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来,有许多45加的女性朋友,尤其是哪些接近更年期的朋友私下留言,希望了解如何延缓雌激素衰退的问题,这的确是一件好事,说明当代女性已经懂得通过学习和掌握科学抗衰的知识,来好好爱自己。毫不夸张地说:女性雌激素断崖式的下降是女性衰老的重要元凶。
近来,有许多45加的女性朋友,尤其是哪些接近更年期的朋友私下留言,希望了解如何延缓雌激素衰退的问题,这的确是一件好事,说明当代女性已经懂得通过学习和掌握科学抗衰的知识,来好好爱自己。毫不夸张地说:女性雌激素断崖式的下降是女性衰老的重要元凶。
还是先做一点关于雌激素的科普吧。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女性在绝经或者近乎绝经之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自然下降。
根据《皮肤性病学杂志》(Journal of Dermatology)的一项研究表明,绝经后女性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含量较绝经前明显减少,而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与这种胶原蛋白的流失密切相关。胶原蛋白的减少会导致皮肤变薄、干燥、松弛和皱纹增多,这些都是衰老的典型皮肤表现。
有体外研究通过皮肤活检样本分析发现,绝经后女性皮肤中胶原蛋白含量与绝经前相比下降幅度15%-30%。
哈佛医学院追踪研究显示:女性雌激素水平每下降10pg/ml,胶原蛋白流失速度将加快1.3倍。
雌激素的减少直接导致皮肤含水量的变化。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女性在绝经前,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皮肤含水量通常也比较充足。而绝经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分泌大幅减少,皮肤含水量也随之显著下降。有研究对一组年龄在45 - 55岁之间(部分已绝经,部分未绝经)的女性进行检测,发现绝经前女性皮肤的含水量平均为70%左右,而绝经后女性皮肤含水量降至约55% ,下降幅度较为明显。
在另一方面,一项为期6个月的研究中,给予绝经后女性适量的雌激素药物,治疗前皮肤含水量为52%,治疗6个月后,皮肤含水量平均上升至60% ,表明雌激素水平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皮肤的含水状况 。
事实上,Deborah M. S. Kwan 等在Clinical, Cosmetic and Investigational Dermatology ,2015年上就指出了45岁之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皮肤含水量每月减少0.7% 事实!
除此之外,雌激素的丢失还带来骨密度流失以及内脏脂肪面积的增加,这都加快了女性衰老的进程!研究表明,雌激素有助于维持骨密度,过多的雌激素水平的丢失导致带来骨钙更多地进入血液中不仅增加骨质疏松风险,也加大了动脉硬化、身体炎症的风险。
雌激素对脂肪分布也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女性来说,年轻时由于存在丰富的雌激素,脂肪往往倾向于分布于皮下而非内脏周围。在其缺乏的时候就会导致内脏脂肪增多,表现为脂肪肝、腰围增大等等。另外,雌激素减少也降低基础代谢、增加胰岛素抵抗等一系列后果,这些都导致内脏脂肪增加。临床研究表面,45岁后女性,内脏脂肪堆积风险增加4.8倍!
