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说直白一点,很多「骗局」并不是只有一年赚几百万的up主才遇得到的,普通人,尤其是处在上升期的普通人遇到的更多;
0.
想了很久,还是决定聊聊大祥哥的事情。
先说论调。
很多人被骗是因为没有基础的商业知识和认知。
也说下为什么做这期视频。
第一,蹭热度。
第二,再给大家强化一下防骗知识。
我说直白一点,很多「骗局」并不是只有一年赚几百万的up主才遇得到的,普通人,尤其是处在上升期的普通人遇到的更多;
而且很多「骗局」并不能简单的概括成「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的。
因为这句话是从结果来上说的,我见过更多的人是赚到了认知之外的钱。
比如很大一部分中国家庭的财产就和他们的认知基本无关。
我爸妈是做土木的,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房子前些年就那么值钱了,而前段时间不是还有个一天30万的躺赚姐么,她的认知维度高的很惊人么?
所以这话除了带来情绪价值,并没有真正的避坑实操作用;
还有人说只要遇到大哥做好警惕就没事儿。
但根据我的经验,更多人中招并不是社会上认识了某位善于包装的大佬,而是吃了身边的朋友、同事、亲戚的亏。
既然大祥哥把这事儿发出来希望给大家都提个醒,我就基于这么多年混商学院,这么多年做商业咨询,以及这么多年看各种人吃肉挨打的经验,给大家聊的更深一点,一起把这个警醒给做全了。
这次咱们讲的内容涉及很多案例,概念包括,怎么做全程风险控制,怎么避免沉没成本影响决策,以及怎么认知自己收入和资产的区别,会有点长,希望各位大佬耐心看看。
1.
可能已经有大佬注意到了,我刚才说到骗局的时候打了一个引号,我并不是怀疑这事儿的真实性,而是希望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
第一个思考就是,你觉得大祥哥遇到的所谓大哥最开始凑各方资源的时候,就已经带着卷款跑路的初心么?
如果你觉得大哥就是脸谱化的做局者,那可能没有理解大祥哥做警醒视频的全部意思。
我觉得大祥哥更想更想说的是,该用什么姿态去碰项目。
这里先说一句可能有争议的话,项目本身,是中性的,风险和吸引力是并存的。
风险很简单,世界上没有完全零风险让你的资产跑赢通胀的增值模式,而吸引力比较神奇,大部分人都是打工人,而打工不论工资高低,本质上就是手停口挺的用劳动力换钱,那有点积蓄后都多多少少会期望自己能能来点「用钱赚钱」的睡后收入,实体的就是投资点项目,虚拟的就是买点理财产品,都一样。
那如果你愿意承担风险,想碰项目,应该怎么碰呢?
不是单以不可预判、发生在未来的结果来定性质,而是要看自己能不能做好全程的风险把控。
什么叫不能单纯以结果定性质呢?
说别人不好,我就用自己先举个例子。
熟悉我的大佬应该知道,我在欧洲开了奶茶店,做的还行,还有人来加盟。
加盟模式大家都懂,用我的菜单我的设计我的品牌,以及,关键的,我提供的原料。
原料,必然是卖溢价的,不多,但总有几个百分点。
是不是听上去就像个骗局?
我赚加盟费,我还赚百分比,来加盟的都是被我收割的大傻子?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从结果来看,加盟店比我们旗舰店生意都还要好,来加盟的几个人脸都要笑烂了。
那我是不是就是纯纯的大善人了呢?当然不是,加盟就是这个玩法,我也赚钱了。
而万一,加盟店生意不好,亏钱了,那我是不是就成了黑心不要脸的所谓的大哥?当然也不是,还是那句话,加盟就是这个玩法。
亏了,就是骗局,赚了,就是自己牛皮,这种简单的结果叙事,容易模糊掉一些更关键的概念:
大祥哥被骗,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这就涉及到,没有做全程风险把控了。
大祥哥被骗的事件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信息不透明的失控状态中,对于项目到底是大赚,还是大骗,他完全没有掌控力。
注意,我不是在谴责大祥哥,更不是在给骗子洗地,因为从结果来看大祥哥的确是被骗了,而所谓的大哥的确跑路了。
但,大祥哥事件具体是在什么时间节点上,从「做项目」变成「杀猪盘」的?
