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异常,无法满足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我国心力衰竭患病率约为1.3%,65岁以上人群高达12%。
一位60岁心衰患者,他的心脏射血分数仅为35%,日常生活中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
医生告诉他,辅酶Q10或许能帮助缓解症状。一年过去了,他不仅能轻松爬楼梯,心脏射血分数也上升到了43%。
这是偶然效果,还是辅酶Q10真的对心力衰竭有实质性帮助?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给出了答案。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异常,无法满足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我国心力衰竭患病率约为1.3%,65岁以上人群高达12%。
心力衰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也可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型(HFrEF)、射血分数中间值型(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型(HFpEF)。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看,心力衰竭本质是一种能量代谢障碍疾病。心脏是人体耗能最多的器官之一,需要持续不断地产生ATP维持正常功能。
当心脏细胞线粒体功能受损,ATP产生减少时,心肌收缩力下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而辅酶Q10正是参与线粒体能量转换的关键物质。
辅酶Q10(CoQ10)是一种脂溶性抗氧化物质,存在于人体所有细胞中,特别是在心脏、肝脏等高能耗器官中含量最高。
它在线粒体呼吸链中扮演电子传递者角色,是ATP合成不可或缺的成分。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体内CoQ10含量往往低于正常人。
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CoQ10平均浓度比健康人群低33%。
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尤其是平卧时或活动后)、疲乏无力、下肢水肿、夜间频繁排尿等。严重时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咳嗽伴粉红色泡沫痰、休息时也感觉气短等症状。
临床上通过心脏超声、NT-proBNP检测、胸部X线等检查确诊。
辅酶Q10如何作用于心力衰竭?主要通过三个机制:
首先,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补充CoQ10能增强线粒体功能,促进ATP生成,为心肌收缩提供充足能量。
其次,抗氧化作用。CoQ10是强效抗氧化剂,可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心肌的损伤。最后,稳定细胞膜,维持离子通道正常功能,优化心肌收缩和舒张。
Q-SYMBIO研究是关于CoQ10治疗心力衰竭最具影响力的临床试验。
这项为期两年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纳入420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结果显示,每日服用300mg CoQ10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住院或急诊)发生率比安慰剂组降低43%。
同时,患者NYHA功能分级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另一项印度研究表明,CoQ10联合标准治疗8周后,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平均提高3.5%,而单纯标准治疗组仅提高1.2%。这意味着辅酶Q10可能对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但需要强调的是,辅酶Q10应作为常规心力衰竭治疗的补充,而非替代。心力衰竭的标准治疗包括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SGLT2抑制剂等药物联合应用。
服用CoQ10时应遵医嘱,一般推荐剂量为100-300mg/日,分2-3次服用,效果通常在8-12周后逐渐显现。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除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调整同样重要。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每日,都是基本要求。
监测体重变化也很关键,心衰患者若短期内体重增长超过2kg,应警惕体内水钠潴留加重,及时就医。
适当运动能促进心功能恢复。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心力衰竭稳定期患者可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骑固定自行车等,从每天5-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至30分钟。运动强度以略感气促但不影响交谈为宜。
近年来,心力衰竭的治疗出现了新的进展。SGLT2抑制剂(如恩格列净、达格列净)原为糖尿病药物,现已被证实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成为心衰治疗新选择。
此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等技术也为重症心衰患者带来希望。
辅酶Q10补充剂也在不断发展。新型水溶性CoQ10提高了吸收率,使血药浓度更稳定。而且研究发现,辅酶Q10与硒、牛磺酸联合使用可能产生协同效应,进一步改善心脏功能。
在日常保健中,除了补充剂外,一些食物中也含有天然CoQ10,如牛心、猪心、鱼类(尤其是沙丁鱼)、全谷类、坚果、深绿色蔬菜等。
但食物中的含量有限,心衰患者通常难以仅通过饮食获取足够CoQ10。
辅酶Q10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见,主要包括轻微胃肠不适、过敏反应等。但它可能会影响华法林的效果,正在使用华法林的患者使用前应咨询医生。
此外,由于缺乏足够安全性数据,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心力衰竭患者在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加重、意识不清等情况下,应立即就医。家属应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如让患者采取半卧位、松开紧身衣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措施。
总结而言,辅酶Q10作为心力衰竭的辅助治疗手段,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关研究表明,它可能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提高生活质量。但它不应替代标准药物治疗,而应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运动康复、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调整并重,才是科学应对心力衰竭的正确方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