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明代《救荒本草》泛黄的纸页,一幅工笔荠菜图赫然在目:锯齿叶如羽毛轻展,心形果荚坠满枝头,根须细若游丝。这幅刊刻于600年前的版画,曾指引无数饥民在荒年辨认这株“护生草”。而今,同样的植物正摆在超市的醒目位置上,“野生荠菜”几个大字熠熠生辉,标价则要比周围其
文/大道不空
翻开明代《救荒本草》泛黄的纸页,一幅工笔荠菜图赫然在目:锯齿叶如羽毛轻展,心形果荚坠满枝头,根须细若游丝。这幅刊刻于600年前的版画,曾指引无数饥民在荒年辨认这株“护生草”。而今,同样的植物正摆在超市的醒目位置上,“野生荠菜”几个大字熠熠生辉,标价则要比周围其他蔬菜都贵上不少。
一、护生草:土地的慈悲
荠菜有很多别名,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护生草”。《本草纲目》中记载其茎可作挑灯杖驱虫护生,又因饥荒年代救人无数得名。民间认为其能“护佑生机”,与佛教“护生”理念相合。
在我老家,有“三月三,荠菜煮鸡蛋”的风俗,据说这个时节的荠菜,食疗效果是最好的,用那些带着百花的长茎荠菜,洗净后白煮鸡蛋,然后将鸡蛋吃下,煮出来的清汤也一并喝光,对身体十分有益。三月三,荠菜赛金丹。
另外,荠菜还有着“净肠草”和“止血草”的别名,同样说明着它的药食同源之效。前者是说,传统医学认为荠菜可清肠排毒,《食疗本草》载其“去腹中恶气”,福建等地至今保留春季食荠清肠习俗。后者则是指,荠菜酸成分具凝血作用,江浙民间用其根捣碎外敷伤口,华北地区则以荠菜花煮水止鼻血。
“护生草”之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明代刻印的《救荒本草》,灾荒年间荠菜与灰灰菜、马齿苋并称“救荒三宝”。
另外,宋代《清异录》载,贫士以荠菜充饥而长寿,故称“百岁羹”,苏轼诗“食荠肠亦苦”即源于此。
确实,在“民以食为天”的过去,食物匮乏一直是历朝历代都让人头疼的问题,饥饿、灾荒时有发生,这个小小荠菜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性命,“护生草”名不虚传!
二、风物志:文人的春盘
当饥饿退为记忆,荠菜便成了文人舌尖的风雅,古人为荠菜起了很多很有意思的别名,这些别名如同一部微型文化史,从救荒药典到田间俚语,从文人雅趣到民俗信仰,串联起中国人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与智慧。
《诗经·谷风》里早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赞誉荠菜的鲜香甘美。苏轼贬谪黄州,寒食日冒雨采荠,写下“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把困顿熬成诗意;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记“荠菜羹”,特意强调“取极嫩者,鸡汤煨之”,让山野草蔬登堂入室。最妙是江南“三月三,荠菜煮鸡蛋”的旧俗,青碧菜叶缠裹白卵,恍若把整个春天封存进蛋壳。
荠菜既是饕餮客们的挚爱,也是文人的雅好,为它起了很多风雅的别名。中国文人常以荠菜比喻春讯,民谚也有“荠菜探头,春到地头”的说法,视其为最早返青的报春植物。南宋林洪《山家清供》称荠菜花为“白花郎”,取其素雅洁净之态。
荠菜还有个“土地耳”的雅号,闽南地区传说土地公以荠菜倾听人间疾苦,故有此名。这和“春之信”的别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赞誉着荠菜是春的使者,大自然的播报员。
另外,荠菜还有“草中隐士”的美称,因贴地生长不易发现,需俯身细寻,山东农谚称“荠菜不抬头,专等有心人”。
三、春之信:民情的回馈
春日的野菜特别繁茂,种类既多,品质又好,但是这许许多多的野菜中,荠菜始终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很多人都将它视为“春上第一鲜”,谁叫它既有这么鲜香的口感,又出来得最早呢?
所以很多人都会顶着尚未消失的春寒,去田间野地里攫取那最早的一缕春鲜。只不过,也有很多人不认得荠菜,毕竟和荠菜长得相似的野草不少。
春寒料峭时,田间地头便冒出零星的荠菜。灰褐色的老墙根下,潮湿的田垄旁,它们贴着地面生长,锯齿状的叶片舒展成莲座模样。茎秆细弱却挺直,顶着一簇米粒大小的白花,四片花瓣拼成端正的十字。
有了花的荠菜要好辨认许多,不过那种就已经老了,只有嫩叶才会有最鲜甜的美味,所以若是要取来做菜的话,就一定要寻找那种尚未长出花蕾的荠菜苗。基生叶如羽毛般裂开,茎上的叶子却像小箭簇,基部紧紧环抱着枝干。
新采的荠菜要焯水去涩,滚水里打个转便捞起,碧绿的色泽愈发鲜亮。剁碎拌上豆腐,裹进春卷炸得金黄,咬开时溢出青草香,是每年清明必吃的味道。
还有很多人偏爱荠菜肉馅的饺子或者大馄饨,我最爱的却是清炒荠菜,或者放一点剁椒,尽量保持荠菜的原香。要不就干脆直接做荠菜汤,只放一丁点的油盐,水开后放入鲜嫩的荠菜,两三分钟后就捞起,叶嫩汤鲜,自带一股鸡蛋汤的鲜香,美味无比。
这正是春的滋味,也是春的音信。尝到了荠菜的美味,春天就到了,不是吗?
来源:大道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