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来定义审美?
审美风格因时代不同而不同,会出现很多变化。似乎统治阶级可以定义审美风格,尤其在古代,统治阶级的人都是权贵,有自己的审美风格。普通老百姓人数比较多,大多是农民,没有什么高级的审美风格,但并不是农民没有审美眼光。农民会关照身边的一草一木,却不会像王公大臣一样审美。
审美风格因时代不同而不同,会出现很多变化。似乎统治阶级可以定义审美风格,尤其在古代,统治阶级的人都是权贵,有自己的审美风格。普通老百姓人数比较多,大多是农民,没有什么高级的审美风格,但并不是农民没有审美眼光。农民会关照身边的一草一木,却不会像王公大臣一样审美。
从古至今,统治阶级都想维持社会稳定,为此支付太多的钱财。奴隶社会要维护社会稳定,统治阶级要完成这样的任务,看似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其实是保证现有的统治秩序不变,以保证统治阶级不劳而获,持续获利。倘若社会动荡,奴隶经常起义,那么奴隶主的统治秩序就会被颠覆,社会经济
很多人都在遵从传统规范,要遵守传统的礼仪道德,遵守传统的习俗,遵守传统的行业伦理,甚至遵守传统的宗教规范。时间久了,人们就会认为这种传统规范相当于法律,起码可以控制人性向坏的方向发展,让人变得说话中规中矩,做事有方有圆。其实人们只是形成了错觉,传统规范并不等于
李泽厚先生有一个观点,认为文化变革在先,社会变革在后。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弗洛伊德主义的观点。那么文化变革和社会变革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列宁曾经说过,国家是暴力工具。他从统治方式上来说问题,就是国家通过暴力来统治,不管是推行法律还是道德,内在起作用的是暴力,倘若没有暴力作为支撑,国将不国。
古代很多朝代出现垄断说谎权的操作,一般都是统治阶级搞这种垄断,不允许被统治阶级的农民搞这种垄断,甚至农民说了谎,被认为是说谎,农民说了真话也被认为是说谎,只有统治阶级说了话才算是真话,哪怕统治阶级说谎了,也仍然会被认为是真话,要推行全国。
翻开《世说新语》,魏晋名士的宽袍大袖,却掩不住淋漓的民脂民膏。王戎将李子钻核而售的贪婪,石崇斩美人劝酒的残暴,王济以人乳喂养小猪的荒诞,这些被轻描淡写记于竹帛的贵族轶事,实则是封建王朝权力结构最赤裸的剖白。当我们在千年后重审这些故事,看到的不仅是几个士族官僚的
原始时期的人类受到自然的威胁,要学会生存,而发展基本上提不上,生存成了重要的主题,只要能活下去就算是胜利,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个人,不知道除了生存自己还应该干些什么。有了人类社会之后,人类不再完全受到自然的威胁,但很容易分出阶级,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进行
古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王权统治与平民阶层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了整个古代史。而土地问题、劳动力问题、温饱问题等,则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土地作为农民的生存根基,其分配与占有情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劳动力问题涉及到人口的流动、劳动力的合理配置等,而温饱问题
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冲突,国家与国家之间会发生冲突,不同的文明之间也会发生冲突。在冲突的双方看来,倘若对方成了敌人,那我就要和对方对着干。“凡是你支持的我就反对。”反过来就是“凡是你反对的我就支持。”这样的说法对吗?
社会提倡人们劳动,宣扬劳动最光荣的理念。看似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不劳而获的人增多之后,人们似乎发现一些问题的端倪。看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就知道劳动到底是什么,知道倡导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到底是怎么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