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想着刷一会儿抖音放松下,结果一刷就是好几个小时,等回过神来,不仅时间浪费了,心里还满是自责。有位读者就为此苦恼不已,他觉得抖音搅乱了自己的注意力,一怒之下卸载了抖音。可没想到,转头又沉迷于番茄小说,最后只能把番茄也卸载了。他甚至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想着刷一会儿抖音放松下,结果一刷就是好几个小时,等回过神来,不仅时间浪费了,心里还满是自责。有位读者就为此苦恼不已,他觉得抖音搅乱了自己的注意力,一怒之下卸载了抖音。可没想到,转头又沉迷于番茄小说,最后只能把番茄也卸载了。他甚至埋怨字节跳动,觉得是这些产品让自己不断堕落,无法集中精力去做正事,讨厌自己没有自制力。
我的朋友也有类似经历,她患上了严重的“购物瘾”。看到什么都想买,不管东西有没有用,常常不假思索就下单。等到收到信用卡账单,看着那惊人的数字,又追悔莫及。除了刷手机、购物,还有不少人忍不住一杯接一杯地喝奶茶、喝咖啡。大家明明知道这些行为不好,拼命克制,却越来越上瘾。上瘾后满心自责,可过不了多久又重蹈覆辙,感觉自己正被这些“上瘾性行为”拖向深渊。一边渴望自律,一边又痛恨自己不够自律,虽然明白再这样下去人生就毁了,却不知道如何戒掉这些瘾。
这真的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意志力薄弱吗?其实,这背后是大脑在“捣鬼”。多巴胺会给人带来奖赏感,让我们产生动力,体验到快乐。但对于已经上瘾的大脑来说,多巴胺的活力下降了。当你不停地刷手机时,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峰值相比第一次刷手机时,竟然下降了83%。这并非简单的“腻了”,而是神经元在过量刺激下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就像暴饮暴食会让味觉变得麻木一样,高频次、低门槛的即时满足,正在削弱我们对快乐的感知能力。
更糟糕的是,这种快感系统存在“通货膨胀效应”。当大脑习惯了15秒就能获得的刺激和快乐,面对运动计划这类需要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才能看到效果的事情,或者需要专注才能完成的任务时,身体就会本能地抗拒,仿佛遭遇了病毒入侵。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明知某些行为不好,却难以自控——不是不想改变,而是多巴胺被“劫持”了。
上瘾的本质,其实是大脑的“叛变”。负责欲望的爬虫脑控制了原本负责理性决策的前额叶皮层。大脑追求的奖赏,并非即时的快乐,而是对“下一秒更好”的期待。以老虎机为例,它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就在于输赢的不确定性。刷短视频也是同样的道理,连续刷到几条无聊的内容后,突然出现一条感兴趣的,多巴胺就会大量分泌。在这种间歇性强化的刺激下,大脑逐渐被驯化,让我们慢慢失去了对真实世界的感知。
上瘾性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未被满足的内心需求。我们用短视频排解孤独,用暴饮暴食缓解压力,用购物填补内心的空虚。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困境。越是追求触手可及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就离我们越远。我们开始分不清,自己是真的需要社交,还是只是因为无聊才刷手机;不确定熬夜是在享受自由,还是在逃避现实。当现实世界的成就感与虚拟世界的即时满足形成巨大反差时,很多人选择继续沉迷,因为承认自己被毁掉,比被毁掉本身更可怕。
那么,该如何戒掉这些上瘾行为呢?与其一味自责,不如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些东西上瘾。一旦开始理解并接纳自己的上瘾行为,它们反而可能会慢慢消失。就像弗洛伊德所说,人的本能和欲望永远不会消失,无论用什么方法压抑,我们能做的,就是坦诚面对其中的一部分。
我曾经也和那位读者一样,刷抖音刷得停不下来,刷完后又充满罪恶感,于是果断卸载了抖音。后来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重新刷抖音。但这次,我的心态发生了改变,不再上瘾。以前上瘾,是因为周末无所事事,刷手机成了打发时间的首选。现在不上瘾,是因为带着工作目的刷抖音,思考这条视频为什么火、互动数据为何这么高、对自己经营的品牌有哪些借鉴之处。
由此可见,戒掉上瘾行为的关键,不是对抗,而是重建。当我们理解了自己上瘾的原因,发现了被压抑的真实需求,就不会再过分苛责自己。做出改变,满足这些真实需求,上瘾行为自然会逐渐消失。
或许,我们可以培养一些有益的上瘾行为,比如对阅读、跑步、打球上瘾。当这些能让我们越做越快乐的行为,取代了那些令人懊恼的上瘾行为,就会发现,改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多给自己一些肯定,告诉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当想要上瘾时,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什么引发了这个念头。
就拿跑步来说,昨天因为空气质量差,我没能跑步,跑完才发现,一天不跑就感觉少了点什么,这大概就是对跑步上瘾了。其实,当我们一直保持行动,偶尔追追剧、刷刷短视频,内心不会有愧疚感。愧疚感往往源于什么有意义的事都没做,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无意义的事情上。
如果你也正被上瘾行为困扰,不妨试试跑步。每天35分钟,不用追求速度和距离,跑起来就好。
来源:念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