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婚现象”正在流行,越来越多夫妻加入干婚行列:比离婚强多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9 15:00 2

摘要:配图是两份独立电费账单、一张错时使用厨房的时间表,以及儿子画的全家福。

哈喽大家好,我是哎呀妈。

深夜刷到老同学的微博:

“结婚七年,分床五年,今天终于签了《干婚协议》。”

配图是两份独立电费账单、一张错时使用厨房的时间表,以及儿子画的全家福。

画里爸爸妈妈各自站在房间两侧,中间隔着彩虹色的“传话小火车”。

根据我对老同学一家的了解,他们的日常像精密运行的齿轮:

丈夫负责接送孩子上奥数班,妻子周末陪孩子练钢琴;每月1号平分教育开支,15号共同出席家长会;连孩子发烧送医都是“你挂号我取药”的流水线操作。

老同学在评论区里说:“我们比合租室友更懂合作,比离婚夫妻更体面。”

不管你承不承认,如今“干婚”模式正在城市中产家庭中悄然铺开。

夫妻保留法律婚姻关系,但经济AA、情感剥离、育儿分工。

他们用公司章程般严谨的协议,维系着“为了孩子”的体面。

民政局数据显示,2023年协议离婚夫妻中,32%经历过一年以上“干婚”过渡期,而选择长期维持这种状态的群体正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

这种看似理性的选择背后,是三重时代困境的叠加:

婚姻成本高到离不起,社会偏见深到伤不起,育儿压力重到赌不起。

当离婚成为奢侈品,“干婚”就成了中年人最后的避风港。

一、离婚是剥皮,干婚是止血

一线城市一套婚房可能掏空三个家庭钱包,离婚时房产分割足以让中产返贫。

上海某律所统计,涉及学区房分割的离婚案平均审理周期长达18个月,期间房价波动可能让双方损失上百万。

更现实的是孩子抚养权争夺战。

心理咨询机构发现,85%的干婚夫妻坦言“怕孩子跟对方更亲”

因此,干婚像一针局部麻醉剂,既避免财产解体的剧痛,又维持共同抚养的幻觉。

那些在客厅装监控防止对方“违规接触孩子”的夫妻,看似荒唐,实则是被高企的婚姻沉没成本逼出的生存智慧。

二、单亲歧视,比离婚更可怕

幼儿园家长群里的潜规则,暴露出赤裸现实:

单亲家庭的孩子,会被自动归为“心理问题高危群体”。

班主任安排座位时,总让“完整家庭”的孩子包围单亲小孩;

课外活动分组时,家委会妈妈们默契地把单亲家长排除在“靠谱小组”之外。

这也是为什么,干婚夫妻用“完整家庭”营业执照,换取社会通行证

他们深知,重点小学面试时,父母双全的户口本比离婚协议更能加分;孩子填报“家庭结构”时,勾选“双亲”能避免被同学问“你爸妈为什么离婚”。

这种集体伪装,是被社会偏见逼出的保护色。

三、育儿军备战竞赛,需要“联合作战”

海淀区周末的补习班走廊上,随处可见干婚夫妻的战术配合:

爸爸带着奥数笔记蹲守男厕门口,妈妈拎着钢琴谱占领女厕隔间,两人通过实时定位APP交接孩子。

这种高效源于恐惧,他们见过太多单亲家庭,因精力不足退出鸡娃赛道。

更隐秘的是,教育系统的制度性歧视

某重点中学明确要求“父母共同出席家长会”,某钢琴比赛报名表注明“需提交双亲职业信息”。

当教育变成家族综合实力PK,干婚就成了保住孩子起跑线的无奈结盟。

四、干婚不是解药,而是病危通知书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曾批判:“当婚姻沦为财产契约,爱情就死了。”

干婚模式看似解决了现实困境,实则暴露了更深的病灶:

社会支持系统缺位让家庭孤军奋战,教育功利化逼迫婚姻功能异化,亲密关系在物质主义碾压下全面溃败。

那些在《干婚协议》里写满“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如再婚需提前六个月通知”的夫妻,或许该听听孩子的真话。

北京某初中生心理咨询室墙上贴着匿名纸条:“我宁愿他们大吵一架离婚,也不想每天看他们演新闻联播。”

写在结尾: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婚姻的真谛是两颗心共同面对生活,而不是两个人合伙开公司。”

当父母为了学区房假装恩爱,为了家长会排练台词,其实正在给孩子示范最糟糕的亲密关系模板。

愿所有困在干婚里的夫妻,能找回深夜畅谈的勇气;

更愿每个孩子都知道:家庭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流淌着真实的爱。

或许到那时,“为了孩子”将不再是维持婚姻的借口,而是成为重建亲密关系的起点。

不知道今天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分享。

我是哎呀妈,各大平台签约作者,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爱写作,爱看书,爱看电影电视剧。育儿这条路,我们一起携手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注:图片来源网络截图,侵权联删。

来源:哎呀妈育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