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纪录片还不是全部,李静紧接着又做了《你,静不下来》系列直播,邀请各界专家,从妇科、心理、睡眠等多方面,给广大处于更年期的女性,带来帮助和支持。
前阵子写了李静的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引起桃蜜们热火朝天的讨论。
纪录片还不是全部,李静紧接着又做了《你,静不下来》系列直播,邀请各界专家,从妇科、心理、睡眠等多方面,给广大处于更年期的女性,带来帮助和支持。
李静像一个开不完宝藏。
从斜杠girl,做节目,当老板,搞投资,到如今的聚焦自我,向内探索,将最狼狈的更年期,自渡成人生盛夏,并以极致的坦诚,与亿万女性深深链接。
有人已经开始期待她的“退休女性系列”了。
李静说过一句话:
“我从小就喜欢冒险家的故事。”
这份勇气和底气,源于开明宠爱的原生家庭。
父母支持她做任何尝试,北漂创业时甚至为她交了六年房租,所以她敢想敢做,没有太多精神包袱。
在河北做主持人风生水起,台里有意培养她当副台长,可她不愿意过一眼望到头的日子,辞职考北影,又进入北京电视台主持新闻,后来调入中央电视台。
彼时李静属于领导和同事眼中“不听话”的主持人。
她觉得太过饱和洪亮的播报方式像噪音,用气声播报更高级,并且表情生动,因此遭到一致批评。
但她坚信自己领先于时代,拒不妥协。加上资历浅,人微言轻,熬不出头,毅然辞职创业。
初期并不顺利,她借钱投资拍影视剧,亏了200万(当时是九十年代)。
也没在怕的,不自责不懊恼,决定继续冒险。
她不是无脑向前冲,思索并考察一番,果断换赛道,制作访谈节目《小鸡捉老鹰》,后来改名《超级访问》,成为内地第一个制作节目卖给电视台的独立制作人,也是最早一批访谈节目主持人。
内二年,看一个明星红不红,就看TA上没上过《超级访问》《非常静距离》(以及《鲁豫有约》)。
有钱有背景的女人很多,才貌兼备的女人也很多,与她们相比,李静身上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擅长并勇于调动浑身细胞去满足、去供养自己冒险的野心。
看了伊能静主持的《美丽艺能界》,深受启发,转头策划《美丽俏佳人》,成为内地美丽类节目鼻祖。
现在铺天盖地的情绪疗愈、芳香疗愈之类的,都是李静玩剩下的。
她还瞅准电商风口,创办了风靡一时的乐蜂网。
后来流行成风的明星达人运营、自有品牌及美妆垂直电商,很大一部分也是沿用李静十几年前的模式。
《超级访问》十六年之际,她决定停办,转做投资,鸡血满满劝戴军:
“16年了……我们必须去另一个领域,再把自己逼到一种诚惶诚恐(的状态),诚惶诚恐你才有存在感。”
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有钱有资源或“艺高人胆大”就能支撑的,一定有一份极高的“配得感”在推动。
不然,也无法屡次先人一步,走在前面,探索新奇,享受世界。
对外感情亦如此。
老公黄小茂,挚友戴军,这“三角关系”稳固磐石。
“既要又要”的诚挚与热烈,她知道如何释放,也知道如何保护。
她可以是拼命三娘,挺孕肚录节目录到吐;也能在女儿满地跑时将她带到演播室,一边主持节目一边毫无包袱地解释:
“那是我女儿,没事儿让她玩吧。”
在丈夫眼中,李静是传统妻子的模样,努力且尽力。
一个古早名场面:深夜收工,李静一家和戴军走在街上,悦耳音乐声传来,李静突发兴致,拉着戴军跳舞,投入得忘乎所以,黄小茂领着女儿,宠溺地在身后注视。
过去的两年,伴随李静的,是失眠盗汗、心慌无力、敏感多疑的更年期反应,她甚至把前半生完全否定,认为自己做的节目是垃圾。
那种狼狈与无力,和普通女性无异。
但她选择直面痛苦,接纳不堪,寻求帮助。
这对于一个盛名在外的女明星、女强人来说,尤为不易。
但李静没有什么形象包袱与纠结,甚至约着好友在澡堂子素颜录制,坦诚相见。
我想,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不弃不离的挚友,如同一颗颗蜜糖,在瓶子底部融化、胶黏、凝聚合力,和一个人内在自我互为承托。
否则,在一个彻底否定自己的阶段,瓶子的底部会漏成一个洞,对于一个生理心理没有任何储备的人来说,这个洞,很难被填补周全。
但李静,没有将自揭伤疤的记录变成卖惨,也没沦为鸡汤和说教,反而温暖有力、如沐春风。
同样在岁月更迭中,越来越宝藏的,还有鲁豫。
播客《岩中花述》最新一季上架,又掀起订阅热潮。
这些年,她的表达场域不断拓展,除了播客,还做了《陈鲁豫的电影沙发》,翻译哈里王子自传,甚至参加辩论赛。
很多人说,鲁豫被低估了,她的阅读量和记忆力惊人,信息量强大,逻辑清晰,思想深邃,文案高级。
与李静相比,鲁豫的人生底色,显得有些“安静”。
她是城市里的留守儿童,父母工作忙碌,她从小被寄养在上海的爷爷奶奶家。
隔辈宠爱别样亲,鲁豫不用上幼儿园,不用识字读书,有吃不完的煎蛋和巧克力,和玩不够的时光。
六岁那年,父母将她接回北京生活,她第一次感受到愤怒和无力,也随之暗下决心,要主宰自己的命运。
12岁时父母离异,她一直和父亲生活。
那是一个女孩成长最重要的时期,每天的内心剧情,跌宕起伏,千千万万遍。
鲁豫将少女心事埋藏心底,虽敏感、敏锐,但也时刻保持与外界的分寸感和边界。
还好父亲通透民主不干涉,学英文、报志愿、谈恋爱、找工作……生活中大事小事,都由她自己做主。
一路看鲁豫走过来的网友们,可能记得她犀利和清冷的一面,
央视艺术总监张晓海去学校挑人,鲁豫上来就“开怼式”发问:
“艺术系的总监里为什么都是大胡子?赵安和张子扬这样,你也这样,为什么呢?”
