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民丨走向近代——宗教改革
今天我们主要讲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叫“宗教革命”呢,还是叫“宗教改革”?这两种叫法都有。从这个词的英文来看,我觉得叫“宗教改革”比较好。Reformation,R要大写,这跟Renaissance的R要大写一样,就是说,它不是一般的改革,不是普通意义上的
今天我们主要讲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叫“宗教革命”呢,还是叫“宗教改革”?这两种叫法都有。从这个词的英文来看,我觉得叫“宗教改革”比较好。Reformation,R要大写,这跟Renaissance的R要大写一样,就是说,它不是一般的改革,不是普通意义上的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将《九十五条论纲》钉在维滕贝格教堂大门上,欧洲的宗教改革如惊雷炸响。而在同一年的广州海面,葡萄牙船队因“不合礼数”被明朝驱逐。这一刻,东西方仿佛站在命运的两极——一边是裂变的火花,一边是紧闭的国门。翻开海因茨·席林的《1517
教皇方济各去世,他是环保与全球化倡导者,发布《愿祢受赞颂》通谕,呼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教会去中心化改革,强调“服务型教会”。教皇作为天主教会最高领袖,其作用在历史与现代、宗教与世俗领域均具有深远影响: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行动不仅改变了基督教的面貌,也深刻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文化、政治和哲学。作为一位神学家和修道士,路德的生平和信念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文将全面探讨马丁·路德的生平、主
很多人都讲不清楚历史上“上帝的选民”为何沦为从罗马帝国的屠刀到纳粹的集中营,流亡2000多年的弃民,甚至一些人为了吸睛,将其归结于割礼、和犹太人出卖耶稣、放高利贷等表面原因。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有一段沉重且令人费解的篇章,那便是犹太人在欧洲长达两千年的被迫害经历。这段历史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只言片语所能概括,也绝非某些片面观点就能阐释清楚,例如有人认为是他们自古割包皮的习俗,还有人觉得是出卖耶稣或者放高利贷所致,这些
在敦煌藏经洞的壁画中,飞天手持无弦琵琶,千年岁月风霜蚀去了琴弦,却让曲谱的空白处流淌出更磅礴的天籁。这个永恒的意象,恰似人类面对“道”的困境——当语言试图捕捉真理的羽翼时,留下的不仅是残缺的乐谱,更是对表达本质的永恒诘问。
马丁路德中学是一所男女混合走读学校,旨在为6-12年级学生提供卓越的教育。该校已获得纽约州评议委员会、纽约州独立学校协会和中部州协会的认证,致力于实践其办学宗旨。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理念,并提供丰富的大学预科、荣誉和大学先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