如何知道雌激素水平断崖式下降?方法其实很简单,假如出现年龄45岁,月经紊乱、潮热多汗、情绪波动时,建议马上去看医生,相信不难诊断。关键是假如发现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如何处理?这就不能不提到一种治疗方法-外源性雌激素治疗。
应该说,适当的外源性雌激素补充对于延缓部分衰老具有积极意义。如美国妇女健康倡议(WHI)研究早期的一些结果发现,在一定年龄范围(一般指小于60岁或绝经10年内)开始使用雌激素为主的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其皮肤弹性、阴道黏膜健康状态等有一定改善。同时,雌激素可以改善血脂谱,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从整体健康角度间接影响衰老进程。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对激素替代疗法的研究提到,合适人群中的相关干预能使部分衰老相关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对衰老有重要影响疾病)的发病风险有所降低。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替代治疗时间、剂量都有严格控制,有些是单独雌激素补充,有些则需要模仿月经周期加用孕激素,不适当补充存在乳腺癌及子宫内膜癌风险。
长期高剂量雌激素会增加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根据《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等众多研究显示,长期过量使用雌激素会使子宫内膜在无孕激素拮抗的情况下持续增生,容易引发癌变;同时也会增加乳腺组织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刺激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增加乳腺癌发病几率。
此外,异常的激素水平还可能扰乱女性自身的内分泌调节系统,影响新陈代谢、脂肪分布等,导致肥胖、面部痤疮加重等问题,从外貌和内在健康方面都加速衰老的表现。
一般来说,总的替代治疗时间不超过3-5年。一句话,外源性药物的试验需要专业医生严格评估和专业指导。那么有没有安全有效的雌激素补充方法;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植物雌激素补充。
植物雌激素是一类具有类似动物雌激素生物活性的植物成分,对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的女性具有多方面的益处,它可以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这种受体包括ERα和ERβ两种亚型。
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ERα和ERβ的分布和功能有所差异。植物雌激素与ER结合后,根据组织中两种受体的比例和功能特点,发挥出选择性的雌激素样作用或抗雌激素样作用。
例如,在乳腺和子宫等组织中,植物雌激素可能表现出相对较弱的雌激素活性,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呈现抗雌激素作用,从而降低因雌激素过度刺激而引发疾病的风险;而在骨骼、心血管等组织中,它们可以模拟雌激素的部分作用,发挥有益效应。
谈到植物雌激素,相信大多数人马上想到我们的一种常见的食物,那就是豆浆,豆浆中毫无疑问存在一种特殊的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大豆异黄酮并非“单打独斗”型的营养素,其效果取决于肠道菌群、协同营养素及个体基因的精密协作,看看它需要怎样的精密合作:
首先,它需要特定的肠道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协同作用,才能转化为活性雌马酚;
维生素D3可以增强雌激素受体的敏感度,钙与大豆异黄酮协同作用,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
Ω-3脂肪酸则可以减轻大豆异黄酮可能引发的炎症反应——如部分人群会出现的乳房胀痛现象;
据《临床营养学》揭露,仅有30%-50%亚洲女性具备该转化能力,西方女性转化率更是低至不足20%。
结论:当你希望通过豆浆补充植物雌激素的时候,为了提高植物雌激素效能,需要补充益生菌、维生素D和Ω-3脂肪酸。
那么,补充大豆异黄酮是不是可以弥补这一缺憾?需要指出的是长期大剂量补充存在隐患:一是抑制自身雌激素合成,
一是假如本身就是乳腺癌高风险人群,如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终身患癌风险可高达40%-85%,有乳腺癌家族史者,乳腺良性疾病患者,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的女性,绝经年龄大于55岁的女性、未生育或晚生育者、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者、 肥胖人群、缺乏运动者、长期大量饮酒者。
一般来说,对于大豆异黄酮选择低剂量补充更为合适,40-60mg为推荐剂量,次剂量可以长期服用。
当然,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一些常见的食物可以比豆浆具有更好的植物雌激素的效能:
纳豆:每100克含80-100mg的大豆异黄酮,且本身含S-雌马酚,无需转化直接起效;
天贝:发酵大豆制品,异黄酮生物利用度提升3倍;豆豉:含γ-氨基丁酸,缓解潮热有效率58%;亚麻籽:木酚素含量是豆浆的150倍,且无需肠道菌转化;
总的来说,在纳豆、天贝、豆豉等发酵豆制品中,异黄酮苷元占比会更高,是豆浆的5~6倍,这意味着吸收率可以提升到40%。
当然,对于雌激素明显减少患者,以下补剂十分重要:
其一,镁的补充。有研究发现,更年期女性适当补充镁后,潮热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有所减轻。镁有助于改善情绪和睡眠,减轻焦虑情绪;
其二,大豆异黄酮。前面研究谈过。
其三,维生素E。作为一种抗氧化剂,维生素 E 可以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持生殖系统健康有益,可能有助于缓解雌激素减少引起的一些问题。建议选择天然的维生素E补剂。而不是石油提取物。
其四,鱼油产品。对于雌激素减少造成的炎症以及减少内脏脂肪具有积极意义;
其五,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雌激素减少会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健康,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D 有助于维持骨骼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对于雌激素减少的女性,定期的肝脏养护非常重要。肝脏对于维护身体内雌激素稳定,避免大幅波动具有积极意义。
来源:李医生聊防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