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四节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思考与探索。中国廿四节气项目研发主理人周菲老师做客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漕溪北路158号三楼),从清明的起源、传统习俗、物候变化、节气饮食等几个方面,带领大家走进清明的故事当中,理解清明的文化传承和丰
节
气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
是二十四节气的第5个节气
因为节令期间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节气的清明
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
节日的清明
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
这个时节
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
自然界呈现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相约158 点亮你我他”
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夜课”
乙巳·清明节气课
让我们一起领略节气的魅力
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智慧
“二十四节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思考与探索。中国廿四节气项目研发主理人周菲老师做客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漕溪北路158号三楼),从清明的起源、传统习俗、物候变化、节气饮食等几个方面,带领大家走进清明的故事当中,理解清明的文化传承和丰富内涵,领略中华传统文化和民俗的魅力,同时还将开展趣味性和互动性的体验活动。活动由徐汇区委宣传部(区精神文明办)、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
互动体验内容包括:莳花(每人可以带回一盆插花)
图片仅供参考,具体以实际为准~
报名方式
① 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徐汇文明”小程序
② 点击首页报名链接-点击“我要报名”
注意:报名后可在“我的消息”页面查看审核通过的消息,课程开始前一天还将通过微信发送提示信息。
招募人数:40人
主讲人介绍
周菲,中国廿四节气项目研发主理人,侧重于节气文化对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实践。自2019年开始成为一名节气课讲师,以直面当下的生动方式传播节气文化,课程风格务实而活泼。
清明物候
桐,是指桐树;华,是“花”的通假字,在这里是“开花”的意思。每当清明节气前后,桐树会开出白色或紫色的花,清芬怡人,古人常将白桐视作清明节到来的标志。
喜阴的田鼠因为气温升高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古人认为,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这一物候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可见春日里的草长莺飞之景象,是顺应了大自然的变化。
清明时节时常下雨,故而彩虹常常出现。在风光明媚的春季,有了雨水的洗涤,有了繁茂的植物绿叶对裸土的封遮和对粉尘的吸收,美丽的彩虹才更容易出现在雨后的天空。
清明习俗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清明祭是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国人或者说在华人眼里,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故称为拜山,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诗词
来源:文明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