初期,对方做的滴水不漏。
大祥哥亲眼看到的那些运营的还不错的饭店是不是真是存在?存在的。
大祥哥说自己要跟着圈子的人混,有没有真混上?那也是真的一起吃吃喝喝,他一份撕葱公子一份,很有牌面。
更关键的是,大祥哥拉着六个up做千万级别的投资,别人是真的做了股权变更的。
所以在初期,这就是薛定谔的猫,有真实业务,有让人信服的资产和背景,
正儿八经做项目是这样,正儿八经搞诈骗也是这样,所以凡是教你事前做分辨的什么识人术啊,什么压制内心的贪婪啊,都无效。
更应该做的是什么呢?
就是看自己对项目本身有没有把控力。
大祥哥基于大哥营造出来的人设,有点上头了,协议没有,合同没有,就打钱了,这是资金上没有风险把控。
别人说让他在北京开个分店,占40%股份,从选址到菜品研发都由大佬团队来完成,不需要他做任何事,等着分红就行了,这是在价值生产链上没有把控。
甚至就连对方说资金链吃紧,找他借钱过度的时候,大祥哥也不知道对方到底什么地方吃紧,为什么吃紧,过桥钱到底用来做什么,是否真的仅仅是流动性问题,这是全盘的失控。
我说句难听的,这种赤裸裸的把自己扔出来,唯一依仗就是别人的个人人品的行为,换谁,都很难忍不住啃一口,因为某种意义上,你甚至能理解成大祥哥是在考验大哥。
那正确的姿势是什么呢?
我给各位大佬讲讲那些找我做奶茶加盟的人是怎么把控风险的,我觉得可以借鉴一下。
首先是,他们来我的店,不是喝一杯坐一坐,看看排队的人多不多,就走,而是做了两个星期的店员,来的最早走的最晚,累的像狗一样,把从制备操作到点单话术,从员工排班到清洁打扫,从仓库管理到店面运营,全摸了个遍,知道自己到底是做什么生意了。
其次是,他们看了我们的财报,盈亏平衡点是哪里,淡季旺季的收益如何,成本大头在什么地方,每个月报税多少,而且不是我画饼他们听,是一起去见的第三方会计,知道自己的钱花在哪里,又能带来什么样的收益。
我当时很好奇的一点是,他们没关心过我家在哪里,也没有把我个人背景摸个遍的意图,后面熟了才知道,对他们来说,我这个人,重要又不重要,我是口吐莲花还是豪宅无数和他们没关系,项目本身以及我怎么操作项目,才重要。
等正式加盟之后,他们也是亲力亲为,比如和我一起盯远洋货运,当年苏伊士运河堵船的那事,我们的吸管就在船上,几个人和我一起天天打电话催,一起算仓库里面的吸管还能撑多久,各种找替代品。
就我的感觉是,他们不是跟大哥的,是和大哥做同事的,深度参与,全程把控,哪怕真出问题,我本人不瞒他们的人格背书根本不重要,因为他们也会在第一时间知道问题发生了。
你要我总结,就是他们做到了操作层的沉浸式体验、财务层的穿透式审计、战略层的去人格化评估,以及实操层的全程参与跟随,这才是做项目的正确姿态,这才是全程风险控制。
2.
第二个思考是,怎么面对沉没成本。
大部分的项目,都是先赔后赚的,所以必然会面临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时候该止损了。
大祥哥其实中间已经有几次觉得味道有点怪,但他都继续追加投资,从他的表述来看,是自己被忽悠了,责任在那个大哥,但我感觉,多多少少还是有点之前已经投入了那么多钱的心态在。
沉没成本是客观存在的,直接计提亏损,认栽,心有不甘,类似的情况在两性关系里面也非常普遍,大家都倾向于继续持有亏损资产,甚至不断加注试图翻盘,从而进入死亡螺旋,这是基础人性,大家和大祥哥都一样。
及时止损,听上去是正确的废话,谁都知道说都会操作,不,我告诉大家,这事儿比你相中的复杂多了。
还是以我为例子讲吧。
我大学读的是工商管理,工商管理是个大名头,会计、财务、人力、市场营销都有,但下面有个非常小众的板块,现在很多商学院都不办了,叫「企业运营」。
这个板块专门讲的你要怎么运营一家小企业,把企业「从1做到100」,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创业。
这个板块最刺激的地方各位大佬知道是什么么?
