文化批评。通过理性的分析、客观的评价,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简单地给不同观点贴上政治化的标签,进行无端指责。

3.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维护国家安全固然重要,但不能以牺牲公民的文化权利为代价。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既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又让公民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文化观点,参与文化创作和交流。

4.通过提升国民媒介素养来增强思想免疫力:提高国民的媒介素养是增强思想免疫力的关键。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让人们学会正确辨别信息,理性看待不同观点,不被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所误导。

结语

维护文化安全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和法治的思维来对待。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我们要摒弃简单化的敌我对立叙事,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充满活力的文化环境,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