不等张晓海反应,她步步紧逼:
“您三位都是央视最年轻又最有前途的人,你们竞争激烈吗?”
这份“誓要自己做主”的心理动力,不仅将面试变为主场,也贯穿主持生涯。
在央视主持《艺苑风景线》,她觉得两周一期、每期30分钟的舞台,实属有限,于是去美国游学。
也有机会留下,但鲁豫万分清醒:
留在美国,只能从基层电视台做起,回国则能进头部电视台,况且电视是有意识形态的,无法苟同的部分,她不愿违和。
·主持《凤凰早班车》时提要求:拒绝念稿,要“说新闻”;
·在香港工作多年,她没学粤语,也没买房,觉得香港始终不是归宿,北京才是家;
·失而复得的初恋,香港北京两地婚姻,后来恢复单身,原因不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感情里,她拒不将就。
几年前,她的采访方式备受质疑,甚至被做成段子。
但她也只是淡淡地说:
“你明白别人说你的那个点,恰恰不是你内心在意的你自己的那个点。如果你不好的话,你不好的地方在哪里,其实你知道,所以你不太会被这种声音所刺激到。”
始终把“我”放在第一位,还是更多去迎合市场与大众,这两者没有好与不好一说。
只是想让大家看到,哪种方式都有两面性。
一个自我主体性非常强的人,必然会被质疑、被评判。
但另一面则是:
外部环境与评判声,可能会让她思考和自省,但不太会自我攻击、自我内耗。
情感松动,从2022年底,父亲去世开始。
她不再把真实的情绪,默默消化于晨钟暮鼓的赶路时分。
而是通过不同的出口去输出、去表达。
她会在脱口秀节目上皮一把,会在电影首映礼上哽咽动容,也会在播客里讲和弟弟的情感,以及对父亲的思念。
她开始翻译哈里王子自传,也是潜意识里找寻和父亲的链接(鲁豫父亲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斯瓦希里语主持人),感受父亲翻译时的那份钻研与使命,也以平行时空的方式,走进父亲的内心。
关于书名,她思考许久,用“备胎”二字显然更抓人,但不够尊重哈里作为独立的人的存在,最终决定用“替补”。
虽然,无论外显方式是什么,她依然将“自我”看得特别重要。
但整个人的状态和走向,已悄然间发生改变。
曾经丰富的阅读量、海量的观影量、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直至儿时的记忆,过去存储在盒子里,现在被一点点打开。
她开始讲电影,对演员对角色,如数家珍;
她开始做播客,无论中外经典还是小众冷门,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她开始在脱口秀节目中俏皮或自黑:输出金句:
“所有的人,不用按尺寸去生长,可以看心情去生长。”
“在鲁豫面前问真的吗,就相当于在鲁班面前弄斧,关公面前耍刀。”
李静和鲁豫,有很多共同点:
都是非科班出身,都进入央视,也离开央视;都是中国最早的访谈节目女主持人;都非常活跃,很“常青”。两个同龄的、54岁的女人,带着不同的底色进入同一个圈子打拼,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像打开隐藏版盲盒一样,令人惊喜、感动、期待。
这绝不是看几本书、听几节课、认识几个人、吵几次架就能收获的礼物。
它错综复杂,又庞大又细碎,有原生家庭烙印的部分,有成长经历习得的部分,需要物质支撑的底气,也需要全然被爱的任性,还有运气、时机、贵人等可遇不可求的因素……
出厂配置截然不同的两个人,都成长为宝藏女主,开出花,浴过火。
我们总说一个人,尤其女人,要有强大的自我、稳定的内核、弹性的内心。
其实,对于普通女性来说,走过的路,爱过的人、伤过的心,都是礼物。
只要没有“车轱辘”式的原地打转与重复,就已然在蜕变的路上。
余生,爱自己更多一点,对自己更好一点。
愿我们随时都有向前的心力、暂停的底气、放弃的洒脱,最终,活成最真、最爽的自己。
来源:谈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