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

国榜见到你!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是秦淮区依托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遗址建立的“很有看头”的专题博物馆。2017年建成以来,8年接待观众逾1000万人次,基本陈列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成功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已成长为“专精

状元郎 夫子庙 秦淮 科举 卞留念 2025-05-19 10:06  3

这座博物馆 就是不一样!

“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协会设立、组织评选和颁发的荣誉称号,旨在推动我国博物馆在当地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鼓励各博物馆在相关业务功能领域开展学术研究并进行实践创新。此次活动自2025年3月开展以来,经各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协会常务理事推荐,经

博物馆 秦淮 何勇 科举 科举博物馆 2025-05-19 10:25  4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荣膺2025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是秦淮区依托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遗址建立的很“有看头”的专题博物馆。2017年建成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重要指示精神,以保护江南贡院文物史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积极

南京 博物馆 创新力 科举 科举博物馆 2025-05-18 10:29  3

云布集团:“四书五经”为何成为科举必读书单?

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至清末废止,“四书五经”始终是古代读书人晋升仕途的核心教材。这套由九部典籍构成的儒家经典体系,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更通过科举考试这一制度设计,成为维系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纽带。其被奉为必读书单的深层逻辑,既源于儒家思想的政治

科举 朱熹 四书五经 云布 云布集团 2025-05-12 21:09  7

吉安进士园:用灯光激活千年科举文化

当夜色笼罩吉安,灯光不再是简单的照明——它成了文化的讲述者、流量的引爆点。以状元阁为核心,吉安进士园通过智能灯光系统,打造三大模式,让游客从“拍照打卡”到“沉浸体验”,从“夜间观赏”到“全城消费”。如何用光影撬动文旅经济?答案藏在细节里。

吉安 科举 进士 状元阁 吉安进士 2025-05-07 15:17  5

从科举落第到“东方药物巨典”:李时珍27年铸就医学传奇

在湖北蕲春的一个宁静小镇,1518 年,李时珍诞生于一个充满药香的世界。他的祖父是一位朴实的 “铃医”,背着药箱走街串巷,摇着串铃,为百姓解除病痛,虽然生活奔波,却对医学充满热忱 。父亲李言闻,更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医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家中后院是他的 “百草

医学 本草纲目 李时珍 科举 蕲蛇 2025-05-07 12:04  6

寒门贵子:科举神话与资本围城的千年博弈

宋人陈义彦统计《宋史》列传,北宋布衣出身官员超半数,宰相李邦彦之父是银匠,京镗家开盐铺,这等“泥腿子逆袭”的戏码,活脱脱是“寒门出贵子”的黄金年代。钱穆曾调侃,唐代贵族门阀的谱牒学问,到了宋代全成了废纸——考官阅卷时,可不管考生祖上是宰猪还是贩盐,只看文章是否

神话 资本 钱钟书 科举 围城 2025-05-07 10:24  6

科举场的月光,照着现代考场:接轨变了样,必然要翻车!

江南贡院的青砖上还留着明代考生刻下的“青云”二字,我在整理古籍时触到那些深深浅浅的刻痕,忽然想起顺治十四年那场震惊朝野的丁酉科场案。十八颗人头落地的血色黄昏里,礼部侍郎用朱笔在《大清律例》上圈出“凡科场作弊者,斩立决”。三百年后,我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档案馆,看

月光 李泽 林晓雯 张明远 科举 2025-05-06 09:00  5

科举状元系列之:耿直状元徐元杰

徐元杰:字仁伯,号梅野,世称天庸先生。生于南宋绍熙四年(公元一一九三年),卒于南宋淳祐五年(公元一二四五年)。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人。南宋绍定五年(公元一二三二年)壬辰科进士榜第一甲第一名,授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科举 宋理宗 徐元杰 赵昀 南剑州 2025-04-28 15:12  5

再添新藏!白瑞强捐赠珍贵古籍,丰富惠州市博物馆东坡及科举文献

近日,“惠州好人”、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白瑞强同志再次向惠州市博物馆捐赠古籍,捐赠内容包含一批古藏书及名人手稿,含东坡文献及科举考试珍贵的文献史料、著名古籍整暨苏轼研究专家孔凡礼先生手稿共计13种。惠州市博物馆为此安排

东坡 惠州市 古籍 科举 白瑞 2025-04-23 19:15  6

晚清科举黑幕:万字银票背后的生死赌局,一个翰林家族的覆灭之路

在晚清风雨飘摇的历史进程中,科举制度,这一延续千年的人才选拔机制,却沦为了滋生腐败的温床。一场发生在 1885 年浙江乡试的科举舞弊案,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掀起层层波澜,让一个百年翰林世家就此走向覆灭,也无情地揭开了晚清科举那布满污垢的黑幕。

晚清 科举 生死赌局 银票 晚清科举 2025-04-20 13:16  6

历史拐点,无人幸免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科举时代的读书人,追求大抵如此。然而,一个隐秘又残酷的现实是,在晚清的官场中,科举或许并非入仕的主流。历史学家何炳棣曾指出,“1860年以后,通过捐官途径的四品到七品的地方官竟多于通过科举的正常途径得官的人数”。士子的不懈苦读,往往敌不

历史 读书人 科举 光绪 刘大鹏 2025-04-18 14:19  7

科举史上的大倒霉蛋:金榜题名后24年都未任职,好在最后成了首富

乾隆朝晚年,有一位名叫王培铸的进士,尽管在31岁高中进士,前途无量,却因家中长辈连续去世,从31岁至55岁间,他不得不连续服丧24年,未曾涉足仕途。这一严格的丁忧制度,让他的官职生涯成为了空白。王培铸的故事,究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孝道的极致追求,还是它对个人命运

首富 倒霉蛋 科举 王培 丁忧 2025-04-17 16:22  5