学长学姐的阵亡率,比隔壁会计财务班上进监狱的,还要高,别人都是去提篮桥深造,我们这边是直接天台办前辈追悼会。
为什么?
又一个思考题,破产,到底是什么样的过程?
大家以为的破产是很迅速的,老板前一脚还在大办公室里面吃香的喝辣的,旁边有秘书端茶送水,突然,资金链崩了,赶快收拾细软跑路。
实际上的破产,是个漫长的过程。
因为在企业还没有崩的时候,老板往往会有一系列的自救动作,这些操作会让自己在「背债人」的角色里面越陷越深。
日常运营还能维持下去,但出现了一定的资金吃紧,这时候要赶快跑银行甚至找民间借贷,期望着熬过这个期间,能把手上的项目做完,或者能把之前项目的尾款收回来。
继续运营着,时不时回点款,时不时的再借点钱,这时候身边能找的朋友都找了,能触碰的资源都试了试,有人劝要不关门算了,但想着自己之前砸进去的资金投入,又总觉得熬过去就能拨云见日。
但难度越来越大,银行只会借钱给不需要钱的企业,身边关系也更多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碳。
尤其是第一次做生意的人,在止损决断上没有那么果决,甚至还会考虑要不要抵押点自己的房产什么的,所以才会出现很多创业者众叛亲离,家破人亡的情况。
是不是觉得这种舍不得放下沉没成本的心态很好笑?
先别笑,我们看一个悖论:
有很多把企业从0做100再做到10000的人,都有那么一段或者几段咬牙坚持的过程。
什么马化腾差点资金链断裂打算100万卖掉QQ,什么刘强东遭遇非典差点倒闭,什么马云早期扩张太快离破产只有1个星期,都是熬过来的。
都是,把身边能动用的资源都动用了个遍的,这和大祥哥后期拉up主凑钱,是同样的状态。
而这些广泛传播的成功案例,都是咬紧牙关,雨过天晴等到了一笔风投,或者赶上了一个趋势,成功了;另一面是那些不被人提及的数量更大的失败案例,都是咬着咬着,牙咬碎了。
你看这事儿就麻烦了,未来是不确定性的,你是不知道咬牙到什么程度该放手的。
放手太早,不是好老板,放手太晚,也不是好老板。
甚至就连我们的传统文化,都倾向于让大家再坚持坚持,行百里者半九十啊,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啊,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啊。
所以我读书的时候,导师们非常希望我们这一届的人二十年后同学会,能全员到齐,所以讲了很多如何确定放手时间的技巧和心法。
说出来,其实不复杂。
第一,不要上个人杠杆。
就是,以公司名义贷款可以,别自己去背个人债。
真到这一步,哪怕觉得过度一下就能成,也别碰,赌不起,愿赌服输,等下一次再来。
第二,凑资源时要讲清楚。
大祥哥现在非常局气,给六个up主的投资兜底,但我说句不恭敬的话,他这模式和所谓的那个大哥的「赚了归你,亏了算我的」,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大祥哥没跑路,要践行自己的兜底。
但这事儿从一开始就不能这样做,你拉人一起做事儿可以,但风险和收益要讲清楚,要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来进行一次有回报概率的投资的,而不是名为投资实则是借款。
如果大祥哥能感知到自己拉up主做项目本质上也是在撬动杠杆的话,他的止损决策可能会来的更早一点。
第三,就是分清楚什么是可支配资产,什么是个人资产了。
这个要单开一个篇幅讲。
3.
第三个思考点,你的收入和你的资产,到底是什么关系。
账面收入,并不等于可支配资产。
这年头很多人会高估账面收入最后能积淀下的实际资产,产生「伪资产」的幻觉。
大祥哥收入高不高?那肯定是很高的。
但大祥哥的资产呢?
