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是佛教与儒家伦理(孝道)、道家玄学结合,形成禅宗、净土宗等中国化宗派,大大降低了传播阻力;再加上玄奘、鸠摩罗什等系统翻译佛经,使教义更贴合了中国文化语境;
在中国历史上有四个皇帝灭佛,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但汉传佛教不仅没有消亡,反而通过本土化改造发展壮大,他们做对了什么?主要是:
一是佛教与儒家伦理(孝道)、道家玄学结合,形成禅宗、净土宗等中国化宗派,大大降低了传播阻力;再加上玄奘、鸠摩罗什等系统翻译佛经,使教义更贴合了中国文化语境;
二是政治支持、皇室推崇:比如南北朝至唐朝,梁武帝、武则天等君主大力扶持佛教,修建寺院(如龙门石窟),赐予寺院免税特权等;
三是通过“因果报应”观念融入士人阶层,使其成为社会伦理的一部分;
四是通过和社会需求契合,发挥乱世慰藉作用:比如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佛教的轮回观和极乐世界为民众提供了精神寄托。在经济上寺院通过提供借贷、赈灾等社会服务,使其成为基层社会组织的重要部分;
五是传播策略灵活:禅宗“顿悟”、净土宗“念佛”降低了修行门槛,适应农耕社会的实用主义倾向,成功融入了主流文化,甚至与儒道形成“三教合一”格局。
以上种种手段使佛教成为中国第一大教,即使经过文革,现在的中国仍然有两点四亿的佛教徒。所以说佛教虽然在印度本土消亡了,但是在中国却成为了第一大宗教。佛教思想也早已经浸润进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
而佛教最本质的问题也是有的。
比如,佛教哲学的发展也非常的深,围绕着如何把世界解释为虚幻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的佛家的宗派,而每一种佛家的宗派都是一种空的道理,对吧?
那好了,问题来了,这个系统的把世界讲空了,那么既然是把世界讲空了,我们一切都不执着了。
那我问你那接下来的问题,孝那什么是不是一种执着?当然是啊,我干嘛要孝?忠是不是一种执着?仁爱是不是执着?既然全都是,并且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虚幻的,能成么?那人生怎么办?
这里还有个麻烦,其实佛教里面有个特别关键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从小乘过渡到大乘,因为有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就是慈悲。慈悲不是执着吗?对吧?佛教里面推动小乘到大乘发展的最根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就是为什么要传法?
这个问题点在哪里,你能知道吗?你如果已经彻底觉悟了,你跟众生没关系了,你已经解脱了,那你干嘛要传法?如果你没有彻底觉悟,那请问你传的是什么法?于是推出了大乘佛教那个菩萨信仰。其实菩萨在佛教里面是具备了一切解脱的条件,但拒绝解脱,因为内心中有放不下的慈悲。所以,近代佛教后来的那个发展越来越入世,越来越人间,佛教越来越跟我们儒家合流,很大程度上在这儿。
在这个唐宋时期,佛教对整个经济生活的这个影响还是非常非常大的。随便举一个例子,经济问题首先就是劳动力,本来劳动力就短缺。你弄一大堆人出了家了,出了家之后还得别人来供养你,而且你还得占据这个名山大川良田美地。那怎么可以!所以,历代你都不是随便就能出家的,出家都得考试,不合格,不许出家。为什么?不能都出家了,都出家谁种地呀?经济生活怎么办?
而且还有一点,你不从事生产也就算了,你还遗留了一大堆社会问题,对不对?你说你出了家了。既不从事物的再生产,也不从事人的再生产,要都像你这个样子,那一代那就都解脱了,是吧?人类就不存在了,那怎么可以?
所以,这个问题很严重。你不要把这个东西普遍化,你一旦把这种生活方式普遍化了。那么整个人类就不存在了,整个人类文明就不存在了,人类社会就没有办法延续了。所以,这是我们说佛教所带来的这个这个虚无主义世界观的这个影响。
来源:谈言微中经史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