他手上的现金一直是百万级别徘徊,选择购买的资产又是贬值很快的豪车,再加上他做的视频本身也是高投入的,也就是运营成本很高,所以他的可支配资产其实是不能支撑他投入那么多钱的。
我还是用案例来说吧,这是和大祥哥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案例,我上个月遇到的,大家当个段子听就好了,主要看里面的算法,不要做道德和立场批判。
我被一个老哥大晚上拖出去撸串,老哥一脸愁容,导火索很简单,他的老婆买了一件6000块钱的羽绒服,老哥看到了以后先按规矩夸了一顿眼光好、搭配佳、身材顶、气质飒,接着实在是没憋住,问了一句,是不是有点贵了。
然后就挨老婆骂了。
骂的角度很常见:我一个月工资一万多,用自己的钱买个衣服你还说三道四。
这不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传统故事,这老哥的情况我是清楚的,在大厂带团队,在成都这个地方一年税前有七十万,挺不错的。
夫妻二人的矛盾点并不在6000块钱的羽绒服到底贵不贵,而是两个人算账的模式不同。
他老婆的视角是这样的,我一个月赚一万多,才用一半的钱买个衣服,你闹什么?
而老哥是做财务的,对钱的敏感性要更高一点,他的帐是这样的:一个月工资一万多,扣掉税费什么的到手也就一万,就算老婆工作超级稳定,还能工作30年,那这辈子他老婆就能赚300万。
这是收入,扣除成本能存下多少呢?按他之前和他老婆的共识,扣除掉老婆自己的花销,能存大概100万的净资产。
这时候再看6000块钱的羽绒服,那就不是一个月收入的一半了,而是……他老婆这辈子净资产的167分之一。
那都穿6000块钱的衣服了,鞋子裤子包包不能差吧,好歹要搭配起来,那一套行头可能就是他老婆这辈子净资产的五十分之一了。
所以从大哥的角度看,别看他老婆看起来收入不算差,花费也没说太攀比离谱,但实际情况比他老婆想的恶劣的多。
而老哥自己呢?
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要养房子,那是一家人住的地方,两个孩子还要读书,父母年龄大了虽说都有退休金但多少也要帮衬一下,为了职业发展多少还有点人情走动,这些运营成本扣下来,一年七十万的账面收入能存下15万就不错了。
老哥今年35了,理论是还能存个25年,也就是还能再存个375万。
什么父母生个大病,什么孩子学习拉胯要送出国,什么自己万一被AI取代或者降本增效,他想都不敢想。
所以老哥总结,很多人就是被工资条上的光鲜给骗了,高估了可支配资产,误以为自己能支撑起各种logo和品牌渲染下的溢价生活。
当然,我觉得我这老哥有点极端了,比如他的房子虽说现在投资属性降下来了,但好歹也算是固定资产,而且他这算账方法有明显妖魔化女性的叙事,批判批判;但同时,我也觉得大祥哥极端了,他虽然轻松年入百万但在还没有夯实实际资产的情况下就进行高风险投资,本质上和炫耀性消费差距不大,而且听他的整个经历描述,我没有太看到对未来的资金规划,养老、赡养父母、未来可能的孩子,都没有留出资金,手上有多少钱就用多少钱,哪怕这个用是挂着投资名义的。
所以不是年入百万你就真能支配百万,算成本,算预存,算未来不确定性,之后的,才是自己能拿去潇洒或者拿去博一把的资金。
4.
最后做个总结,我看有人说大祥哥事件是他人性的弱点,那我觉得类似的弱点不是大祥哥的专属,人人都有。
我做这期视频,没啥道德审判,更多的还是觉得,一些基础的商业知识应该借着这个热点再说一说。
机会出现的时候,抓,有风险,不抓,有后悔,那以什么姿态去验证到底该不该抓,要比单纯的一句天下都是杀猪盘,要更理性。同样的道理,抓了以后什么时候放手,思考的不是之前投入多少还有没有翻盘的可能,而是要忘记之前的沉没成本,先认输,再决策。最后就是,我们看企业财报的时候,都不会被单纯的营收所忽悠,要看他们的利润率,那对自己个人财务状态,也应该有同样的判断,不要只看今天工资条上的数额,也要算算自己现在和未来的成本到底有多少,剩下的,才是我们可以用来消费或者投资的可支配资产。
大概就是这样。
来源:曹小灵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